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江灣一日游
連續上了幾天的課,終于有閑暇外出。泛想起曾經游歷過的青山美景荔江灣,總想不起確實的印象。但又找不到別的去處,便決定再次拜訪。
這次是與閨蜜同去。再次游覽荔江灣,雖說不上老朋友間的親密,卻有一股莫名的親切感。依著零碎的記憶走進荔江灣,荔江灣的影像便清晰的浮現出來。一棟白色的建筑,建筑的右側是用黛色的瓦,雪白的墻勾勒出的一個個小賣部。小賣部的前邊是用蒼老的古木建成的四個涼亭,涼亭的前邊是一條清澈的河流,河流上安靜地停著幾條龍舟。
往前走,我與閨蜜來到了風雨橋。想必風雨橋,大家都知道。風雨橋是侗族的一種獨特建筑,流行于湖南,貴州,廣西等地,多建于交通要道,以便行人過往休息。這座風雨橋,要是與侗族的風雨橋相比,那可真算得上是“迷你版”的啦。此風雨橋只供觀賞和休息,也并不建于交通要到,而是建在“大山深處”。
走過風雨橋,就走進了百香園。說是百香園,也只不過是倆旁都種有百香果的一條長長長的走道罷了。我與閨蜜是中秋節去的,它們的藤子已經枯萎,只留下黃黃的蔓藤。之前我在百香果的藤子正是旺盛時期是去過一次,那種綠蔓成蔭的景象,我難以忘卻。綠茵茵的蔓藤,在眾多的蔓藤中還夾雜著青青的百香果,有些百香果已經微微泛紫。一陣微風吹來,不僅讓人心情開朗,風中還有點百香果的香味。
穿過百香園,其有競技場,可射箭,可打炮,對于競技場,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刻,因為這些都不是我喜歡的。我唯一印象深刻,覺得好玩的就是過天梯了。過天梯是一塊木板,木板兩旁懸勒著兩根粗繩。一個又接著一個木板。我飛奔如箭似的跑了過去。好過癮。回頭看,后面的何玥湘(我的閨蜜)還在那一搖一晃地走過來,一下歪倒在左欄桿,一下晃倒在右欄桿,看她那個樣子,我不禁捧腹大笑。
前方幾十米,躺著一頭“大肥牛”,“大肥牛”的身上套著歷史書上的“曲轅犁”。這座塑像看似平常,但他卻描繪了人們的生活。之前,那里的人們就是靠著牛幫著耕田而生存下來。現在生活水平已經提高,機械代替了牛的工作。牛現在雖然已經不在了,但它勞動的勤奮至今還影響著人們,使人們辛勤的勞作。
我們旅游的最后一個景點是筒車,歷史知識豐富的同學知道。筒車是在唐玄宗統治時期農民們創制的新型灌溉工具。
筒車在不停地旋轉著,我的記憶也在不停旋轉,回味著荔江灣的一個有一個美景,一個又一個蘊含著歷史背景的建筑……
我無暇的陷入其中,趕緊與閨蜜踏上歸途。只是途中不忘眷顧幾眼。我想,當記憶漸漸泯滅的時候,我和閨蜜的情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那時,或許我們又會牽起彼此的手,再拾起中秋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