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并不如煙
在許多人眼中,歷史如煙。不信?有《三國演義》開篇詞為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曾經風靡全球的柯達膠卷,如今安在哉?幾年前就被柯達數碼相機判了死刑,柯達膠卷不得不含淚走進歷史。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幾十年。柯達膠卷已經領跑七十四年了,現在向世界告別,也應該是別而無憾了。更何況是柯達公司自己革自己的命?但作為歷史最久的膠卷,幾十年來,攝影人用它記錄下每一個精彩瞬間,從難忘的家庭回憶到改變世界的重大歷史事件,隨處都可以從那些黑白的、泛黃的、彩色的相片中見到。歷史并不如煙。
我又想起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曾經的文言文與白話文之爭。以胡適、魯迅為首的新文化運動的猛將們,將白話文扶上中國文化的殿堂,將文言文趕進歷史的故紙堆。深受文言浸淫的大師們反過來革文言文的命,功過是非,自有后人評說。
而今,斯人已逝,但歷史似乎并不如煙。文言并沒有從現代生活中徹底消失,古典詩文的莊重典雅、凝練精辟,現代白話文是難以望其項背的。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本來就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人為的去生生割裂,那只能是剪不斷理還亂,自尋煩惱罷了。
隨著蘋果電腦手機系列產品的問世,越來越多的人從傳統的紙媒介閱讀轉向電子書閱讀,傳統的紙質媒介閱讀似乎被數碼科技產品打敗了,該進歷史了。但是事實是,網絡上流行的受追捧的作品,反而被出版商們印成正版的盜版的紙質書籍出售。
最近央視播出的“中華漢字書寫大賽”引發了無數網友的追捧,提筆忘字現象引起了斷文識字的“有文化的人”的共鳴。運用各種輸入法在電腦上打字,其美觀、標準的字體,讓人們感受到科技力量的偉大的同時,也讓我們不知不覺間疏遠了傳統的書法、書寫習慣和書寫的準確性。許多漢字在人們的記憶中逐漸變得模糊、陌生,甚至完全化著輕煙乘風而去了。
面對數碼時代,傳統的漢字何去何從?是走徹底字母化的道路,還是走簡化筆畫保留基本字形之路?我認為應該是后者。朝鮮和越南走的是字母化道路,然而其國家的歷史都是漢字記載,這些國家的“歷史學家們”翻開古籍,猶如見到了海市蜃樓,像霧像煙又像風,研究來研究去,“孔子”成了他們的人,“端午節”也成了他們的節日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樣的反面教材應該引以為鑒,因為歷史并不如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