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華文化為話題的作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以中華文化為話題的作文,歡迎參考閱讀!
篇一:中華文化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也是舉世聞名,有人說過:“一輩子中國人可以學會其他各國的語言,而外國人一輩子都學不完中華文化。”事實亦是如此,至今沒有人可以,甚至是敢說,自己完全學會了中華文化。而卻又不少人說自己完全學會了英語。由此便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們的身邊隨時隨地都有中華文化的體現,小到我們的交談,大到中華人民的傳統節日。
如果說外國人與中國互相諷刺的話,那是螳臂當車——自不量力。可以這樣說,中國人嘲笑他們,他們可能還會認為是在夸他們呢。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是在和我姐姐相互諷刺的時候,記得有一次我弟弟尿床了,她沒聞到氣味,我就嘲笑她鼻子被堵住了,結果她說:“我對臭味不敏感,主要是因為經常要和你在一起。”正當我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的時候,她又來了一句:“那是因為你更臭,熏的。”我一時語塞只好岔開話題。
中華文化還體現在我們的傳統節日上,如春節貼對聯;元宵節猜燈謎;中秋節賞月……
在今年春節貼對聯的時候,因為上下聯沒有標清楚,所以我分不清,所以前幾個都貼反了,后來還是姐姐說他們老師教的是上聯的最后一個字的音調一般是一、二音,下聯的最后一個字的音調一般是三、四音,我們明白后就沒有再貼錯了,后來大姐還考了考我,跟我說了一個對聯讓我分上下聯,我都分對了,大姐夸我學得挺快,正當我洋洋得意的時候,二姐卻潑了我一盆冷水,說:“什么嗎?他只是現學現用而已,當然學的快了。”我就對二姐說:“讓我得意一下不行嗎?”這個春節不僅使我們感到快樂,還讓我們學到了知識。由此可見,生活處處皆語文啊!也可由此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影響深遠。
中華文化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詩、字、畫。其中李白、杜甫的詩是人人皆知,王羲之的《蘭亭序》則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稱,而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更是家喻戶曉。除此之外我國詩人還有曹操、曹植、蘇軾,書法家還有王獻之、顏真卿、柳宗元,畫家有吳道子、顧愷之、閻立本等等。他們雖然各自的風格不同,但都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我們應當去傳承,去宏揚這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篇二: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
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時間長河的積累沉淀,已經是非常之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民間藝術;傳統節日等,但是,我最喜歡的有兩樣,一是節日,二是道德。
節日,這個詞語對我們華夏兒女來說非常熟悉,因為一年四季都有許多的節日、例如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重陽節等。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它是可以讓所有的親人團聚,也是擁有重要意義的節日。春節俗稱過年。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團年飯,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個店鋪旁邊都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揚,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著濃濃的關愛之意,這時,在廣場上每個人都會拿出許多的煙花、鞭炮來放。在晚上時,一起沖上深黑的天空,迸發出五顏六色的光彩,猶如彩虹般美麗。好看極了。
到了晚上8點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人們坐在電視前觀看。
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會、吃元宵,猜燈謎。還會到公園里觀禮。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對于這個中國的古老傳統佳節,還讓我想到了一首詩,一首對他鄉兄弟思念的感情詩。那是唐朝時期王維的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當是重陽節時,就會想起王維那種思念他鄉親人、兄弟的情景,讓我也不禁地感傷起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何其之多,每一個都有故事,述說了節日的來源。每個節日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它闡述了中華民族古人的智慧結晶。但是,現代又有多少人能夠完整的記住這些節日了。
每個人都差不多都覺得中國的節日低俗、無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國的節日。例如圣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等,但是在他們心中是不是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中國人,是否能忘本。或許在他們心中已經沒有心里的那份堅持,對于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堅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別人,反而舍棄了對于自己的民族來說重要的東西—文化。當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國文化,只要我們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耙,為自己所用,這是可以的,能夠讓我們借鑒他人的長處,來彌補己身的不足,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變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個底線,提醒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人類為什么站在食物鏈頂端,就是我們心中有那份道德。
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
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
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鎖的牢。
愛護動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
這是一首文明禮貌歌。
禮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它的意義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意念和行為,是言談舉止對別人的尊重與友好的體現。現代社會的各行各業之間都離不開禮貌這個詞語。它代表了一個人的涵養標準,品性等。一個好的禮貌態度,留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小時候,父母總是說見到人一定要叫。小時候的我天真爛漫,很聽父母的話,一見到認識的人就會叫個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個高二的學生了,現在的我已經變得不愛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會開口叫人,一般的時候也就會見到熟人才叫一聲,這還是老媽一直在我耳邊嘮叨的緣故,這是禮貌問題。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在學校老師教導我們要守禮貌懂知識,見到老師要問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個乖孩子。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可是現在的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嘴邊一直掛著叔叔、阿姨什么的,會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學笑話,會覺得自己仍然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子。這也是現代社會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國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各種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東西已經在人們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壞,人也有好人,比如說:“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兩彈一星鄧稼先”這些都是中國人的榜樣。為什么他們都會被很多的人牢記,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對祖國的熱愛和心中的堅持。正是因為這份心他們能夠做出讓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從他們的身心上我學習到了一些十分可貴的東西—謙虛、待人友善,更是有著自己的道德底線。時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但是禮貌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它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國民精神,代表了中國人的自豪!
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能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是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喜悅!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來繼續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篇三:璀璨的中華文化——戲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從盤古開天辟地,到如今的現代科技飛速發展,中華文化也從幾千年前的單調,發展到現在的輝煌。
中華文化,范圍廣闊。傳統學科中的數學、醫學、農學;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建筑中的萬里長城、阿房宮;繪畫中的中國國畫;文學中的中國古典詩詞、小說、神話、寓言;還有書法、音樂、舞蹈、戲曲、曲藝、服飾、飲食、武術等等,這些絢麗的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變得豐富多彩,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而在眾多的傳統文化中,戲劇,無疑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和特色的一項文化。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隨著文明的出現就出現了,雖然原始的戲劇很粗糙,也可能稱不上是戲劇,但任何一項文明的發展都是要經歷剛開始的粗糙,才能逐漸得趨于完善的。原始的戲劇為后來完美的戲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戲劇從原始社會發展代中國古代,經歷了一個重大改革。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作“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正是從古代的戲劇開始,到如今,戲劇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完美的整體。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眾多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戲劇的發展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的,有眾多老一輩的藝術家和群眾們熱衷戲劇,希望將戲劇,這項中華的璀璨文化發揚光大。
然而,戲劇在現在的發展中卻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現代文化的沖擊。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漸漸衰老,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崛起,現代文化正和傳統文化商討著一個問題:我們兩個,到底哪一個才能站得住腳呢?我曾經看過一個電視節目,記者到街上進行隨機采訪,對象都是一些年輕人,記者一些老藝術家的名字,問他們知不知道,而大多數被采訪者都表示沒有聽過。現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來,新一代的偶像受到眾多粉絲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間流傳。有許許多多的現代偶像的粉絲對中華傳統文化不屑一顧,認為那樣的藝術、文化不適合喜歡追趕潮流的自己;對老一輩藝術家和傳統節目一無所知,認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們也應該去知道。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當然,我并不覺得追趕潮流不好,我也喜歡新生代的偶像,但是我覺得對于傳統的文化也應該有一定的了解。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意識到,現代的文化需要發展,但傳統的文化更需要發揚光大。于是,媒體開始越來越多地把傳統文化向年輕的一代用他們喜歡的方式進行發揚、宣傳,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了中國傳統的戲劇;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開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國傳統元素,利用他們自身的號召力,讓更多的年輕一代對戲劇有更多地了解,為發揚傳統戲劇獻上自己的力量,畢竟,這些年輕的歌手的老師也是上一輩的老藝術家;而老藝術家們也開始在傳統中融入新元素,是傳統戲劇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吸引年輕人,使年輕人不僅追趕潮流也愛上傳統,對戲劇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現在,也有許多外國人喜歡上中國的戲劇,對中華文化也有深入地了解。戲劇,這一中華獨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愛。璀璨的戲劇藝術將會在世界的東方放出光芒!
篇四:中華文化
滄海桑田,中華民族走過五千年,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黃河岸邊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賞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典籍豐富,流派繁多。文化歷史之悠久,底蘊之豐厚,內容之豐富,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財富;是熠熠生輝、光芒耀眼的璀璨明珠;是扣人心弦、境界高遠的天籟之音;是永恒不衰、薪火相傳的歲月經典。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最久的文明,若從黃帝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中國神話,中華文化與歷史的瑰寶,通過口耳相傳或書面文字記載等各種形式流傳在寓言,小說,宗教,舞蹈,戲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分。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也是作為中華民族信奉的圖騰,龍身上寄予了美好的品質和神奇的傳說。在龍的身上集中了人們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間的杰出人物稱為人中之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中華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壯志豪言。
祖國創造了生活,改造著生活,歲月承載著歷史的腳步,大地積淀了文明的精華,走在世紀之初的我們,要懷著一顆堅定不移的心,為中華文化、民族精神貢獻自己的力量。
讓我們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起攜手,共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民族的精神在我們血脈中流淌;讓華夏文化撐起我們人格的脊梁。從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匯聚新的力量,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不斷前行,堅定地奔向中華民族更美好的未來。
篇五: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
泱泱大國,博大精深。戰爭浴火,涅槃重生。悠久文化,源遠流長。
談古論今,一張紙的存在,意義截然不同。放眼現在,一張紙的存在微不足道,俯拾皆是。可在東漢前期,卻找不到一張紙的存在。賢士寫詩,大臣上書,史官記史,皆用竹簡。不僅不方便,而且花費是甚多。東漢蔡倫,能人之士,發明了造紙術,節省了開銷,也為我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奠定了一定基礎。
中國有著“禮儀之邦”的文明古國,禮儀必是一門重要的功課。我國存有"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記錄了周代的許多禮儀。在漢朝以后的兩千多年,他們一直是國家制定禮儀的經典著作,他們被稱為“禮經”。古往今來,事物貌似經過時間的洗禮,已變得大有所不同。但唯一不變永久不變的應該就是中國的的禮儀了。
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換,中國的傳統節日早被現代人拋之腦后。他們現在學習著西方的浪漫完美主義的節日。清明時節,有多少去烈士墓園祭拜為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端午時節,有多少人包粽子紀念當年為國殉江的屈原;中秋佳節,有誰真正做到與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心無旁貸。他們一味追求西方的節日,殊不知自己是中國人應該過自己國家的傳統節日。有追求固是好事,但也不能忘本!
泱泱大國,文化之國;禮儀之邦,人人文明;傳統節日,銘記于心;傳承文化,飲水思源。
篇六:他們走過的那段崢嶸歲月
茫茫道路,放眼望去,望不到希望的渺茫,望到的滿是他們那堅定的眼神,激情飛揚,血染沙場,滿腔熱血,只為今天……
——題記
那一天,那一刻,那一年。
不知破碎了多少幸福美滿的家庭,不知提前剪斷了多少人的生命線。從第一次鴉 片戰爭,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再到八年抗日,四年內戰……無數中國子女流離失所,中國盛世一掃而空,侵略者的鐵蹄毫不留情的踐踏著中國的土地。
這一刻,我仿佛聽見了無數炎黃子孫心碎的聲音,聽到了骨頭的破碎聲,看到了中國人民那抑制不住的淚光,那淚光灑在了破舊的衣襟上,落在了血紅的中華大地上!
但總有那某些人,在亂世中橫空出世,毛澤 東,周恩來,孫中山,……,他們總是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毫不猶豫,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救中國,他們看破生死,只為盡自己的力量,留下那岌岌可危的中國,和那璀璨得令世人贊嘆不已的中華文化。
我們應該牢記他們,即使記不住他們的性別,面孔,容顏,但我們總能記得他們的輝煌事跡,感人壯舉,靜下心來,細細想想,如果沒有他們,我們會不會有今天,會不會在陽光下自由奔跑,有哪燦爛無比的笑顏?我們也許不會出生,也許沒有他們,爸爸媽媽不會相遇,爺爺奶奶不會長壽,而現在——只為有他們。
“平凡的現在,只因不平凡的那一天”
那一天,身著中山服的毛爺爺在碩大的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全世界,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了!這句話,劃破長空,注進每一個中國人心里,人們在街上跳著舞,唱著歌,歡呼著,慶祝著,內心的喜悅難以掩飾,也不必掩飾,溢于臉上的那種喜悅是每個中國人該有的。這一天忒終將記錄于史冊。
五十年過去了,中國的偉大復興之路繼續走著,我們卻看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慢慢遺失著,我們走潮流,走嘻哈風,我們不愛學習,我們追求安逸,我們總是抱怨國家政策不好,不盡人意,為什么不學習人家瑞士,瑞典,等等。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那百年滄桑使我們的偉大母親滿面皺紋,大唐盛世,大漢之風早已漸漸走遠,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靠我們的力量完成偉大復興,找回那曾經的光輝歲月,傳承那些老祖先留下的珍貴文化。
不要說他老,不要說他是爺爺奶奶輩才用的東西,你不知道那其實有多珍貴,有多神奇,有多少令人嘆為觀止。那是那些革命戰士拼死,用鮮血護下來的,千萬不要把他扔了,扔了老祖先會流淚,革命戰士會心疼,我們也總將會后悔!
歷史是用來鼓勵我們繼續前進的,那一百年是給我們敲響警鐘的,我們只需牢記他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繼續努力,為祖國的偉大復興拼搏,我相信,中國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更加輝煌,人們會記住那遙遠的東方有一條巨龍在舞動,有一頭雄雞在高叫!
篇七:做中華文化的傳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孕育著我們民族的偉大成就,支撐著民族團結,和諧與奮斗,傳承著一代又一代精神文化。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一顆中國人的心靈,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多少事件讓我們觸目驚心!又有多少偉人讓我們敬佩不已!
鄭成功為了收復中國臺灣,為國家,為民族爭光,從青年時代就開始下定決心,努力奮斗,他的偉大精神我們怎能忘懷呢?今天,當我們成為新一代祖國的花朵時,我們真的把祖國的文化傳承下去了?
同樣是中國人,同樣是黃皮膚,同樣是說中國話,可是我們是否想鄭成功一樣,把民族的力量團結統一,把國家的力量,放在心頭?我們會因為身邊的小事和同學吵架,會因為自己的不滿和老師頂嘴,如果在1661年,我們又怎么可以為祖國爭光,為民族作出貢獻呢!
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可是被稱為“小公主”“小皇子”的我們,是否關心過?梁啟超曾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屹立于世界,則國屹立于世界。偉大的中國養育著我們,可是我們卻在一步步忘記國家,忘記了那不可抹去的恥辱,忘記了鄭成功的偉大精神!
當我們凝視著那烈士用鮮血染紅的國旗時,當我們屹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面前時,我們應該好好的想想了,祖國給了我們美麗的生活環境,可我們卻不能好好的保護它。如果沒有了那甘灑一腔熱血的英雄,哪里來的和平環境?如果沒有鄭成功的努力奮斗,哪里來的團結擁抱?維護國家和平,傳承中國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也是我們必須做到的。
媽媽的皺紋越來越深,可愛的家園也日漸富強。我們是民族的希望,我們是未來的繼承人,我們該挑起明天的擔子,讓中華文化,讓鄭成功的事跡永遠傳承!
淚滴水成冰,我們的夢想不再是遠在天邊,為我們偉大的民族著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努力!
篇八:中國的傳統文化——剪紙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有民間工藝陶瓷,民族藝術戲劇,國畫,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不過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間藝術剪紙了。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贊。剪紙的內容包含著濃濃的生活氣息。鳥,蟲,魚,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喜”、“壽”等貼在窗戶上,門上來表示慶賀。
瞧,這幅剪紙作品多有趣呀。一只穿著彩衣的小老鼠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著四面八方,生怕被人發現它在偷燈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對似的,葫蘆里的燈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從燈臺上跳下來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劍似的舌頭貪婪的舔著地上的燈油,那滑稽的樣子真是逗人喜愛!
剪紙藝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連外國人也嘖嘖稱奇,豎起大拇指一個勁的來夸贊。十二生肖被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剪紙文化。
太精美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他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也想像民間藝人一樣剪出一副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送給外國的小朋友,讓他們了解中國的剪紙藝術,讓剪紙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