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火爐上的湖泊》有感
本人乃一介書生,是一急躁之人,喜好自由。一日聽聞同學說:“散文可使人變得靜和穩。”于是乎,我便開始了我地散文閱讀之旅。不日,我小憩時,忽一看《火爐上的湖泊》一書,隨手拿起,不翻幾頁便津津有味的看起來。
讀罷,長舒一口氣,閉上雙目,靜靜思索……
余秋雨乃我最愛作家之一,此次他寫的《鄉關何處》,讓我不由而然體會到他的游子思鄉之情。余光中同寫思想卻寫出另一種約為簡單而又大氣的念鄉。再說說汪曾祺,這位最后的“京派士大夫”用極為樸實的語言和與眾不同的腔調,寫出了對“七里茶坊”的至深之情。對于賈平凹同樣是和汪曾祺一樣的小說家,濃濃的生活氣息油然而生夾雜著淡淡的文人墨氣……
忽一微風撲面而來,打斷我的思緒……其實我對于散文來說并不是怎么了解,對于自由,來說我只是處于青春叛逆高發期,有一種想掙脫現實的欲望。書上說:散文是自由文,以自由言之無章法。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透過名家筆觸,感受唯美。翻開本書的一瞬間將成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享受閱讀之樂.感知之樂.人生之樂。
散文為形散神聚,所有散文都是以自由為“隱形線索”。我們不求像生活的海洋一樣,語言的海洋也是遼闊無邊的。行文瀟灑,不拘一格,關鍵只在一詞—自由。
水是動的,風是動的,文章卻不是動的,但是當你用盡全力去寫,讓讀者不費出灰之力讀完,卻讓讀者好似忘記什么似的,又去讀一遍,反復循環……形成一個圈,這樣是一片好作文。而一片好散文,要加上一點神秘感和自由感,文章就變活了。
散文如水,自由如風,每個人有自己的寫法,每個人在各個領域獨具一格,但不論過去,現在或者將來,不會變的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