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在節儉》讀后感
關于節儉,從小到大,我們無論是從長輩的教導中,還是接受學校社會的教育中,這兩個字眼一直是陪伴著我們成長,伴隨一生的。它就像個傳家寶,一代代深入人心。
古代賢哲曾經總結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厲行節儉,終可贏得天下;窮奢極欲誤國殃民。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同樣,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企業是難以持續發展的。
我認真的讀了《盈在節儉》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企業需要節儉,而且明白了企業如何來實現節儉。書中的例子,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企業高速成長的秘訣是什么?ceo基格林一語道破了天機:注重每一個細節,節約每一份資源。也許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一個人的節約可能在別人眼里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集腋成裘,小節儉也能成大氣候。拒絕節儉就等于拒絕財富,因為財富就藏在節儉之中。在家里,我們不會讓衛生間的水龍頭一直滴答不停,我們不會離家時讓書房的燈一直亮著,我們不會把一些尚有用處的東西隨便扔棄。我們,沒人會這么做。同樣的道理,如果您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自然就會想盡辦法節約每一樣物品,決不會隨意的鋪張浪費。也許有人對此會不屑一顧,認為在單位太刻意節儉屬于“小氣,摳門兒”的表現。但是您可別忘了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古訓和高樓萬丈平地起,點點滴滴成江海的格言。作為公司的職員,我愛我們這個大家庭。我們不但要直接創造利潤,我們還要節省維修開支,每一點每一滴處處不忘節儉。我會在自己每天的工作中節能降耗,全心全益的為公司利益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當我在使用電燈、電腦、電話時,我問自已:今天,我節約了嗎?我是否有在中午休息時間關閉電燈、電腦,空調,以節省電費?當我在使用復印紙、公文紙、打印機的時候,我問自已:今天,我節約了嗎?我是否有將正面已用過的紙再利用一次,可打可不打印的資料盡量不打印,盡量無紙化辦公?當我在維修設備時,我問自已:今天,我節約了嗎?我是否節約了每一塊破布,每一滴油,每一棵螺絲釘,每一個零配件。
節儉是做人道德的回歸,節儉是人格修養的體現,節儉是企業發展的基石,節儉是國家興亡的關鍵。當前,金融危機硝煙未散,公司發展攻堅在即。我們今天每個人的點滴節約,都是明天贏得勝利的砝碼。因此,讓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讓節儉成為公司發展的助長劑,讓我們共同締造的財富照亮公司的明天!
自古以來有很多成王敗寇、興盛衰亡的故事常常回蕩在我們耳邊。究其原因,古人的總結中有這么句話“成由勤儉敗由奢。”這句話不難理解,就是說勤儉對我們的重要性。勤奮是我們都認知的,但很多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在心里詢問,一個“儉”字竟有如此大的威力能導致國家的更迭和事業的成敗?
節儉不僅能積攢財富還能培養人艱苦創業的精神、奮發向上的品質。企業最可行的壯大之路是從自己的身上節省,用最精細化的管理和最高效的運轉來獲取生存下去所需要的利潤!沃爾瑪這個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作為全球超市中的佼佼者,它可以說是一個成功著的象征。沃爾瑪是以它的“全球最低價”而聞名世界的。“幫顧客節省每一分錢”是沃爾瑪提供服務的宗旨。沃爾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快速發展,主要依靠兩個本領:消減開支和薄利多銷。而沃爾瑪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原因就在于沃爾頓所創立的“節儉文化”。在沃爾瑪從來沒有專用的復印紙,所有復印紙必須雙面使用,否則將受到懲罰;除非重要文件,沃爾瑪從來沒有專用的打印紙;沃爾瑪的工作記錄本,都是用廢報告紙裁成的。費報告紙的背面必須用來寫字。走進沃爾瑪的辦公區,你會發現,它的辦公室裝修是非常簡陋的,沒有天花板,辦公室只用隔板隔開。這些近似“摳門”的做法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約。可是它成功了,它成功的成為了全球赫赫有名的超市連鎖企業。這足以看出節儉的重要性。
節儉一詞字面意思貌似很簡單,但是它的真正涵義是怎樣的呢。大家估計都熟悉李嘉誠這個名字,作為中國首富的他對節儉也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他曾這樣說:“我可以舍得用很多錢去幫助別人,卻不舍得吧一個好好的東西或事物丟棄。我不是為了錢而節約,而是為了節約而節約。節儉的品德,在我看來,已經不僅僅是因為‘錢’的問題,而是一種操守、品行和文化。”實際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節儉的好處,但往往他們會覺得節儉讓他們很沒面子,所以他們就放棄了節儉。殊不知節儉卻是一個人道德和品行的表現。書上有句話說的很好“一個民族如果吧浪費當面子,這個民族在地球上會越來越沒面子;如果吧節儉當面子,這個民族在地球上將越來越有面子。”這句話就深刻的道出了節儉的真諦。節儉才是真面子、真品德。既然如此,我們怎樣才能真正去做到節儉呢。節儉不能是我們刻意的用思想去要求它,那樣節儉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只有當我們吧它當做一種習慣,在生活工作中我們才能真正發揮到節儉的作用。小平爺爺說過:“節約不能靠命令主義,搞形式主義,而要從上到下積極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這才是真正能發揮好節儉的作用。當我們每個人都去節儉,節儉就成為了一種時尚。我真的很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面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企業如何走出困境,尋找新的生機,筑起發展的長青基石;員工怎樣提升優秀品質,養成節儉的習慣和美德;怎樣才能使節儉成為企業和員工的實際行動,在《盈在節儉》這本書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
《盈在節儉》一書以金融危機為突破口,用全新的觀點告訴人們什么是“節儉”。節儉不僅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一種美德,更是獲取成功的條件。節儉不僅是財富的基石,更是許多優秀品質的根本。節儉提升人的品性,折射員工對企業的忠誠,考驗著員工的智慧,孕育著員工在企業的發展空間,是企業和員工的雙贏選擇。
節儉永遠不會過時。長期以來,人們狹隘地把節儉理解為“摳門”,理解為吝嗇,是“斤斤計較”節衣縮食的苦行僧式生活,讓很多人拒絕“節儉”。當閱讀《盈在節儉》,全方位地透視“節儉”,真是如同醍醐灌頂,它讓人明白了節儉不是吝嗇、不是拼著命去省錢。是要做到:是錢,要用得清清楚楚,當用則用,當省則省,要物盡其能,物盡其用,不揮霍、不浪費。在一定意義上說,“節儉”正是讓人走出貧窮,教人如何去立業、守業、成大業的武器。因此,節儉是一種覺悟、一種意識、一種理念、一種理性的選擇。由窮人成為富人,由小富到大富,這樣的人生之道、人生之理,我們能拒絕嗎?
《盈在節儉》一書列舉了眾多世界知名企業的節儉案例和作法,引導人們探尋企業長青之道,并從正反兩個方面的案例中告訴了人們很多招法。并帶你走進宜家、思科、沃爾瑪、豐田、日立、abb公司、海爾等眾多世界知名企業,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可行的、感人的事例告訴人們:“節儉是一種生產力,更是一種創造力”。“節儉不是‘老、土、舊’的東西,而是財富和利潤的發動機”。
勤儉節約是我們儒家文化的精髓。早在宋朝年間,司馬光以家書的形式撰寫了《訓儉示康》,以“有德者皆由儉來也”等流傳至今的名言來訓導兒子司馬康。曾國藩在《曾文正公家訓》中有言:“居家之道維崇儉可以長久,處亂世尤以戒侈為要義。”也是訓導后代崇儉戒奢的典范。
勤儉節約是黨的光榮傳統和作風。從毛澤東、鄧小平、到等黨的幾代領導人,都諄諄教誨我們要時刻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和作風。亞洲富翁王永慶說過:“舊的東西既然能湊合著用,又何必換新的呢,就是一分錢的東西也要撿起來加以利用,這不是小氣,是一種精神、一種警覺、一種良好的習慣。”無數的歷史事實證明:成由勤儉,敗由淫奢。
“拒絕節儉就等于拒絕財富。財富就藏在節儉之中”。只有真正讀懂了這本書,才能提高勤儉節約思想意識,提高節儉的執行力,化為自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