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荒漠化科技報告
土地是哺育我們的母親,她任勞任怨,無私地給予我們對于生命的需求,黃色的土地是我們的膚色,昭示著我們對大地的感恩之情;水是滋潤我們的父親,他堅韌不屈,無論地球怎樣轉動,他都在奉獻那清澈的生命之泉。我們感恩他們,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美好生活!
可是,在我們開始邁入小康生活時,我們驚異的發現: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和母親河,不僅傳承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而且也養育著祖國9.2%的人口。然而,目前黃河的生態危機正在日益加劇,并面臨著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面積增大,水污染嚴重,斷流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交織的嚴峻形勢,給流域人民乃至整個國家都發出了嚴重的警示。大地的黃色變成了焦黑,河流的靚麗身影已不復存在……原來由于我國人口多,糧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壓力大,在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對土地實行掠奪性開墾,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把只適合林,牧業利用的土地也辟為農田。大量開墾陡坡,以至陡坡越開越貧,越貧越墾,生態系統惡性循環;濫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草坪,樹木銳減,使地表裸露,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廠、挖煤等,破壞了植被,使邊坡穩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嚴重的地質災害。面對這千瘡百孔的地球,我們不禁要暗暗深思。如何防止水土流失所導致的悲劇呢?我覺得,水土流失是可以用科學方法解決的。
在瑪曲縣黃河大橋南岸的一塊沙化現場。車一過大橋,那種和風旭日的風光忽然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漫天飛舞的塵土,向遠方望去,早已看順眼的綠色丘陵不知怎的卻變成了一個個沙包。,不久前,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同時隨著縣生態稽查大隊等專職管理機構的成立,目前瑪曲黃河首曲沙化的現象已經開始得到遏制,過去在草原上濫挖藥材,過度放牧的行為已經得到制止,現在風蝕作用已經成為黃河首曲沙化進度加快的最大元兇。站在一個沙丘上,深秋和冬季的大風刮起來,人想站在沙丘上都很困難,伴隨著大風的呼嘯,已經沙化的地方騰起一股股沙塵,飄向不遠處還未被沙化的土地,在風力的作用下,黃河首曲岸邊的沙丘地帶正在緩慢的向前推移。在現場,已沙化和未沙化的草場只相隔一條公路,縣上準備把已經沙化的草場承包給當地牧民負責治理,由牧民自己來捍衛他們的家園,但前提是治沙的方式必須簡便、可行,牧民群眾能夠方便地掌握。承包后,政府每年根據植被的成活率對牧民進行獎懲,付給錢款,充分調動當地牧民治沙的積極性。隨著近年來草原沙化現象的加劇,瑪曲縣曼日瑪和歐拉兩鄉的可利用草場面積正逐步減少,沙區的2500多牧民,16.8萬頭只牲畜已完全退出沙區,淪為貧困人口。當地牧民已經深刻的認識到沙化給他們今后生活帶來的嚴重影響,發動他們投入到治沙活動中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失去了水土,我們的生活將翻天覆地,我們的明天將不再美好,相信在未來,我們中國能在青山綠水中揚帆起航,實現真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