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包括家長)對學生灌輸?shù)氖且环N功利的東西。為了工作,為了生存,為了離開農(nóng)村,為了過上幸福(物質(zhì)上)的生活……
教育應該是為學生的成長奠基,為學生有質(zhì)量的生命奠基。讀書能夠帶來很多功利性的東西,但這并不是讀書的目的和結果。
在教《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的讀書經(jīng)歷應該給我們很好的啟示。在封建社會,學而優(yōu)則仕,在宋濂看來并沒有把讀書當作解決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說“以中有足樂而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樂”是一種讀書之樂,是一種精神之樂,是一種收獲之樂。
宋濂開篇即說“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即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是怎么讀書的?借別人的書,無論天多寒冷,都要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完成。宋濂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質(zhì):好學上進,講信用,積極主動,能吃苦,能堅持。
再來看我們的說教,學生始終處在重壓如同面臨幾座大山,哪來的愉悅之感,哪來的讀書之趣?
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還是停留用讀書對學生進行物質(zhì)利誘上,那么我們的觀念已經(jīng)嚴重停滯在以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中長期發(fā)展綱要都要求我們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對學生說實在的話,對學生的精神引導,讓學生處在正確的價值觀中去學習,不僅對現(xiàn)在,對將來也是很有必要的。
應試教育已經(jīng)讓教師異化了,讓教育異化了。教育只有回歸真實,教育才是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