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道
什么是“道德”,“道”就是道義,“德”就是品德。簡言之,“道德”就是講道義,重品德。
修養浩然正氣,陶冶涵養品德,其仁義之說,早在幾千年前的蒙學經典,諸子百家時期便已爭鳴傳承。從孔子的“自修齊,至平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些寬厚正直,仁愛正義的儒學論述,不就是“道”與“德”的中正洽融,不偏不依,永恒不變的堅持著“人之初,性本善”的哲理道義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平民得道,安之生活,君王得道,安之天下。千百年來,道義之說綿延不斷的驗證著中華文明,無論是戰火紛飛的亂世,還是山河景秀的平和,生命的意義,普善的情懷,始終錯落有致的歷經著“道”與“德”的洗禮和甄別。萬般周折輾轉之后,傳到你我眼中的歷史長河,是否還是澄清依舊,詠懷如初?
學時以來,一直被唐詩宋詞的細膩,小說散文的柔情感動著。那些豪邁的激情,韻美的節奏總能精準的將我震撼與折服,我把他們當成精神的食糧,不可或缺的蘊含與滋養著我。或許是因為生活的特質需求,才會把那些淡泊而富有的詩意當成生活的習慣,尚不知,“道”已在我心里淺淺生根,以一種無常的道義堅持著時光的淬煉,終有一天,積淀成金,經典成屬于自己的歷史,交輝著同一個世界。
哲學有道,法學有道;榮辱有道,善惡也有道。思來索去,感覺世間萬物仿佛皆與“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道法自然,倫理規律,彰往而察來,也是附有詩書自華的。道無處不在,德談吐之間,勤儉節約,尊老愛幼,一個小小的修養善舉,看似小道,實為弘揚社會正氣的大道啊!
什么是最寶貴的財富,什么是最精美的藝術,什么“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四書五經六藝,唐詩宋詞元曲,什么擷英著傳唱不衰的精華。唯有得道,才能將那些浩如煙海的抽象人生清新攜永,生動而鮮活成飽含哲理的生活詞曲,淡淡體會著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陶冶情性,提升自我,道法自然,生生不息。
少不經事時每逢香會,各寺興旺蓬勃,我就想過“神佛之說”皆為迷信,為何還有這么多人前擁后擠,求神拜佛;每逢清明,公墓山車水人龍,我也想過,“生死之道”皆為生化規律,為何人們還會沉醉在人鬼奈何之說,孜孜不倦,黯然傷情。如今,我已原諒了自己少時的無知,無論香會或是清明,我都會赴約著為無知而履下的救贖。幾千年的道義善則,數萬載的修養崇高,又怎會因某個人的客觀迷信而次第?茖W我信,歷史的文化傳統,人性的道義凜然我更是深信不疑,沒有原因,只有用心。
道德與得道,精與勤,荒與嬉。我們以道德中受業解惑,于持之以恒中得道成人!稁熣f》中有“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果我們有“得道”之心,從現在便懷揣普善,培養品質道德,縱然術業不同,生活各異,終能改進思維,把握規律,得道而行于天地間,明辨是非之理,洞察興敗之替。
歷史無法改變,但歷史在演變著,從甲骨到竹簡,從宣紙到電腦,從文言文到白話文,從通假字到多音字等等,這都是智慧文明的不斷革新。革新需要反反復復,轟轟烈烈,生生息息,革新需要道德的載體,孜孜不倦,求索綿延,善學善用。流傳今天,那是多少得道高人用生命的細密之光過濾而成,如今,我們讀著《弟子規》,學著《論語》,是否想過我們會為很多年后的人們留下些什么呢。
歷史是不會改變的,那些被我們遺漏的時間也不會重拾。懂得珍惜時間便是得到大道,懂得利用時間更是道中之道啊!我呼吁著自己,同時呼吁著如我一樣還在迷茫中的修道友人。
得道并非歸隱,歸隱或許會想到佛門,心灰意冷,看破紅塵。如果帶著一份消極的厭世之態皈依佛門,佛門收留你,那是慈悲,不是讓你來墮落,而是教義你反省。佛法與道義行有同根,以無邊禪意來渡造你重新做人。
得道并非盲目修煉術業或是生活,道法自然,理當順其自然的深汲懂得,靜悟流年。道法如佛法,種善因,得善果,菩提花開,終有雨露潤澤,這便是道法自然,佛法無邊的關聯禪意吧。自然與無邊如同生活和思想,生活不能強求,思想也不能迂腐。理應思梳羅列,明清義理,方能得正道,走正路,行正身。
得道便是做人,為人之道便是道德之道。耶和華說:“永恒的生命只能給予一部分人”,什么是永恒的生命,以我的理解是不是再過很多年后,人們的記憶依舊熟悉著現在或是過去一部分人的名字,這,是否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得道”的不死之說。高人與否,那是后人的評價,一部分人或許不是我們,但一部分歷史,一定會屬于我們每一個修道之人。誠心做自己,做有修養品德的人,做給自己看,做個后輩們看。
修道便是修身,養性,安家,理國,體恤天下。古有“此十義,人所同”,十義是指“父慈,子孝,夫和,婦從,兄友,弟恭,朋誼,友信,君敬,臣忠”,十種人倫關系,是我們應該遵從的美德。所謂“仁者天下”,義字當先,德高,才能望眾所敬仰,仁愛正義,才能行為于天下。
道德,只有懂德的人,才能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