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書
書,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字:上課時,我們要讀語文書、數學書、英語書;在家時,也要為新買的家具讀說明書;課外時,也要讀一些哲理書來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生活。可,我想說的是,既然書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了很大的比例,那么,你了解你口中所說的“書”嗎?
或許你會說,我讀過那么多的書,自然是了解的。可,你真的了解嗎?教育家說:“書是智慧的鑰匙。”政治家說:“書是世代的生命。”奮斗者說:“書是人生的向導。”迷茫者說:“書是心中的啟明星。”學生們說:“書是不開口的老師。”由此可見,每個人心目中的“書”都是不同的。書籍,令我成長;書籍,伴我成長;書籍,記錄我的成長。毛澤東曾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可見讀書對我們的重要性。但,在現代高科技的生活中,書本已經漸漸被人們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電腦、手機等高科技產品。人們寧愿去翻閱電子書,也不愿意捧一本名著靜靜地坐下來,去體會那一縷書香;人們在痛苦煩躁時寧可上麻將桌下舞池去發泄,也不愿靜下心來反思以尋求心靈的片刻寧靜。
他們把書籍看作是過時的東西,舊時代的象征,甚至看到有人在讀書時,都會不屑的譏諷:“現在都有了電子書,誰還去看那些玩意兒,既費時又費力,老土!”當你去勸告他們多讀書的時候,也許有的人還會說:“現在沒時間,等有空了再說吧!”“哪來那么多錢去買書啊?生活費都不夠呢。”記得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是胡適寫給母校同學的畢業贈言,其中有一段,:“我要對你們說:凡是等到有了圖書館才能讀書的,有了圖書館也不肯讀書。凡是要等到有了實驗室才做研究的,有了實驗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決心要研究一個問題,自然會節衣縮食去買書,自然會想出法子來設置儀器。”不得不說,這段話簡明扼要的點明了這個問題,揭露了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剛上初一時,班主任曾經問過我們一個問題:“你們都讀過些什么書啊?”雖然我自認自己讀過的書不在少數,可,面對這個問題,我卻只記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童話書,將一些《成語故事》、《紅與黑》、《魯濱遜漂流記》等名著拋到了腦后,當我回答完這個問題時,也聽到了同學們的一些評價:“這么大了還只讀童話嗎?呵。”“她就只讀過這些書嗎?還不如我呢!”“好幼稚啊!我早就不看了!”老師雖然沒說什么,但,眼里還是流露出了失望的神情。可是不管他們怎么說,我就是這樣,也不做反駁,因為我認為讀童話沒什么不好的,寫出了童年的那份純真:沒有哲理書的深不可測;沒有古文的復雜難懂;沒有現代文的人情世故;沒有宮廷劇的勾心斗角。有的只是那種純樸、天真、爛漫的語言,沒有絲毫拐彎抹角,導致我已步入青少年卻依然愛著童話。或許你也會覺得我很幼稚,但,我就是我,大智若愚。現在,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讀書的范圍已經逐漸擴大,讀名著,看小說,悟哲理,自然,書在我的生活中占的比例也越來越大。
不論我今天怎樣,明天怎樣,未來怎樣,我都會堅持讀書,因為書就是我成長中的另一個朋友;我人生中的另一份指航標;我學習中的另一個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