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真正的美
美麗,似乎并沒有一個確切的表述,有人認為大眼睛很美,所謂“巧笑信兮,美目盼兮”但也有人認為小眼睛透著智慧之光,也很美,正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美,似乎真的是一件拿不準摸不著的東西。
然而,人們對美評判的不同,正是緣于人們對美認識的不同。在我心里,美是有定義的。美,并不止步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逮”,并不止步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美有它自己的內涵:實事求是、心無旁騖追求的是一種理性美;溫文爾雅、知書達理追求的是一種氣質美;心懷天下、博愛眾生追求的是一種心靈美。美有它獨特的價值,越是有價值的就越美;越是美的東西,它的芳香往往傳播得越長遠。
有人曾評價,特蕾莎修女和戴安娜王妃,是兩朵同樣永不凋謝的玫瑰。戴安娜王妃本身就天生麗質,有其固有的美。與她相比,特蕾莎修女瘦小、黝黑、干癟,然而特蕾莎修女也有她特有的美:博愛美。她創辦了仁愛傳教會,用自己的光亮去照亮那些卑微窮苦的人。她的那種博愛美將流芳百世。
我們應該明白,容貌上的美麗終會逝去,但價值深度層次上的美,卻永不消逝。蘇東坡在《赤壁賦》中曾說:“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正如同居里夫人,她用她的青春美貌置換出了“不能以一瞬”的鐳,她實事求是、臥薪嘗膽的研究精神以及不為名利所累的超凡脫俗,造就了科學史乃至人文史上一塊永恒的里程碑。價值深層的美,遠比那種世俗美更有影響力,更值得欣賞。
我曾聽過一個故事:很久以前,美和丑同去沙灘洗澡,洗完后丑穿了美的衣服就走了,美為了遮羞,只能穿上丑的衣服。因此,世上許多人便把美和丑搞顛倒了,只有極少數人還能辨認出美。時下,社會上選秀活動不斷,一場場如火如茶的走秀,一次次激烈的比拼,而后,獲勝者被冠以“好男兒”、“東方天使”等稱號。然而,對這一切,我并不以為然,他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美,只不過是一群衣著光鮮、濃妝艷抹、帶著假面具招搖過市的平常人。真正的美,不是在鎂光燈下制造出來的,不是如“超男”、“超女”般的走秀,更不是如同“鳳姐”、“小月月”般的低俗惡搞。真正的美不可能速成,也不應該被扭曲惡搞,它,注定在喧囂熱鬧之外,燈火闌珊之中,并不是想復制就能復制的。
《抱樸子》有云:“西施有所惡而不能減其美者,美多也:嫫母有所美而不能救其丑者,丑篤也。”但我并不認同。的確,世上人的外貌干差萬別,有的人傾國傾城,有的人姿色平平,有的人長得奇怪甚至丑陋,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個繡花枕頭一包草的人依然會被認為美,一個長得丑陋但內涵豐富、心地善良的人會沒有人喜歡。美和丑是對比出來的,是相對而言的,是在一定情況下可以轉換的。實際上,我們不該把容貌真當那么回事,長得美的人不應是把美作為資本,而是應該去追求更高層次的人生價值;長得丑的人,應以內涵美去飾其不足,以知性美內涵美來增色。在十幾家主流媒體聯合主辦的“中國最美的50人”評選中,于丹以內涵美當選第三美人,她笑言:“每個女人的前二十年是靠美麗的外表生活,后半生是要靠自己的修煉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填實自己,尋求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內在美。這,對于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的我們尤為重要。我們應該摒棄那些虛無縹緲的美,抵制那些一味追求醉生夢死、燈紅酒綠、游戲人生的“美”,而應去挖掘、培養真實的美,多讀多思,常懷感恩之心,壯志凌云之心,博愛助人之心,笑面挫折之心,堅忍不拔之心。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笑看云卷云舒、花開花落,品味“一花一世界”的禪意,堅守住對美的信仰。這樣,我們就可以漸漸豐滿起來,美麗起來。
真正的美,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至美之人,不耽于力,不持于技,靜靜思考,默默奉獻,直至駛入智慧高地、博愛港灣。
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發現美,辨別美,感受美。
我們,更應該去追求美,追求那種立于價值之上,凌空于思想情操之上,靈魂深處的那一抹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