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畢淑敏曾經說過:“若有可能,要為自己的精神修三間小屋:第一間盛滿對人的愛和恨,第二問盛滿事業,第三間用于安放自己。”“給精神一間小屋”,多么貼切的比喻!它為疲憊的心靈提供遮風避雨的亭閣,它伴隨著人類成長的每一步,記載從野蠻走向文明過程中的坎坷與艱辛,痛楚與憂傷。一旦失去精神家園,人,只是行尸走肉般的活命而不是生活,像一個沒爹沒娘的孩子,躑躅在街頭!
正因此如,文明史上有許多杰出人物為尋找可以停靠自己思想的“家園”而疲于奔波。
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意識到:猶太人所急需的拯救并不是外在命運的拯救,而是內心道德的改善。他向猶太人大聲疾呼:“日期滿了,上帝亡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無疑,耶穌想用“愛”來取代律法,為拯救災難深重的以色列人尋找精神的皈依,但他的改革宗教的行動卻觸犯了猶太教上層人士的利益,被猶太教會以“假先知”“假基督”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上。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無所知。”說這話的是誰?雖然他其貌不揚,出身鐵匠家庭,其思想卻是熠熠生輝。他就是西方哲學的翹楚——蘇格拉底。
他引導人類認識自己,追尋自己的精神家園,學會懷疑,學會批判,而正是這些問題把他引向了死路,雅典統治者怎么會聽任他引導民眾有自己的思想呢?
于是,他被戴上了枷鎖,遭受世人的白眼。幾千年已經逝去,他們依然能想像出先哲看著街兩旁愚蠢自負的眼神時,心中是多么的痛苦!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在東方,同樣是一位主張“仁政”的圣人一孔子命運多舛,為了讓百姓過安穩日子,讓國君接受自己的主張,實現政通人和,不辭辛苦帶領弟子到各諸侯國游說。但是,圣人卻是一路碰壁,被形容為“奄奄如喪家之犬”,何其狼狽!
諾瓦利斯說:“哲學就是懷著永恒的鄉愁尋找家園。”另一位可愛的“圣人”莊子,一生都在為尋找精神家園孜孜不倦。這個世界貧乏、混亂、無詩意、無色彩,當其妻死時,他驚世駭俗地擊缶而歌,慶賀她回到生命的“故鄉”。即使是“逍遙游”,長歌當哭,也找不到永不消失的故鄉,只能對著落日唱著永恒的戀歌,這是怎樣的憂傷絕倫的調子啊!夢中的“烏托邦”越走越遠,圣人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里活著”。
為了找到精神的家園,人類要為之付出血與火的代價,這當中的每一步都是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但也正是有了為精神家園而不斷探索的先人和行動,人類的精神才不再孤獨和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