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象路尋秋
滿城的秋意愈加濃了,像一杯甘醇美酒,摻著醉人氣息。一抬眸,枝上的葉兒或紅或黃;垂下頭,柵欄的陶菊綻了一片;伸出手,掌心掠過是輕柔的西風。凝望著眼簾的點點滴滴,這便是秋嗎?若拋開外在環境的裝點,秋天詮釋的將會是怎樣一番內涵?老人們都說,沒去過石象路的秋,終歸是種遺憾。思來想去,我決定去那里,尋找答案。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南京的秋總顯得與眾不同,像一個頑皮又聰明的孩子,在你尚未察覺時到來,偏在你深深沉醉時離開,倘若沒跟上她的步伐,唯有等待下一年的相約。要問起南京城的秋天何處最美,毫無疑問,便是位于東郊中山陵風景區的石象路。從燦爛春朝的工筆白描,到懵懂仲夏的鉛筆淡彩;從宜人錦秋的巨幅油畫,到銀裝冬日的浪漫水粉,在這里,大自然的畫筆從未停歇,每時每刻都在用心雕琢著一草一木,秋更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印象中,這是我時隔十年,再次踏上石象路的青石板道。細數滿地落葉,躋身于壯觀的觀光人群,往昔流年已緩緩回放出一幅幅溫馨畫面。還是初中生的我,一頭齊耳短發,圍在外公外婆身旁,興奮地東看西瞧。表哥、表姐在身后追趕,時而與我嬉戲玩鬧,長輩們見狀,總是不斷叮囑,注意安全,別跑得太遠。一眨眼,時光年輪又轉過十載,我不再是昔年稚嫩的小女孩,留起披肩長發,成了“有產階級”。表哥、表姐都已成家立業,為人父母。長輩們有的退了休,有的依舊忙碌,而兩位老人年過九旬,隨兒孫出門的幾率越來越少。今時今刻,再看這相同景致,不免令人感慨萬千。十年聽風雨,秋葉畫憑欄。成長了什么,改變了什么?唯有時間了解。
挪步向前,兩側高大的石砌神獸已用莊重的皇家風范,迎接著每一位到訪游客。日月如梭,四季更迭,身處明孝陵神道,歲月的洗禮似是沒在它們身上鐫刻下一絲痕跡。既然遍布肅穆的石像,為什么有人稱為“石像路”,有人喚作“石象路”?究竟哪一種寫法才算精準?曾有一度,這個問題讓我十分不解,抱著幾分好奇,在網上搜索查詢了一陣,爾后與人聊天時又間接探討過一二,方才撥開了心中疑云。
此處的石獸共有6種12對,每種4只,兩立兩臥,自東向西分別排列著獅、獬豸、駱駝、大象、麒麟和駿馬,每一種更被賦予深遠寓意。獅為百獸之王,象征威嚴皇權;獬豸秉性忠直,象征人間正義;駱駝代表沙漠熱帶,象征疆域遼闊無邊;大象性格溫良,穩如磐石,象征江山穩固;麒麟為“四靈”之首,象征“仁義之君”、吉祥光明;馬,為帝王南征北戰的重要坐騎,象征忠于職守、鞠躬盡瘁。而其中,以“象”為最大,故而應寫作“石象路”。
據說,6種石獸的原料均取材于江蘇大連山,當年打造完工后,重量達到七八十噸。為了能完好地搬運至明孝陵,聰明的古人想到了在冬季的地面灑水的方法,待地上結出厚厚的冰層,用粗大的竹木作為滾軸,一路上大伙齊心協力,小心推滾,終于完成了這項聲勢浩大的工程。這不禁讓我大飽眼福,甚為欽佩。輕輕觸摸身前的石獸,沐浴著暖暖的日光,手心傳來竟不似想象中冰冷。難道在秋陽的普照下,它已然擁有了心跳與感知,才會在流光經年的百轉千回中,守護和平與希望,等待相遇與回眸?
秋天,的確是個適合懷舊的季節。并不漫長的一段路,卻儼然成為露天的博物館。過往的點點滴滴,早已生根在腳下的土壤,這氣勢磅礡的陵寢境地,處處彰顯著大明王朝昔日的風采。百年滄桑,時代變遷,都凝聚在巋然屹立的石獸身上。我試圖讀懂它們心中的故事,卻最終只能撫摸著這歷經時光打磨的身軀,想象著遠去的年月,那微風襲過的地方,是否掩埋著一段宮闈秘史,亦是些均已失傳的民間故事,只待有緣之人揭開面紗,訴說塵封已久的喜樂悲苦……
賞罷石像,繼續前行,這一次我開始將全部的焦點落回在成排的林木上。銀杏、香樟、楓樹、槭樹、烏桕,不下于四五種樹木,將這里裝扮成童話世界。紅黃兼綠的落葉在泥土、青磚上正甜甜地沉睡,伸向天宇的枝干被陽光穿透了縫隙,頃刻間,整個視野都被渲染成高貴的暖色系,像極了莫奈的筆觸,又宛如幾米的治愈系,心田已遞達一份持久的溫熱,驅散了寒冷的空氣。
意緒闌珊,黃扇飛舞,對銀杏,我很早便尤為喜愛,喜歡它唯美的葉形,也愛它亙古不變的容顏;經霜紅云,楓吟葉語,對楓樹,我許久前也已甚為欣賞,感嘆于它熱情似火的顏色,更感慨于它不與百花爭艷的淡然;頎長豐姿,燦若朝霞,對槭樹和烏桕,我尚且沒有太過深入了解,只知槭樹雋秀昳麗,烏桕可入藥治病,都有鋪錦列秀之致。而對香樟,這一次我倒是收獲了一段唯美至極的傳說。
香樟樹,相信大部分人對這個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無數愛情小說里總是遍布它的倩影。這參天的古木,樹齡不但可達千百年之久,枝葉更是四季常青,即便在深秋時分,依舊洋溢著蓬勃蔥綠,這一抹難得的綠意,便成了整片紅黃色調中的翠玉,燃起了幾分盎然生機,仿佛一回首,就觸見春的朝氣。不過,它的魅力遠不止于此。
相傳,每一株香樟,都是一個女子的化身。從前,江南的大戶人家,每當誕下一個女嬰,父母便會在院子里植上一棵香樟樹。小小的樹苗伴著嗷嗷待哺的嬰孩一天天長大,當女孩終于出落成窈窕淑女,那棵香樟樹已不知不覺伸出了圍墻。有見識的媒婆瞧見,頓然心中明了,此后上門提親之人便漸漸頻繁。待到閨中少女出嫁之日,父母早已差人將栽培了十八九年的香樟樹砍下,做成2只精致的木箱,并放進上等絲綢作為嫁妝,取自香樟“常青恒久”之意,意壓“兩廂廝守(兩箱絲綢)”之喻。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美滿姻緣,瓜熟蒂落,在這樣詩意彌漫的年景,品味此等唯美傳說,實在奢侈至極。想來,那遙遠年代的人們,一定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才能在植物身上挖掘出最真摯的祝福與希望。
走走、看看、停停、想想,秋天的紛繁匯聚,著實透著詩意。恍然間,我似乎悟出幾分別樣心緒。秋,歷史的風云變幻,植株的茁壯成長,故去的江南情懷,韶華的靜美無暇,都縮影在這短暫的時節輪回里。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所謂秋之深意,大抵已融入在蘇軾的感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