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
人們總是在說時光會沖淡一切的,淡到無影無蹤,淡到你自己也會疑惑是不是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段故事,淡到你再也想不起當初的執(zhí)著究竟是為了什么。正如東坡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然而真是這樣嗎?曾經(jīng)的刻骨銘心真的可以淡如煙云?
1952年,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梅紐因到日本演出,偶然聽說有個擦鞋童為了能夠聽到他的琴聲,千方百計湊錢買了一張最便宜的票。演出結(jié)束后,他穿過了貴賓席,避開了社會名流的盛情簇擁,徑直走到低檔席,找到了那位孩童,問他需要什么幫助,那孩子羞怯地說:“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聽聽您的琴聲。”梅紐因的淚水奪眶而出,他把自己心愛的小提琴送給了他。
三十年后,當梅紐因再次訪日演出時,他設法找到了那位孩童——這些年來,他的生活依舊清貧,充滿了坎坷,但三十年來他無數(shù)次地拒絕了許多想以高價購琴的人。當梅紐因再次問他是否需要什么幫助時,他仍和第一次一樣回答他:“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再聽聽您的琴聲!”
當熟悉的旋律再次從那把舊琴上流淌出來,當空氣中再次充滿那穿越時空的情感時,所有的在場者無不淚流滿面……
世間有了音樂的流動,便有了永恒的情感!
很多年以前,一葉扁舟靜靜地漂于湖上,俞伯牙端坐撫琴,琴聲如水般從他的十指間流淌出來,那不只是簡單的音符組合,伯牙全部的情感都已融入其中。鐘子期閉目傾聽,伯牙意在高山,琴聲高昂激越,子期贊曰:“巍巍然如泰山,妙哉!”伯牙琴聲一轉(zhuǎn),柔和悠揚,子期曰:“洋洋然如江河,妙哉!”一曲終了,余音未散,高山流水傳為千古佳話……
無論對俞伯牙還是鐘子期來說,能夠遇到對方,實在是他們的福氣。那種肝膽相照、惺惺相惜的情感,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長嘆又是多少人內(nèi)心狂熱的呼喊!
子期死后,伯牙謂世無知音,于是絕弦破琴,終身不復彈奏!
樂師好覓,知音難求!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人我們一生中也許只能碰到一次,與你擦肩而過的可能正是你尋覓已久的人。你遇到了,是你的運氣,而失之交臂,則是一種悲哀。
回頭看我們所經(jīng)過的歲月,確實有太多的東西淡去了,那只是因為它們本來就沒有真正感動過我們,本來就沒有進入我們的心。在我們的生命中,它們只一些點綴而已。我堅信有一種情感永遠不會被時光稀釋,這,才是生命中的主旋律。去除了一切的粉飾和雕琢,你可以被任意一個音符感動,透過記憶模糊的界限來重溫某些溫柔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