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也是一種成功
放棄何嘗不是一種成功呢?
天地萬物時時刻刻都進行著和諧的放棄。春蠶為吐絲而作繭自縛,放棄了正常的生活方式;母蝎放棄自己的軀體,以之作小蝎的食物,哺育它們長大……它們都是“成功者”,為大自然的協調做出了貢獻。
動物尚且如此,那么我們人類呢?有一些學生高考失敗后,一年補習,兩年復讀,三年回爐,甚至四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仍叩不開大學之門。干嗎要在一裸樹上吊死?放棄又有何妨!
放棄并不是投降,而是暫時的“退卻”,是為長遠的成功而“退卻”。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德國軍隊通近莫斯科,在這緊要關頭,斯大林做出了英明的決策—放棄莫斯科,讓敵人得到一座空城,等待時機反攻。結果,在時機成熟后,他們“瓷中捉夢”,一舉殲滅敵軍,收復了失地。解放戰爭前期,毛澤東放棄延安,進行戰略轉移,最后取得了戰爭的全面勝利。難道這些“放棄”不是成功的前奏嗎?
放棄更不是自暴自棄,而是戰勝自我。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棄官歸隱,很多人都認為他是自暴自棄,放著好好的官不做當平民。可是,如果陶公不棄官歸隱,就必須為五斗米“折腰”,那么歷史上就不復存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曠世情懷了。
放棄是迂回的進攻,是戰斗的繼續,而不是不敢面對困難,也不是懦弱的表現。魯迅先生原是一位醫生,想用手術刀“拯救”中國人民,然而先生看到了寫作的偉大力量,于是放棄了手術刀,拿起了筆,通過寫作振奮中國人民的精神,為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奮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大多數人不能做出“放棄”,也許是受某一種觀念的制約吧。做出“放棄”就必先有自知之明,要刻意去尋求自知,然后,形成自我意識,再做出“放棄”,就是一種成功。
現代的中學生,求學心切,想一步登天,愿望雖好,但學習須循序漸進,要讀好書,就得放棄自己的一些嗜好,集中精力發揮專長,以求得成功。想考大學,又整天泡在錄像廳、游戲室里,或捧著瓊瑤、金庸的小說不放,最終一事無成又能怪誰呢?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讓我們果斷地做出決策,放棄那些暫時不該擁有的東西,去追求前方的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