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瑯琊行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者,瑯琊也。”歐公的一篇《醉翁亭記》,讓瑯琊山天下聞名。
仲夏時節(jié),與友相約,欣然前往瑯琊山游玩。
入得山門,滿眼都是翠色:參天大樹,古樸蒼勁;亭亭秀竹,碧玉水洗。拾級而上,山路蜿蜒幽靜。陽光蕩著花的香韻從綠樹中襲來,把歲月分割成一個個投向地面的殘紙碎片。讓人想象著千年前的這段山路上:歐陽修,一個朝廷貶放的官員。仕途失意,閑步山中。觀林深壑美,聽鳥鳴蟲啾。把一腔報國侍君熱情暫時收攏,寄情于山水,只能用醉翁的名號自我解嘲。
不難想象,歐陽修的心情是惆悵的。他遠(yuǎn)離京師,被貶滁州。滿腔悲憤,卻無處訴說。之所以受貶,主要是與歐陽修耿直的性格有關(guān)。仁宗慶歷三年,歐陽修結(jié)束四年在外的貶謫生活回到朝廷,參與范仲淹等改革派發(fā)起的“慶歷新政”。北宋王朝有了新氣象,但卻大大觸及了保守勢力的利益。于是保守勢力開始?xì)еr范仲淹等人為朋黨。徒有善聽諫言之名的仁宗十分害怕,他問范仲淹:“自古小人結(jié)為朋黨,也有君子之黨嗎?”范仲淹回答:“朝廷有正有邪,倘若結(jié)黨做好事,對國家有何害處呢?”稍后,身為諫官的歐陽修即向仁宗進(jìn)獻(xiàn)了著名的《朋黨論》。卻不知道仁宗最怕的就是臣下公開結(jié)黨威脅皇權(quán)。于是,范仲淹和歐陽修皆被貶出京,“慶歷新政”失敗。
行至半腰,泉動聲脆,這應(yīng)該就是歐公筆下的“讓泉”了。但見綠樹青石之下,水花飛濺。大小玉盤,錚錚然似古琴奏響。波光粼粼的水中,小小的魚兒在自由的穿梭游動。魚在水中的爛漫歡娛,一時讓我的心情無法平靜。感動這一汪清水的生命,因?yàn)殛柟獾钠照蘸汪~兒的嬉戲而變得更有魅力,更有生命的傳習(xí)與博愛。讓泉,這一極為尋常的景色,因?yàn)橐粋“讓”字而變得別有深意。因退而進(jìn),因讓而醉,因醉而醒,因醒而樂。歐陽修,他聽到了泉響,也悟出了人生的真諦。這是一次匡古的停留。從此,小小的讓泉邊,游人不絕。讓泉不僅是一處風(fēng)景,更是人生旅途中需要品茗的一杯甘泉。任憑千百年的風(fēng)雨吹打,依然香甜,依然回味久遠(yuǎn)。
一走近醉翁亭,頭腦里就跳出了“翼然”二字。古亭由16根立柱支撐,翹角飛檐,如鳥振翅,立于山石之上。稱奇的是,在東面高處有一塊青褐色的巨石,酷似一個醉漢,半躺半臥,東倒西歪,憨態(tài)可掬。上面刻有“醉翁亭”三字,真讓人拍手叫絕。左拐,在一個青石壘成的池子里,一株古梅呈現(xiàn)在眼前,相傳為歐陽修手植。樹身成鐵黑色,分有四枝。我們來的不是季節(jié),沒有觀賞到古梅雪影,但在斑駁的樹身上,我們看到了時光的留影,讀到了歐公梅花一樣“剛正不阿”的精神。亭西的寶宋齋,藏有兩塊碑刻。上面刻有《醉翁亭記》,為歐陽修的學(xué)生蘇軾所書。字體蒼勁有力,氣勢恢宏。我站在亭前,讀文賞字之余,輕輕地叩問歐公:在風(fēng)雨飄渺、命運(yùn)起伏中,你與友人釀泉為酒,觥籌交錯之時,是否忘了宦海沉浮的辛酸?飲少輒醉的憨態(tài),是否隱藏了你內(nèi)心最幽深的傷痛。同時期,范仲淹應(yīng)友人滕子京之邀,寫下了《岳陽樓記》,文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概嘆,那是多么的悲愴!同樣,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唱出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那是多么的雄渾壯闊、激情澎湃。但最后,竟是“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三位文壇巨匠,面對流水月影,他們鬢角上白發(fā)閃爍的印痕是多么的清冽與透亮。
古言“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也可以說,是滁州的山水撫平了歐陽修心中的傷痛。歐陽修被貶滁州,也許是一次因禍得福。在滁州,歐陽修寫下了散文《豐樂亭記》、《醉翁亭記》,還有詩歌無數(shù),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這是山水帶給的人之樂。這如畫的青山綠水,竟然擔(dān)負(fù)的是歐陽修一生最刻骨的生命景致,讓他如愿找到了明天的津渡。
南天門為山的最高處,雖是盛夏,但給人的感覺總有些清涼,或一絲幽深。碧瓦黃墻,綠樹如茵。寶殿鎏金閃耀,亭臺飛檐舒展,映射著道觀的莊嚴(yán)。我只是匆匆的一名過客,參悟不了道教的高深,只是想在紛繁的世事中尋找一份生命的本真,如雨后的清塵。
站在會峰閣上回望,山巒起伏,蒼翠綿延。此刻,我心中只有一句話:我愛你,瑯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