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青青
記得最深刻是,一條長滿艾草的河流。那是故鄉的河流。
在五月,西沙河兩岸,長滿青青的艾草。記得詩人秋籽說,“我憂傷的馬匹,又放牧于長滿艾草的河流。在時間的岸上,我丟失了很多東西!
青碧的艾葉,如一群臨水照花的女子。站在河岸,淡然又溫婉地朝著走過來的每一位過客微笑。那微笑是詩經里最溫婉的微笑。叫艾的女子,在水邊采摘青青艾草。風中只聽著,“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這是多么纏綿悱惻熱烈的愛啊,那念念不忘的愛人,竟到了一日不見,如三秋之境,這思念里有艾草淡淡的苦,有艾草熱烈的純。原來詩經里的艾草是一叢青青的愛情草啊。
再看詩經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這蘋,說得也是艾草。與朋友之友誼如琴瑟和鳴,如小路吃過艾草一樣的幸福滿足。還有那衣袂飄飄,傲然獨立的士大夫的那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在我心里是那么美。
艾草,是五月端午民俗里的一種祥和植物。記得小時候過端午,在端午節前一天下午,父親帶著鐮刀去河邊采了艾草,母親準備好過端午的粽子,粽糕,還有餃子什么的美食。給我們孩子在手腕上以五色絲線擰成的五色手鏈,戴在手腕,很小的孩子在小腿上也系上。心細的母親,在端午前為孩子們縫制彩色香囊,那香囊里就裝著艾草與其他香草打成的粉。
還記得,在家門上貼上以五色彩紙編得符字,據說是驅邪避災,還有心靈手巧的女子,以紅色剪紙剪出一只紅色毒蝎子,一把紅色剪子剪著蝎子的尾巴,貼在一張黃色的紙上,說是這一年都沒有毒蟲靠近家人。這樣的說法雖然我從來沒有考證過,但我以為,門前插艾草,門頭貼祥符,頭上戴艾草,及手腳系彩繩等說的是一平安祝福的端午節日里的傳統文化。直到長大了才知道,端午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而過的節日。
對屈原的了解最初,是在父親書籍的了解。兒時在父親的書籍里曾看到有位衣袂飄飄的古人,站在水上。那一插圖我至今記得很清楚。如今記起得是自己那時得疑問,那個長發飄飄的古人為何能站在水上而不落入水里,究竟是怎樣的故事一直漂在水面而安然不動。如今想起來自己有多么膚淺,這竟然成了自己兒時的一個很傻的故事而已。那一直奔波動蕩在路上,流浪遷徙在路上的屈原。在我心里,是永遠定格在水面那個長發飄飄的“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
再回到過端午,在枕草子中有著記載,“節日,莫有勝過五月五日者。菖蒲和艾草紛紛散放香氣,撲鼻愉悅。上自九重城闕之內,下至于庶民的住屋,家家戶戶無不懸掛,景觀最是不同尋常,好玩得很!边@清少納言描述日本的五月五日,就是我們的端午節,而她所說的懸掛物就是艾草與香包。
端午節,也是記憶里最幸福的事。就是端午那天,天還沒有亮時,母親就給我們兄妹幾個戴上了艾草,男孩子夾在耳朵后面。我是女孩,母親就給我插在頭發間。當我們從睡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的頭上多了一叢青青的艾草,心里有多溫暖幸福啊。那幸福來源于今天能吃到夏日里最好的粽子。
很小時候聽姥姥說,端午這天要聽話,不要把水潑在地上,不要殺生,疥蛤蟆也要躲端午呢。小時候聽了姥姥說的話,心里總是緊緊的,總怕遇上可怕的什么。成人之后,去過許多地方,知道些民間各地過端午的過法,在江南,人們以青艾做成的青團,非常好吃,我曾經吃著,認為是以糯米與艾草做成的最美最有食欲的美食。
如今生活的中原,端午節與我的家鄉也有不同,這里過端午,除了插艾草,吃粽子,就是炸油糕,菜角。麻葉了。只見端午這幾天,菜市場周圍小吃店門口,擺滿了這些端午食品,讓人看了美不勝收。不過,我還是喜歡兒時過端午的氣氛,也許是干凈單純的少年罷了,對一個小小的節日看的很重,很美好。如今,過端午是一回事,對艾草的情分還是那般深。
那年鄰居嬸嬸,在端午前去我家,說如果得了眼疾,就用著五月帶露水的艾草來洗,在鍋里煮艾葉,然后以熱的艾水熏洗,這樣能治好眼疾。一直到現在,我認為鄰居嬸嬸很神奇,她的秘方很靈,至少艾草是去火的植物。當我眼睛在電腦前寫文字感到疲勞時,就會用在端午買來曬干的艾草,用水煮來熏眼睛。第二天,眼睛清涼涼的很舒服,沒有了疲倦與模糊。如今隨著科學發展,人們將艾草開發成保健產品。就像我在保健市場買來以艾草生產的足浴粉,當身體疲勞時泡泡艾草浴,那也真是好極了。
五月的艾草,青青的艾草。她一直在我的歲月里青青流淌著。她是我記憶里最美好樸素的植物,是我抹不去的青青鄉愁。每每端午,我便想起那些年的端午,故鄉那條長滿艾草的河流。
艾草青青,那是父親的艾草,母親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