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游記
11月末,正是秋末冬初的時候,我們文學社去朱然墓、采石磯和林散之紀念館進行了采風。
第一站:朱然墓
雨輕輕地下著,仿佛不愿大煞周圍的風景。我和其他幾位文學社成員漫步在朱然墓公園里。
朱然墓于1984年在安徽省馬鞍山雨山鄉(xiāng)發(fā)掘,是三國時期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朱然的陵墓。而且朱然墓是迄今發(fā)掘的吳墓中等級最高的一座,對研究東吳的埋葬制度甚有價值。
聽導游講:陳列館為一座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筑,由南京工學院古建筑研究所劉敘杰教授設計。館以墓體為基礎,古樸凝重。館內大廳中央部分是墓穴,穴中置棺木一尊。四周陳列有墓中出土的文物和有關朱然墓研究的圖片、中外文獻資料等。朱然墓內共出土隨葬器物140多件,有漆木器、瓷器、陶器、銅器等,其中漆木器約占57%。許多漆器上彩繪人物故事和動植物紋圖案。正當我欣賞著這些其中的青瓷器時,導游突然喊我們集合了,我只得意猶未盡地離開了。
第二站:采石磯
采石磯位于馬鞍山市區(qū)西南約5公里的采石公園里的翠螺山莊,采石磯的得名據(jù)說是因三國東吳時.此處曾產五彩石,又因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又名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采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jù)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里曾發(fā)生“宋金采石之戰(zhàn)”。
采石磯分為翠螺山、太白樓和三元祠三個景點;由于時間有限,我們只游覽了翠螺山上的三元祠。三元祠(又稱三官洞)是采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側巖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huán)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內還設有茶室。
我們因時間有限就只游覽了一個小時左右就走了。
第三站:林散之紀念館
“草圣”林散之先生是江浦縣林山鄉(xiāng)人,他一生潛心藝道,不倦求索,在詩、書、畫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趙樸初先生譽其為“三絕”。特別是他的草書氣勢奔放,獨步當今,啟功先生贊嘆“林老寫字真如大鵬展翅”;日本著名書法家青山杉雨先生訪華時稱“草圣遺法在此翁”。“草圣”林散之先生生前熱愛祖國,情系家鄉(xiāng),親自將書畫珍品210幅捐贈給江浦。林散之藝術館是中國草書大家,有當代草圣之稱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陳列館。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zhèn),一生酷愛山林,早年受益于書畫大師黃賓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臨、吟詠、圖貌之,得寫生畫稿八百余幅,詩作二百余首,尤精于書法。他六十歲起始作狂草,卻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譽海內外,有一代宗師之譽。先生生前曾十余次放歌采石,心儀先賢,素有“歸宿之期與李白為鄰”的愿望,因此,在他百年之后,馬鞍山市為他設館于采石公園內,以遂其愿。
“草圣”林散之紀念館在山林之間,山上多竹,四季常青,象征著林散之先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品格和不畏冰霜雨雪的風骨。占地面積一萬兩千多平米的紀念館在翠綠的竹海中,恬淡脫俗、質樸自然,給游人一種塵襟盡滌、俗慮俱消的感覺。曲徑通幽,花香陣陣,引游人走到“散之山房”,這是主展廳,陳列著“草圣”林散之書畫精品400多幅。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整張丈二宣紙,45平方尺,通篇用枯筆寫成,是紀念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我們游覽至一點左右便隨著冬風回家了。
窗外,冬風依然在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