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項羽
項羽是秦末起義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最杰出的一位將領,在滅秦之后,他與劉邦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相爭,最終兵敗垓下而烏江自刎,也正是這武將疑問,成就了這位千古不朽的悲劇英雄的形象。
對于項羽,歷史上的評價褒貶不一,其中較為精辟的有杜牧的“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的“百戰疲勞壯士衰,中原一戰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于君王卷土來?”還有李清照的“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毛澤東也有“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的詩句。可見,項羽是一個復雜的人物,須多方面對他研究。
項羽年幼時,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而要學“萬人敵”的兵法。項羽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吳中子弟皆憚之”。其志向遠大,秦始皇游會稽時,項羽有幸見之,說出一句讓人奇之的話,“彼可取而代也”。
項羽,自然是一位英雄,作為軍事家,他是很勇敢,很能打仗的。而當時,能稱得上一流軍事家的,除韓信之外非項羽莫屬。他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帶領八千江東子弟兵轉戰疆場,所向披靡,力量不斷壯大,大了不少硬仗。巨鹿之戰時,他作出了其他人無論如何都想不出的英明決策:破釜沉舟,他自斷后路,以振士氣,終獲大勝。
與項羽在戰場上的無往不勝相對的卻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作為一個政治家,項羽缺乏頭腦和眼光。他在滅秦后,恢復割地分封制度,違反了歷史發展規律和人民要求統一的愿望。他攻入咸陽,大肆燒殺,阿房宮燒了三個月仍不熄。他處死秦降王子嬰,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因而失去人心。滅秦后。有人勸說項羽定都關中,而項羽卻執意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何人知之?”說者見項羽目光如此短淺,便不由得說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大怒,“烹說者”。后又因分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后,“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
項羽政治上的幼稚更表現在用人上,劉邦手下有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出身不同卻能盡其所能,而項羽卻連一個反增也不得用,與劉邦形成鮮明的對比。按王立群教授的話講:“項羽是一個非常可用之人,卻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這就是項羽的悲哀。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他一生的始終,他似乎并無意加以改變,這對于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英雄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成長過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