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
在人生的旅行中,我們一直在其中奔跑著。光年咫尺,歲月將我們的世界涂染,譜成一曲悠長的歌。而在這曲樂調中我們不停的追逐著青春,在命運的齒輪上翻閱著讓我們一度追求的傳世書卷。
——題記
一個人從小到大,必然在成長的過程中與書籍時常相伴。幼年時期,伴隨他的是簡單的畫報與童話書;少年時期,伴隨他的是漫畫書,校園小說甚至名著;青年時期,伴隨他的是各種各樣有關于理論的書籍,比如藝術,科學,文集,傳記,歷史等等很多方面。
…………
相信很多人的讀書歷程和上面的雖不能說完全一樣,但也十分相似。但我讀書的過程,卻和大多數人不相同。
一.年少不知愁滋味
幼年時期的畫報只停留在三四歲時,童話書也是五六歲時期的泛黃記憶了。
家人曾不止一次說我“對書有特別的癖好”,七八歲時什么書都愛翻閱翻閱,像《紅樓夢》,《三國演義》,九歲十歲時的《雙城記》,《哈佛家訓》等等,如果不是我沒有要求繼續買書,我的父母一定會蚊香眼。
年少時期最喜歡倚在窗邊一遍又一遍看著那些優美語句,看著窗外桃花盛開如錦隨風飄卷;看著樹上夏蟬無盡地鳴叫;看著窗外涼風席卷秋葉緩緩落地;看著雪舞蹁躚,在大地上留下一片如瓊般的雪痕。
年少不知愁滋味!與辛棄疾不同,少時的我可謂是真正“不知愁”,玩樂在一片書的海洋當中,嬉戲在一頁復一頁光陰的故事里,閑看周邊一季復一季花開花落,云卷云舒。
記憶中的冗長畫卷,如潑墨一般在心底暈染開來,由遠及近,被勾勒出極深的一道痕跡,痕跡的名字叫做年華。
二.少年別哭,年華正好
稍稍大了一些,名著已經不能滿足于我的對書籍的需要,于是我開始尋找各種各樣的書籍。小說,科幻,童話,文集,哲學,理論……書籍恍若大餐,而我就是那個正在餐桌前翹首以盼的饕餮,大口大口吸食著這些能給我帶來更多知識量和人生指南的書冊。
稍稍大一些的我不喜歡勵志的書籍,因為看上去很奇異:那些看上去很勵志的書籍中的主人公怎么會有那樣開闊的心態?怎么會有那么多剛好等在那里的機遇?所以,我相較于反感那些書籍。而與其相反的是,我喜歡那些專業理論書籍,即使有些專業術語名詞我看不太懂,但是整本書內透露出來的理智性和專業性已經徹底征服了我。
當時的我也許已經有些心不在焉。學習和書籍我選擇了后者,畢竟我覺得學習方面不用我過多走心。
果然出現問題了。
一場前所未有的第二。
突然間從那個位置掉落下來對我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打擊?粗约旱脑嚲砦抑挥X一陣又一陣難堪,我痛哭了一場。那幾天我甚至覺得我的天空有些暗,書本也被拋置在一邊。
直到那天我看到一篇散文的題目:少年不哭,年華正好。其中有這樣幾句話:也許沒有人能守著一個位置永遠。當你掉落下來的同時你要慶幸,因為你沒有在更高的地方掉下來?梢詫⒛愕囊磺胁恍覛w結到命運身上,但不要忘記命運的一半在你手里。
合上的書頁伴隨我的哭泣一同沉寂。
我沉淀下來。以往那些富有哲理的故事,一路成長的故事又被我翻了出來。也許,并不是所有的勵志故事都那么糟。
在以后的今天,這段記憶又被翻了出來。這是一段長長的美麗,綻放在我的生命中,也綻放在我的書籍中。
永將銘記。
三.讀自己的故事
現在,我竟是恍有所悟的了。讀書不一定要區分門類,任何故事都可以,任何書籍都可以,它們都能為你呈現一個新世界出來。書中人的故事,我們可以投入其中,縱情旁觀,感受,最終和他們融入一體。
有時讀著讀著,好似擁抱了整個世界。你可以看著一切在眼前發生。故事開始,起伏,輾轉,最后落幕。讀著讀著就讀到了生活,讀到一種味道,讀出一種境界。
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仿佛就在眼前一般,可以縱情地跟著他們歡喜,悲傷,無助。如果真的足夠專注地閱讀,緊張得連呼吸都快要忘記,這不正是人生的激越,命運的牽引嗎?沒有所謂的顧忌,沒有空寂的窒息,沒有孤獨,只有純粹,只有無拘無束的享受,只有安靜的傾聽命運。
讀他人的故事,為何不說為讀自己的故事?
光陰,深淺碎念。
讀書的經歷,其實應當是我一路成長的經歷。所閱書籍的變換一步步證明了我性格,乃至人生觀的一步步完善。
在年華的史傳中,每個人都有獨屬自己的一頁。在光陰的美好中不停的追逐著青春,奔跑在命運中一路灑下無憂無慮的歌聲。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