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陌安好
拈花一笑,醉了故人心;獨坐流年,憶了君子心;靜陌安好,蕩了眾人心。
--題記
諸葛亮曾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所以一直以來,就很喜歡“寧靜致遠”這個詞。是啊,寧靜得以致遠,可真正做到“寧靜致遠”又是何其不易啊!
靜,非安靜、寧靜之道,而是一種心境。人生的境界,其是莫過于心靈的境界。若心亂神迷、浮躁不安,無論身在何處,都不過是南柯一夢。摸不清世間的方向,看不清未來的道路,與其在黑暗中摸索匍匐前進,不如學會靜得其心。以“靜”的姿態鑄就人性的優雅;以“靜”的淡然錘煉心的明鏡;以“靜”的倩影折射出世間的溫暖。靜,是心靈的空澈,沒有世俗的煩憂,只是心得超然而已。
靜以修身,靜能生慧。我不知道,世間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心靜,真正體會到靜的韻味。我一直想做一個恬靜的人。善談而不聒噪,沉漠而不冷漠……或許更是一種不隨世俗波流的心境吧!在這溫潤的世間中,做一個靜靜的自己。靜得花開,用心去享受世間的春暖花開,去感悟人性的冷暖。靜是可以修身的,一個人若學會了靜,想必為人處世之道便不會錯了。靜亦能生慧,我們對待一個人或一件事,不必以著急的心態來對待,有時候靜觀其變又何嘗不好,對癥下藥就再好不過了。靜,莫急、莫浮躁。
我喜歡在某個安恬的午后,在某個陽光明媚的角落里,一個人靜靜的坐著。手捧一本書,或帶著耳機靜靜地聽音樂,亦或是安靜的發呆。歲月靜好,恍如隔世,給心足夠的呼吸。此刻,不必為一個人而煩心,不必為某一件事而聒噪不安。此刻,只有風吹過發梢的聲音,有窗外鳥鳴的聲音,還有自己一淺一深的呼吸……就這樣,一坐便是一下午,換來了半生的清淺時光,頓悟了一生的顛沛流離。
在紅塵里奔波久了,那就為自己找一個世外桃源,安然療傷。心累了,那就好好休息,許自己一個美麗的清晨,站在廣闊的天邊、巍峨的高山、無邊的大海……向天地大聲地呼喊,那一遍又一遍的回音,是自己心靈的釋然。當心輕松了,那便靜了!這般靜,是給自己留一塊夢中的空地,那里只有自己淺憶的美好和系系牽掛的人。
“安若初陽靜如蓮,自有清風過心田”青燈佛衣一生念,只盼一生靜的許。承受的太多,就給自己一個溫暖的懷抱。用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青草叢中一點紅,嬌鶯飛蝶翩翩舞。用心深呼吸,睜開眼睛,你會發現原來一切是這般美好。在這浮躁的塵世間,我將自己最純凈的執念留于此,只祈盼在一片黑暗中,黎明的姍姍來遲。惟愿現世安穩,歲月靜好!
靜,如水,沒有半點波瀾,并非無息,我愿洗盡滿身鉛華,堅守心靈的凈土,與世無爭。
我羨慕陶淵明的悠閑自得。他隱世山居,不再去觸碰官場僚敗,不再去品嘗紅塵紛擾。“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何等清閑啊!這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靖節先生!他做到了“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曾把“寧靜致遠”這詞送給我的好友,不知她否,可還記得?
拾一抹陽光,清淺時光。一城一山水年華,靜雅思聽。我們穿過荊棘的歲月,淌過渾濁的河流,帶著滿身的傷痕,深深淺淺,聆聽著天外飛音,彈奏著一段靜好歲月。靜陌安好,染起每個人心中不舍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