初三日記:游長城
長城以其“長”及“雄偉”而聞名于天下,據說美國登月者在月球遙望地球看到的只有長城和金字塔。以往在電視、電腦上見到長城的圖片時,總是盼望著去親自走一程。古人云“不到長城非好漢”,終于,美夢成真,我也要做一回“好漢”!這一晚上,都沉浸在興奮之中。
北京的長城以八達嶺長城最為著名,聽同行的人說,八達嶺人挨人人擠人,所以將長城之行定在了金山嶺,正所謂“游山玩水不在名,而在玩的興不興”。
我讀《水滸傳》第一章便是“楔子”,聽《流浪者之歌》最先聽到的是“引子”,卻沒想到爬長城也有個“序”。腳先走的并非是聞名天下的長城,而是現代化的樓梯。樓梯竟也不短,爬了一陣,諸位已是滿頭大汗。昨天剛上霧靈山時是凍得哆嗦,今天爬長城是艷陽高照。“人總認為自己現在是最不幸的”。昨天巴望陽光,今天又不得不回顧昨天空氣潮濕的而又舒服的陰天。也不知過了多久,金山嶺的一部分已經顯露了出來。眼里看的是腦海里那雄偉壯觀的黃色長龍,腳下走的卻是現代化的樓梯。恨不得一下就飛到長城上,開始直接欣賞古建筑。人們確實乞求結果,過程是無聊的。那又有什么辦法呢?只能以“快到長城啦”這句話一直鼓勵著自己。這時,我又想起了“走一步,路就少一步,早晚終點會出現的”這句話。走一個臺階,長城就離自己少一個臺階。太陽好像有些過于熱情了,他對昨天的失職很是愧疚,今天彌補得過火了,大家都大汗淋漓,走一陣就得歇上一陣。
盡管累,但終究最后還是來到了長城。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烽火臺。像昨天山上的巨石一樣,堅強的土黃色,頂部的凸凹狀的墻壁好像是千年勇者的象征,一個個的用于進攻的墻洞好像是自己記憶深處的天地,厚厚的土墻是自己據生死于度外的表示,墻上的磚紋好像記載著一個個為國捐軀的英雄之名。第一個烽火臺高高的站著,站了幾千年,它是金山嶺長城的開端,他是金山嶺戰場上的第一個英雄。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那蘇聯的戰歌《神圣的戰爭》。都是沖鋒陷陣的身份,都是保家衛國的人民,都是醉臥沙場的感慨。
同行的人都要休息,嚷嚷著累呀!疼啊!我倒還有七分的精神,當下,我拿了礦泉水,帶了照相機,自愿成為當頭卒,熱血沸騰地先走了一步。
走了一半我才發現,長城的路甚是難走矣!路奇陡,而且堆有很多碎石,樓梯很難分出級,只得一邊慢慢下,一邊用手扶住城墻。當年秦始皇,為抵御匈奴進攻,將秦、趙、燕三國都城連在一起,連成了一條世上絕無僅有的天下第一墻。不只是誰說了這句話:“想想人家當年是怎么修的吧!”南邊是土墻,北邊是凹一塊凸一塊的城墻,下面還有能射擊的小孔。想想在兩千年前,修成這樣已經很是不容易了。經過炮火的摧殘,有的墻已經爛了一大片,真怕從這里掉下。向下望望,不知是多高的陡峭懸崖。破爛的墻壁露出了真正幾千年前的紅泥,看起來已經破爛不堪,飽經風霜,好像這不起眼的紅泥也一直在鼓勵戰士們。
這一段長城的路簡直就是一條長長的坡——滿路上全是碎磚頭,再也無法辨認出一級臺階。我看著兩旁,想象著從空中看到的景象:天空薄薄的一層,而又淡淡地揮上了幾層輕輕的湛藍,一團團的云形狀既不凌亂也不拘束,自由地散漫開來。下面,起伏不平的“逶迤騰細浪”。漫山遍野,草綠、青綠、翠綠、淡綠和著黃色在無邊無際的山頂上、山坡上、山腰上均勻的攪在一起。無盡的綠中,一條看不到頭、看不到尾的黃色長龍身子鬈曲著蹲在這如畫的天地之間。黃色,多么好的寓意:中央之帝軒轅被稱為黃帝,而這長城也是黃色,有“中央”,也就是皇家的寓意。
來到又一座烽火臺,進入以后,眼前就是一堵黃色的墻。
沒路了?
不可能,剛才站在高坡上的時候,明明看到還有好長一段呢。地上都是高高的雜草。往前走著,忽然只聽同伴一聲驚嘆。走進來瞧,嘿!挨著墻的地上有一個極不起眼的地道口,下面就是樓梯,一級都很長,有很窄,走起來既不方便。竟然把樓梯口舍得這樣隱蔽!也許這里是當時一個重要的防御點,為了防止從這里來往的士卒被敵軍炮火所傷,所以把樓梯設在了土墻的內側;也許這里原來有一塊板把樓梯口蓋住,防止內奸的進入;也許是為了防止敵人攻上城后接力的打擊,所以把這個樓梯設計的自上而下只有一個狹窄的口……
值得一提的還有一個標志性的烽火臺,上面是一個小的城樓,下面是一個大的城樓。城樓上有旗桿飄舞。從距離它最近的一個烽火臺上看,好像是非常氣派的一座迎接凱旋將軍的城樓。進入烽火臺,才發現這里的城樓明顯有修善,樓梯一級挨著一級,每一級很矮,很寬,地磚也是現代化的黑色的光滑的磚塊,走起來十分方便,霎時我感受到了現代工藝與古代建筑的巨大差別。
在經歷了許多個烽火臺后,我們坐上了纜車。
這次,是真從高空俯視長城,但我卻不得不仰視它。崇山峻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