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赤壁賦》中悟
蘇軾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文學家,他的詩詞,他的散文,他的書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現在要談的是蘇軾的經典散文——《前赤壁賦》。
這是篇賦,寫的是人生,寫的是哲學,寫的東西包羅萬象。在作賦的這個背景,他正是被貶時期,極其抑郁。東坡的不少散文,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借題發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于字里行間。《前赤壁賦》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這種風格,讓《前赤壁賦》大放光彩。
《前赤壁賦》先寫景,后面用對話的方式,闡述人生哲學。:“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影影綽綽表現出蘇軾不為重用的嘆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嘆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蘇子愀然,發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這樣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過幾十年,而天長地久,豈不讓人無限無奈?然而,蘇子用客的回答來表明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我在想,這是多么闊達的心胸,是啊,原本,我們能立于世間便是一種福氣,物與我皆無盡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羨的呢?蘇軾仕途不順,風雨飄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種理學,便如此寄情活下來。這種胸襟正是我們現在依舊需要的。
從這篇賦中,也明白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我雖然敬佩屈原的忠心與烈節,卻不敢茍同其“自投汨羅”的態度;我雖欣賞太白的豪放與飄逸,卻不愿贊美其放縱無度的行樂與狂飲。而東坡居士卻做到了兩方面的結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當一生珍惜,虛度光陰的人把一生當一天揮霍。《前赤壁賦》中無不彰顯著人生哲學,是我們此生收益的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