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兩不厭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鳥高飛,云消去,青山無語,含情相望。一幅由遠及近的畫面定格在我的腦海中,讓我震撼,讓我癡迷。
獨坐,是一種孤獨,摻雜著懷才不遇與寂寞凄涼。但更多的是屬于李白所特有的清高與自傲。
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詩人如此喟嘆。他久久凝望著那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注視著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業(yè)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誰說山水無情?一切的一切,都已在不言之中。
自十年前放還出翰林,李白長期漂泊。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加深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他那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雖然始終因懷才不遇而抑郁不平,但卻從未自暴自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既然官場不得意,那么便將這恒久的敬亭山引為知己吧。詩人與敬亭山,情感的投契,無言的對望,心靈的交流,早已在心中將敬亭山當(dāng)做知己。能每日與敬亭山“相看兩不厭”,也許也是一種別致的享受吧。
公元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的漂泊流離,經(jīng)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zāi),經(jīng)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云、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凄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
“相看兩不厭”,只有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才能體會這份返璞歸真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