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眾為話題的作文600字
從古至今,對“眾”的理解總有不同。
一代圣賢認為“眾”代表著團結,代表著強大力量。又有當代文人認為“眾”是不好的勢頭,代表了整個社會風氣。
到底什么是“眾”,不如先從我們才學過的課文說起。
無論是《河中石獸》里隨聲附和的僧人與眾人,還是《愛蓮說》中甚愛牡丹的世人,又或是婦孺皆知的故事《皇帝的新裝》里的大臣與人民。他們都在用行動告訴我們“眾”已經(jīng)變成一種荒謬的從眾。
再來說說我們生活中的種種:班上上課時,只要有一位成績好的同學說出一個答案,幾乎有一半同學就開始附和,不帶一絲猶豫的附和;又或是老師一提到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起哄聲就由稀稀拉拉猛然轉變?yōu)轶@天動地,可如果讓他來講一講卻又什么都說不出。這又是一種由“眾”組成的胡亂的從眾。
那究竟為何古代圣賢人人都稱贊的眾人力量,轉變?yōu)榱爽F(xiàn)在人人都不看好的從眾心理呢?
我想那是每個人心理在作亂。現(xiàn)在的中國式過馬路已經(jīng)火遍全球,只要有一群人就可以闖紅燈了。其實從每個人的角度出發(fā),他們都并不想橫穿馬路,但他們也不想做在大河流中的一只小魚,所以有部分人就跟上去了。但也有部分堅持自己原則的人,還是選擇站在原地靜等綠燈亮起,再心安理得的走過馬路。其實我們都本是那樣的人,只是在這面具下的偽裝世界待慣了,漸漸的便學會了從眾,從而忘掉了真我。
既然問題已在面前,為何我們不在這隨波逐流的世界里尋找真實的自己,讓每個人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正確的事情。這樣我們就不必再偽裝,生活也會變得真實又美好。這不就是圣賢們一直提倡的眾人力量嗎?
“眾”的解釋多種多樣,但我們所希望的只有那一種,那就是“眾”的美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