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不能抵達的世界
只有在夢里,我才能跨越時空,來到那個世界。那個世界有很多美好的東西,是我們現在所得不到的。
義
所謂舍生取義,古人是最講義氣的。荊軻刺秦失敗,高漸離弄瞎自己的眼睛進入秦宮為好友報仇,在黑暗中擊了三年筑,最后的時刻念念不忘的仍是“荊兄”。伍子胥逃亡路上遇到的兩個救命恩人都為了表明不會泄密而自刎。夫差死后西施跳湖自盡,貂蟬不愿再投曹操伏劍身亡,虞姬生生死死跟著項羽。士為知己者死,更為救己者死,這便是義。那是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情感,最高尚、最莊嚴、最圣潔。然而現在,淡了。再好的朋友不能在一起工作。因為一旦出現利益糾紛,就將所有的友誼一筆勾銷。貂蟬當年的壯舉也不再有人重演,誰會放著曹操那里的榮華富貴不要而傻兮兮地去死呢。冰冷的機器取代了人與人之的熱情,所以世界越變越冷。
計
古人打仗用的是計。那是智慧與智慧的對話,使人心服口服,勝得也貨真價實。孫子的三十六計不光可以用于打仗,在其他方面也不無道理。然后現在世界的戰爭,不打就可以知道誰會贏。不用計謀,只用武器。一顆原子彈扔下去,容不得有掙扎的余地,就一切灰飛煙滅了。越來越先進的科學造就了美國人的霸道,聯合國也不敢指責。并不是美國的軍師有過人的智慧,而僅僅因為它的武器。這是不公平的。雖然國際規定不能使用核武器,可是誰能保證美國真的不會用核武器,誰能制止它的行為呢?再聰明的人也抵擋不了炮彈。人會越來越沒用,不動腦筋,越變越笨。這能去怪誰呢?智慧沒有用了,誰會去追求?
帝
我欣賞中國古代的皇帝。那一身的霸氣和威武,君臨天下,乾坤獨斷,蕩氣回腸。那是一幅靜止的畫面,象征著中國曾經的輝煌。甚至,高處不勝寒亦是一種美,孤宮深院鎖清秋亦是一種美,皇袍皇冠背后的暗自嘆息那亦是一種美。
好的皇帝自然令人崇敬和愛戴,壞的皇帝卻也令我喜愛。我相信每個背負罵名的皇帝背后都有令人心酸的苦楚,都是無奈和無助。崇禎是使明朝亡國的皇帝,可是誰能理解他有志難酬;李煜是使南唐亡國的皇帝,可是誰能理解他錯愛了文學;秦二世是斷送了他父親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可是誰能理解他身邊大臣不容他有動彈的余地……我欣賞他們能與國家共同戰斗到最后一刻的毅力和勇氣,至少他們面對了。失敗了,并不可恥。
禮
中國是禮儀之邦,重視禮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孟子等就已經開始注重。《禮記》雖不是通篇講禮,可也是講述了很多關于禮的道理。古人講話都文縐縐的,雖說有時不很通俗,可是我認為是很好聽的,至少有禮貌。可是現在的人講起話來就不一樣了。動不動就溜出一句“國罵”,還不屑一顧———這有什么,大家都這樣。于是我沒話可說了。我并不是很不合群的人,只是希望大家都永遠銘記著老祖宗傳下來的美德。
孝道也是禮中一部分。古代不是有規矩為父母守孝三年嗎?孝子孝女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現在這樣的“孝”也是越發難找了。父母家里都不常去的人是大多數,甚至連電話都不常打一個。去世后的親人是逢清明了才去拜祭一次。養育之恩是人世間最大的恩惠,很多人在面對親情和愛情的排名時都將親情排在最后。這是悲哀。
藝
藝術是美的表現。古時候的樂器和書畫風格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但有一樣是相同的,那就是整個藝術品的氣氛。總是帶一點淡淡的憂傷和哀怨,總是灰灰的、暗暗的。讓人看過之后不由自主想到中國漫長的歷史。那些塵土飛揚的道路旁,有人偷偷地流淚;那些看似風花雪月的亭臺樓閣上,思婦在倚欄遠望;那些戰火紛飛的沙場上,年年白骨埋荒外。撥開塵土,打開歷史沉重的枷鎖,透過繽紛的世事穿過漫長的時光,你會在這些作品中看到兩千年前的中國——淳樸美麗,智慧而不張揚,沒有外人打擾的中國。月亮很清靜的夜晚,悠悠的笛聲絲絲的琵琶,清泉石上流,夜靜春山空。
仍然是這輪月亮,它照亮的世界卻改變了許多。滄海桑田,無法挽回,留下這些經典之作作為鑒證和啟迪,可是為什么它們很寂寞?
詩
詩是文學的一種。在古代的文學著作中,詩是我最喜歡的文體,微言大義。我更欣賞詩人。很多詩人到處游覽,踏遍祖國的山山水水,尋找古人的痕跡,尋找自然的奧秘,尋找自己心中的桃花源。我喜歡文人墨客那種清高和孤傲。他們很隨性,很真實,很可愛。于是,寫詩可以使他們發泄心中對世事的不滿和對未來的憧憬,對過去的留戀和對事物的探索。另外,詩的平仄、押韻、對仗等都很講究,這便使詩有了豐富的內涵后又加上華麗的外表,顯得更加完美。
可是我看到了詩的沒落。網上鋪天蓋地的搞笑,把經典詩改得亂七八糟以博人一笑。現在也不再有人寫古體詩,不再有人在工作之余有興致去尋古。不只詩,連文學,都在退步。文理分科的時候明顯理科人多,因為“學文科賺不到錢”。很多人明明喜歡文,卻被迫選理,真的很無奈。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越是沒人要學文學,文學就越沒落;文學越沒落,就越是沒人要學。
我所不能抵達的世界,便是兩千年前的中國———古代中國。我非常非常喜歡那個世界。然而時間總是在向前跑,很多東西注定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我只是希望,有些東西,不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