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想·今夜中秋
記得去年我也寫了一篇《月光晴朗》,來記錄中秋,今年亦是如此。
人們代代傳說,嫦娥在“高處不勝寒”的廣寒宮獨自一人生活,只有一只搗藥的玉兔默默地陪著她。當她優雅地席地而坐時,飄飄的裙袂拂過草地,縈繞她周圍的是無邊的寂寥和她輕輕啜泣時的回聲。這一切都是為了懲罰她當時私吞靈丹的自私舉動。做錯了事,就注定要承受一輩子的孤獨。
這真是個美麗的傳說。小時候,奶奶經常講給我聽。從那時起,我就特別向往美麗的廣寒宮,哪怕那里冷清,但卻美如仙境。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在廣寒宮里陪嫦娥說說話,與玉兔一起搗藥,靠著廣寒宮那棵盛放一片片憂傷的桂樹望人間的悲歡離合。那是曾經的我的夢想。所以我格外喜歡中秋節,我叫它“月蟾節”。
從小酷愛詩詞的我從一篇篇優美的語句中領略了古人過中秋的浪漫與溫馨。是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傲,是王建“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牽掛,是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豪邁,是蘇學士“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福。相傳,古人有“秋暮祭月”的習俗,需擺設各色水果以祭月神,尤以月餅與西瓜不能少,西瓜切成蓮花狀,片數為家中人數,大小必須相同。祭罷,一家人圍坐桌前,四世同堂,兒孫繞膝,共享天倫之樂。
至今,我依舊羨慕這種平凡而實際的幸福。一家人,其樂融融,連月餅都有親情的清香。
可如今呢,明月依舊,星辰依舊,夜空依舊,可人卻變了,越來越多的人借口忙碌而不及時趕回父母身邊,哪怕是接他們的一個電話也是敷衍了事,卻不知道父母在家把飯菜熱了,涼了,又熱了,又涼了……滿滿一桌都是孩子們愛吃的,含著沉甸甸的愛,卻被人無情地漠然置之。中秋之夜,本該熱鬧的家如同冰一般的寒冷。
我想,古人過中秋,一定是一家老小團坐在樹下,孩子們圍著院子嬉鬧,大人們則有說有笑地談談最近的生活,老人么,則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貞浤贻p時的果敢英勇,回憶年輕時的溫柔美麗。有時,老人還會給孩子們講嫦娥奔月的傳說,講伐桂的吳剛,講搗藥的頗有靈性的玉兔,或是一家人一起望向天空的明月。沒有任何的打擾,時光仿佛都不愿匆匆而逝,選擇駐足觀望。
在現在這個快速而喧囂的時代,每逢過節,大人們都圍坐桌前打牌、搓麻將,麻將的碰撞聲、贏時的喝彩聲、輸錢時后悔的長嘆,久久蕩漾在房間里,孩子們則更多地選擇擠在電腦前或是爭搶著電視遙控器,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則搓著手站在一旁靜靜地看,頗有些尷尬,然后忙上忙下地為大家做這個、做那個,看起來比平時更累、更辛苦。寫到這里,我不得不擱筆喟嘆:現代發達的科技、速食面一般的生活雖然便捷,卻遠不如古人的溫緩平和,沒有一家人的其樂融融,
窗外,皓月當空依舊,可是它的美麗無人欣賞。
民間,依然流傳著嫦娥奔月的故事,卻已不再有那么多人講述,也沒那么多人愿意傾聽。
桌上,月餅依舊誘人,甚至更加香甜,卻缺少了一份溫馨的愛。
我踩著2019年的中秋的尾巴寫下這篇文章。
我依舊執著地認為古人的中秋才是我心中的“月蟾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