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亭臺回廊,錯落有致,深灰色的泥石和著黏土造就一排排字坊,小榭;嫩柳粉桃,紅的如眉間痣一點,綠的盡作園中繞指柔;荷葉色衰但浮萍尤碧,花木扶疏襯以山石疊嶂,池中是水光云影。沿著大堂右側小徑直入屋內,抬頭便見“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八字,字跡靈動卻不乏勁道.回望長廊,綿延似直抵人們心田……
初入朱東潤故居。
——題記
“我是中文系主任!”七個字鏗鏘有力,似有排山倒海之勢,頓掀起人們心中不盡的波瀾,也讓我的心靈為之一顫。命懸一線之際,他竟然還能如此倔強的反抗,他的心中該是有熊熊欲燃的怒火吧,他該是有堅硬的身板,高強的武藝,該是一條勇猛無畏的壯漢吧,可他卻恰恰相反。他年過半百,雙鬢染白,有著略微佝僂的身軀卻令敵人膽寒的堅定的目光,外表如此深沉而而穩重,褐色的瞳眸深不見底,里面裝著與妻子的伉儷情深,裝著對文學的堅貞不屈,更裝著做人的基準!
是的,他是復旦大學的中文系主任,他忠于職守,寧死不屈;他是督師抗擊荷蘭侵略者的堂堂明代福建巡撫朱一馮的后裔,繼承了堅韌清廉、無私奉獻的品性;他是當代著名的傳記文學家、文學史家、教育家、書法家,有著高尚的情操與智慧。顯赫的家世,等身的著作,令人驚羨的名譽,他本可以以“大家”自居,守著自家的基業用自己賺來的積蓄享盡奢侈的生活——但,他不愛錢,愛高潔的品性;他不享私欲,心系人民百姓,這才有了后來家鄉的圖書館和4000余冊他捐出的他曾視為珍寶的藏書,造福了后人。
就像他故居園中飛檐翹壁前那一株白玉蘭,立于池上,獨秀一枝,和他清廉高潔,無熏利無私欲的品性遙相呼應,共譜了一曲清心寡欲的人生贊歌,做人不正應當如此嗎?白玉蘭,白玉蘭,其實不僅僅因為它一襲白凈純潔,才被載于此凈土,也因它生于夏天,予人曠達豪放、熱情而富含生機的感覺,就好似朱東潤蓬勃不謝的生命,煥發著生命的旺盛氣息,發人深省啊。
“人生有兩大事,一是做人,二是做學問。”朱東潤老先生當年的教誨至今仍令我們受益。做人,該是像他那樣,一身正氣,清心寡欲,那么什么是做學問呢?我在這里想,可不可以用“學會讀書”來意譯一下。做學問可不就是學會讀書,學會讀書有何嘗不是教我們升華自己的靈魂?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我覺得“書作戟也,會讀之則堪稱無敵。”人生之路,漫長崎嶇,以書作戟,用知識筑起后盾,自能所向披靡。
不過,該怎樣讀書呢?
學會讀書,首先讀書方法是關鍵。如果看書如走馬觀花,記書似囫圇吞棗,那么不僅浪費了時間,所學到的知識也寥寥無幾,可以算是雙重浪費。記得在游朱東潤故居是曾在陳列廳里看到一本朱東潤所閱讀過得名家傳記,雖年代久遠,但朱東潤一筆一畫,圈圈點點及字里行間的批注足以告知我們讀書的境界了。用心去品讀,用心去寫下自己的理解,以及圈畫勾點等都是讀書的方法。
再者,學會讀書,也需要學以致用。書中不乏古今圣賢忠烈的故事,但我們何時不是只當作閑人逸事一笑而過,他們的精神絲毫沒有令我們觸動,那么讀書又有什么價值呢?一個人的靈魂在書中得以洗滌、升華,一個人的高雅品性在書中造就,這才是真正學會了讀書。縱觀朱東潤的故居,題字對聯方位妥恰,四季景物排列和諧,建筑風格不但古色古香而且多處景致獨具韻味,甚至某個池子、假山、石塊的擺置都顯得如此恰到好處。試問,若非一個賢人,一個脫世而意境高遠的人,又怎能造就這般美景呢?而這般脫俗,也是書的饋予啊。
朱東潤老先生在此讀書練字,想必也是一番愜意吧……
“養心莫若寡欲,至樂無如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