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警示未來
讓那段不屈抗爭的歷史,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之源
2019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也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后的第一個紀念日。
當天上午,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包括抗戰老戰士在內的1500多名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抗戰烈士敬獻花籃。下午,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座談會,再次強調,紀念抗戰,就是要“銘記歷史、警示未來”。
“類似今年這種普通年份,紀念規格之高,往年罕見。”抗日戰爭史專家蘇智良指出。但罕見,卻并不突然。事實上,中國政府及民間一直都在以各種形式來表達對于那段歷史的緬懷和追思——
僅在今年7月份,中國就公開紀念了三場戰爭:全民族抗戰爆發77周年,中日甲午海戰120周年,一戰爆發100周年。就在最近,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以及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91名國民黨軍將士名列其中。全國人大常委會更于8月31日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并舉行國家紀念活動。而在抗戰紀念日到來之際,一組紀念抗戰勝利69周年的照片《致勝利》也走紅于網絡。照片集的主人公名叫“小牛奶”,今年6歲,與父母已游歷北京、上海、湖南、四川、黑龍江等多省份的抗戰遺址、紀念地。“我們給孩子講抗戰,不想把抗戰僅僅講成屈辱史,反抗入侵者的勇氣和堅持才是該從中吸取的。”她的父母通過微博表示。
的確,一段時間來,人們提到這段歷史,最先想到的都是“屈辱”和“苦難”。但正如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會長童增所指出的,紀念抗戰勝利,除了要國人銘記屈辱歷史,銘記3500萬犧牲英烈,更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國維護二戰反西斯勝利成果的決心和氣魄——作為二戰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戰持續時間最長,牽制和抗擊了日本陸軍三分之二以上的總兵力,殲敵數占日軍傷亡人數的70%!北京密云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
“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今年7月7日,在盧溝橋畔為獨立自由勛章雕塑揭幕時,如此評價抗日戰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