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紗江畔的思念
美麗的浣紗江傍依著苧蘿山緩緩流過諸暨城,在流經西施灘的江畔時,諸暨人在江邊塑起了一群栩栩如生的浣紗女銅雕,她寄托承載著今人對那位曾為浣紗女名叫西施姑娘的濃濃思念之情。
西施,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西施生于252019年前的春秋時代,當時諸暨乃越國都城(后遷會稽)。在浣紗女群雕的江對岸,苧蘿山下,就是西施故里景區,它是為紀念這位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絕代佳人而建。景區以古越歷史為背景,以西施文化為主題,由西施殿、浣紗石、苧蘿山、浣江、西施灘、金雞山、鸕鶿灣和范蠡巖、陶朱山等景點組成。
西施,姓施,名夷光,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戰敗,越王勾踐釋歸回越后,臥薪嘗膽,刻苦圖強,在大臣文種、范蠡的輔佐下,整頓吏治,發展生產,同時獻大量珍寶、美女于吳王。西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被推上了歷史舞臺。約在公元前490年,幾經尋覓,范蠡終于“得苧蘿山賣薪女西施”。越王勾踐索得美女西施、鄭旦,教以禮儀,習以歌舞,獻吳王為妃,以迷惑吳王夫差,離間其君臣關系。西施臨危受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扮演了使者和間諜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國軍隊攻占了吳國都城姑蘇,滅掉了吳國。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西施的犧牲和奉獻是分不開的。對此,明代的西施祠,有副用鳥蟲篆書寫的對聯:“越錦何須衣義士,黃金祗合鑄嬌姿”,稱頌西施在興越滅吳中的功績。西施的一生,蘊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而民間有關西施的傳說,都是那樣美好和神奇,長留人們心目中的,是西施為越國的復興所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也是后世歌頌紀念西施的真諦所在。
后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苧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西施殿初建于何時,已無從詳考。最早見于唐開成年間,著名詩人李商隱有“西施尋遺殿,昭君覓故村”詩句,照此推算也有1160多年的歷史。此后,歷代雖有過“茂草荒臺,苧蘿枕冷閑愁”的情況,但祠廟屢毀屢建,綿延不斷,到清代和民國時期,西施殿也有過幾度毀廢,均由民間集資或捐募修繕,曾達到相當規模?谷諔馉帟r期,日本侵略軍飛機頻炸諸暨城,西施殿祠亦未能幸免。
而今的西施殿景區為20世紀80年代重修,并于近年擴建,由西施殿、浣紗石、古越臺、碑廊、苧蘿亭、西施長廊、夷光閣、古苧蘿村、西施資料陳列室等建筑景觀,穿插著浣江、紅粉池、荷花池等水景組成,是一組頗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展示西施一生的主要事跡。整個西施殿景區,曲徑回廊,亭榭相間,池水環繞,花木掩映,使人在回味人文史跡之中,仿佛又置身于江南園林,卻又勝于一般的園林設計布局,因其坐落于古苧蘿山上,景點高低錯落所形成的立體感,顯現了自然的本來面目。游人在山水亭閣、參天古木間品味古越文化。西施殿正是賴于這一民族文化的基礎,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質樸純潔,真實可信的西施。
跨過古樸凝重的三扇朱漆大門,進入殿區,右側便是西施殿。西施殿依山而建,是一重檐歇山型仿古建筑。正殿三間兩弄,坐北朝南,“西施殿”匾額題字,出于著名書畫家劉海粟之手。殿前以拱橋為主軸線,配以水池和東西側廂。據稱,殿區所用的一萬多件建筑構件,都征集于民間明、清時期的木雕、石雕原件,工藝水平高超,組合巧妙合理,布局錯落有致,基調典雅古樸,可謂匠心獨具,使整個建筑,成了明清兩代的民間藝術博物館,加重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底蘊。殿中的西施塑像,凝坐于臺座之上,風姿綽約,后妃裝束,但又不失越女村姑的風采,同古典風格的建筑十分協調。塑像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諸暨籍教授傅維安創作。西施殿前兩側,各植一棵合歡樹,又稱“夜閉楸”,是日本專訪西施故里代表團帶來的,1990年9月栽種于此。旁有仿刻的日本蚶滿寺西施碑。一邊是刻有“象瀉雨,淋打合歡樹上花,楚楚賽西施”句石碑,據說是三百多年前,日本圣松尾芭蕉先生的手跡,足見西施美名早已遠播異域。
西施殿右側為古越臺,依山而筑,正對門樓。“古越臺”三字,是上海書法家韓天衡所書。進入其內,給人以一種莊重肅穆的感覺。臺中奉有越王勾踐,謀臣文種、范蠡分立兩側,上懸“臥薪嘗膽”匾額,再現了君臣勵精圖治,滅吳雪恥的歷史畫卷。古越臺前是紅粉池,“紅粉”即紅粉佳人,與西施相聯系。據稱,這樣安排有斥貶越王勾踐之意。唐代詩人皮日休詩云:“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奔t粉池像一面鏡子,正對著古越臺,意示讓勾踐照一照“堪羞處”。
經古越臺,過苧蘿山山門,循游道右轉,便來到西施碑廊。緩步登高,見廊右側壁上,展示著有關西施事跡的圖片和三十多塊詩文、繪畫碑刻。有歷代詩人李白、王維、白居易、劉禹錫等歌詠西施的詩,有歷代畫家所繪的西施像。詩文由當代書法家書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施由越入吳、身赴國難的生平。從畫像風格上,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觀。
碑廊南面是苧蘿山的最高點,上建一亭,名“苧蘿亭”。亭為八角三重檐造型,內置三層,我們沿著狹窄的木梯逐級登臨,至頂層遠眺瀏覽,一灣秀水環擁著美麗的諸暨城,向南極目翠綠的勾乘山,真是一個觀賞美景的好地方。從苧蘿亭沿石階而下,就來到西施長廊。只見長廊門樓上有一塊“天下第一美人”的長匾,字輯于毛澤東手跡,是因毛澤東曾說過這樣的話,為西施長廊點睛增色。長廊內陳列著西施從出生到去吳國的蠟像群組。蠟像似真人大小,形象逼真生動,有西施出世的故事,勾踐臥薪嘗膽的畫面,范蠡西施相遇的情景,以及西施、鄭旦由越入吳所發生的離鄉別親、土城學技、德清贈花、嘉興嘗李、思鄉撫琴等場景,集中反映了西施的生平和有關傳說。
夷光閣,建于西施長廊東面,是一座糅以牌坊和樓閣造型的建筑,基部有正方形須彌座臺基,周圍石欄,臺座正中,立有十六根石柱,分左右兩組,承抬整座閣樓,閣頂用傳統重檐造型,中置牌坊連接,整座樓閣,猶如浮在空中,氣勢十分宏偉。因西施名夷光,故稱夷光閣。牌坊正中“夷光閣”三字,是輯書圣王羲之書法制作,筆勢飄逸灑脫,神彩飛揚。
從夷光閣順石階而下,向右便是西施短廊。這里的圖文解說了吳國滅亡后西施歸宿的種種說法。關于西施的歸宿,歷史上有多種傳說,但占主導地位的是西施在越滅吳后,隨范蠡,乘扁舟,游五湖,隱逸民間。而西施短廊在分析了各種說法后,根據歷史的多方考證,認為最有依據的一種歸宿,是西施因其美,被勾踐夫人沉到水里活活淹死了。
真實的歷史,有時往往是那么的無情和讓人心生涼意,人們寧愿相信西施與范蠡的那些美好傳說與溫情,因為它可予以人們一種穿透心靈的慰藉,去感受那千年的滄桑與柔情。
古苧蘿村,荷花池中荷花映日,水葉皆碧。相傳西施生活的年代,湖澤中遍生荷花,當時人們已把荷藕作為菜蔬食用,生活中不可或缺,因而西施在民間傳說中,被封為六月荷花神。池中的荷花,是從杭州西湖引種,示意西施與荷花、西湖的聯系。在荷花池東南角有一座兩層樓建筑,兩側馬頭山墻,粉壁黛瓦,清麗錯落,為典型的江南民居造型。門楣上方有一匾額,上書“西施資料陳列室”,是當代書法名家沈鵬手跡。
站在西施故里的高處眺望,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里鸕鶿灣村皆在眼前。穿過新建的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了江邊的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的,歷經252019年風雨滄桑,昔日風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卻依然在目。無論是已經隨著時光褪色的舊時宅院,還是亙古不變的流水草木,都可以從中窺見江南古老的靈魂,這是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記憶。千百年來,浣紗江水流淌不息,仿佛在追憶從這里乘船而去的那位叫西施的浣紗姑娘,江水流淌千年,思念還要流淌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