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創新作文「精彩」
第一篇:學習與創新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并不斷創新和不斷積累的歷史。在以往的筆談中,我曾多次從不同方面談到創新。我認為,一個企業如果缺乏創新精神,那么這個企業就不可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因為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我們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與之同步,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今天,我想從學習與創新的角度與大家談點心得,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與大家共勉,為共同打造學習型企業再上一個臺階。
縱觀許多成功企業的管理,在它們實施的諸多方法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創新。在多年的企業經營中,我們也非常注重這一點,可以說,浮來春集團走到今天,“創新”是我們堅持的理念之一。事實證明,創新是企業興旺的不竭動力。我們不難發現,創新在企業文化中的作用,也會找到企業人本管理中人與創新的結合點。企業文化中創新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創新,管理理念的更新本身就是一種質的飛躍,是一種創新的過程。我們將多種文化很好地結合,將保證我們對創新有著更豐富的理解,為創新營造更好的氛圍。因為創新不僅可以維系著企業的發展,更可以給企業帶來超時代的意義。
創新靠的是人,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創新的潛能。怎樣才能做到創新呢?只有當我們處在“無知之知”的境界或狀態下,沒有偏見,客觀地認知世界,實事求是做事的時候,只有當我們會學習的時候,方能實現創新。也就是說,要創新,首要的一點就是必須學習。
發現創造都是在知識積累與繼承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積累、沒有繼承就沒有前進的基礎,就沒有創新的源泉。學習是人的本能,是出自個人內心的需要,學習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所謂窮則思變,一個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或自身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他就必須不斷地加強學習,更好地完善自己,惟其如此,才能做到不被社會所淘汰。古往今來,凡成才者,莫不重視學習,莫不善于學習。在這里,學習是一種動力,一種來自主體對其本身作用的動力。為什么要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到或者感覺到舊的不夠了,要前進,就得創新。而沒有學習,就沒有這個“認識”或“感覺”,也就沒有創新。
只有學習,才能更好地思考,學習和思考是通曉知識、造就才能的統一體。人類之所以被稱為高級動物,就是因為人能夠獨立地思考;人之所以有差異,在于人的思維品質不同。思考,如果安于所習,溺于所聞,那怎么能與傳統的觀念和意識挑戰?怎么可能創新?所以,需要更好地思考,就必須學習。
高素質的形成,創新能力的造就,離不開學習和實踐。二者緊密結合互相滲透,缺一不可。從本質上講,實踐過程就是一個學習過程,因為創新最終要以不同的實踐形式來完成,來體現;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把我們學習的、思考的加以檢驗,才能不斷吸收新的經驗、新的思想而向前發展。
我們要學習借鑒別人的先進技術、先進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在實踐中創新,在學習中突破。
構建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只有學習,才能發現新情況、新問題;只有學習,才能為創新積累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只有學習,才能把握創新的機遇,不斷拓寬創新的思路。
第二篇:學習與創新
真理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科學技術不是憑空臆造就可以出來的,文學名著更不是文學家們一出生就可以編寫的。世間種種的發明與創新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提高都是來源于對先前經驗的借鑒與學習獲得的。沒有對知識的學習就不可能有自然與社會科學的創新。學習和創新就如同雞和蛋的關系,沒有雞哪來的蛋呢?因此要論證學習與創新的關系那是毫無意義的,就像是咀嚼著沒滋味的干渣滓一樣。同樣的學習,有的人成為科學家,有的人成為文學家,也有的人成為創新標兵,但更有多數者成為默默無名的人,沒有學習肯定不能創新,但學習也不見得一定能夠創新。要想有所創新我們排除天賦稟異因素以外,如何學習,怎樣學習才是我們所需要重點關注的:
一、 學習首先要學會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圣賢之言我們從小就背誦,似乎我們用的時候卻不多。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讀死書是體會不到學習中的內涵和快樂,這樣的學習反而越學越枯燥,是難以有所成就的。凡有所創新和成就者似乎離不開對書本知識的思索和對學習的考究。不管是拿破侖還是毛澤東,不管是孔夫子還是梁漱溟,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錢學森,他們的成功不是在于把死書讀好了,而是把書讀活了,把思考與學習充分的結合起來的。
二、 學習要有大思維
劉勰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這句話意思就是讓學習插上理想的翅膀,要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什么叫大思維,大思維就要突破條條框框的界限,要用豐富的智慧和思維在天地中間遨游。我們的學習也應當如此:馳騁于四海之間,云游于八荒之內。既要在學習中運用我們的想象能力,也要在學習中鍛煉我們的思維水平。面對知識要勇于思考和敢于思考,要用自己的腦髓去豐富自己的學習想象,要把知識進行重新的構造和編排。大思維的出現是在于對知識的熱愛與崇拜,是在于對知識的無線思維的空間。一本紅樓夢能夠成為不朽之名著就是在于曹公的大思維、大視野。
三、 學習要有質疑精神
“盡信書不如無書”,任何的創新是從質疑開始的,沒有質疑就沒有創新的動力,唯物辯證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說明如此。不要總覺得封建思想就是迷信,其實只要對權威的無知崇拜和對知識的盲目效仿才是真正的迷信,是一種失去自我知識認知的大迷信。我很喜歡華中科技大學校長的講話,因為他充分給了年輕人以質疑思想,給了他們創新的動力源泉。如果亞里士多德不質疑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就不會有希臘一系列的哲學思想的奠基;如果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哲學質疑也就沒有唯物主義哲學。所有的創新都是在認真質疑情況下產生的,不僅科學技術如此,社會精神也如此。
四、 學習要懂得取舍
每個人一出生就是不同的,不同的思維和不同的想象力。所以不要把一個人的成功進行盲目的復制,不要以為別人那樣學習獲得了創新,你就可以拷貝別人的方法。人的秉性不同,就注定了每個人的發展之路不能相同,創新的路徑也不一樣。學習要懂得發揮自己的專長和特點,要懂得取舍。不能讓一個發散思維極強的人去搞什么邏輯學研究,也不能讓一個數字極為敏感的人去進行文學創作。所以每個人要懂得自己,才能懂得學習。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關鍵是如何找的適合自己的鑰匙。學習跟創新也是如此的。如果陳景潤不搞數學研究,他不就是傻瓜嗎?如果讓漢靈帝劉宏賣豬肉比當皇帝更合格吧!
學習和創新說的更直白一點應該是學習方法與創新,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就掌握了我們創新思路,只要我們用心努力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曲徑通幽,豁然開朗。
第三篇:學習與創新
當我們拿起一本經典教科書認真閱讀的時候,我們認為是學習;當我們邁進學校的殿堂,在教室聆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我們認為是學習;當我們在家里、在社會上父母、長者給我們傳授人生經驗的時候,我們認為是在學習。但當你認真思考這些“學習”行為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這些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它們只是“記憶”的傳達、“思想”的轉移而已。它們是從信仰和觀念出發,而非從事實出發,它們是由結論產生思想,是信息和知識的獲取,但非真正的“學習”。凡是從已知到已知的運動根本上稱不上“學習”,而真正的“學習”則是從已知進入到未知。學習總是發生在活生生的現在,它沒有過去。
“學習”非記憶。許多人實際上把學習和記憶混為一談。大多數人將知識積累成記憶、觀念。作為經驗儲藏起來,在這個基礎上運動,我們就是按照技術的知識、經驗的知識、傳統的知識等來運動的。這樣的過程根本不存在學習。如果一個人記憶了大量天文地理百科常識,能做到引經據典、出口成章的功效,我們常常說他或她很有知識或者學習很好。如果僅僅把記憶就看作學習的話,可以說人類很難能比計算機更會學習了,因為計算機的記憶容量不可謂不大。實踐中,我們也常常看到一些動物如猴子、狗等也具備較好的記憶力,經常重復一些習慣性動作,但我們不能稱它們是在學習。在進一步論述“學習”之前,我們還要弄明白另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思想”。“思想”的名稱概念很簡單,但我們要認清“思想”的實質并不容易。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處在對世界“無知”的狀態,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什么“思想”。隨著時間的延長,年齡的增長,嬰兒從母親、父親處學會了“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應該什么,不應該什么”、甚至“什么好,什么不好”、“該什么,不該什么”等等概念和一些社會道德規范性的知識。進而從親朋好友、老師等他人的教育中,包括從書本、電視、網絡媒體中,在頭腦儲存了大量的信息、知識,逐漸形成了所謂自己的“思想”。當然,個人的“思想”也與其日常的實踐、體察分不開,往往摻雜著這些核心而重要的因素。這樣,隨著嬰兒長大成人,也就變得“有知識”、“有思想”了。傳統觀念認為書讀的越多,腦子里記憶的東西越多,知識越豐富,學習越好。實際上,“思想”都是舊有的東西,是前人、他人包括自己以前的東西的重復和移植,一定程度上也是“抄襲”、“剽竊”。印度大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思想就像一坐牢獄的院墻”,當你走出牢獄,在院墻內打轉的時候,覺得自己很自由了,但永遠跳不出牢獄的院墻。隨著你讀書的增加、閱歷的豐富,思想的院墻亦就愈高,你就愈加難以逾越。所以,克氏說思想有時候是罪魁禍首。跳不出思想的藩籬,把自己禁錮在思想的牢獄里,頭腦里充滿陳舊的垃圾,必然缺乏真正的自由。
在“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心目中往往交織著“權威”和“服從”。“權威”是學習的絆腳石,我們心目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權威:知識上的權威、能力上的權威,職位上的權威等等。在權威面前,我們往往逆來順受,沒有或者很少有懷疑。在這種狀態下,看人、看己、看物、看事難免存有偏見。我們就會把一時的經驗看作永恒的真理,甚至把所謂名人權貴的謬誤當成普適的道理。實際上也就是我們常常扮演著教條主義。腐敗、官本位思想也由此而生。特別是存在較強的“自我中心”的狀態下,偏見更加強烈。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話猶如“圣旨”,自己做的事都是最好的,都是正確的。把自己有限的認知當成是完美的真理。這樣的人必是自滿的,他們能做的也只不過是智力上的獲取,想接受新事物,想真正地學習談何容易。
不懂得什么是學習,不會學習,何談創新呢?
先哲稱天地人乃三才,我們人類的意義正在于“參贊天地之化育”。而創新正是實現這偉大目標的橋梁。何謂創新?筆者認為它是人類通過學習、實踐開創出嶄新的事物。“創新”非模仿。有人說,只有先模仿,然后才有創新。實際上,模仿永遠不是創新。我國古代先賢的四大發明是創新,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是創新;商業上,微軟的比爾·蓋茨、蘋果的喬布斯正是靠著創新打造了財富王國。創新的結果一定是他人或歷史上所沒有的東西或行為,這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創新。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認為貧困的“下等階級”過度工作和教育不足、疲乏和憂郁、沒有安靜和沒有空間,他們就沒有盡量發揮他們智力的機會。很顯然,在他眼里這些貧苦人是談不上創新的。當代之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財富方面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與倫比。在創新方面,為什么邁出的步子卻是如此緩慢?實際上,創新跟財富多寡沒有必然的聯系。
筆者認為,教育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千百年來,“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思想充斥著大江南北的各個角落。幾乎等不到孩子出生,父母的“思想”就開始給胎兒灌輸了。從幼稚園到大學校園,學生們接受的普遍是一種“應試教育”,每天都被灌輸著非常復雜的智力問題和越來越多的抽象信息,學生變成了考試機器,父母望子成龍的愿望和社會強調的價值觀嚴重地限制著學生們的頭腦。教育的結果是學生們成了積累各方面知識的奴隸,正在變得越來越機械化,頭腦中充滿著欲望、競爭、權威、恐懼、焦慮等等,無法徹底擺脫,缺乏真正的自由。多數大學生畢業后都是為了找到一個好工作,幻想著有一個好機會等著自己,很少有自己創業的思維和行動。走出大學融入到社會中以后,多年記憶的書本知識仍顯微薄,又不得不再進一步砌高自己“思想的院墻”。不斷循環往復。
盡管許多人也認識到了此種教育弊端,但往往都幻想他人去改變,自己的行動卻是我行我素,結果可想而知。“如果一個人一直生活在已知當中,那么就沒有什么東西是新鮮的、原始的、未被思想污染的。思想就是已知。如果我們的教育只是持續地積累已知,那么我們的理智和情感就會變得機械,而沒有那屬于未知的巨大活力。知識這種連續性的東西總是有限的”。
創新靠的是人。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創新的潛能。只有當我們處在“無知之知”的境界或狀態下,沒有偏見、客觀地認知世界,實事求是做事的時候,只有當我們會學習的時候,方能實現創新。靠舊有的思想,靠模仿他人,永遠達不到創新。
第四篇:學習與創新
學習就是看過、記住、重現。
以學圍棋為例,你做過哪些死活題?看過哪些棋譜?記住哪些手筋?記住哪些布局?記住哪些定式?在實戰中重現了嗎?
以學書法為例,你見過哪五位歷史上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哪五十位?見過哪些當代著名書法家示范?記住了一些什么東西?能重現嗎?
以學游泳為例,你見過菲爾浦斯比賽嗎?見過他訓練嗎?你能記住動作要領嗎?能重現嗎?
中國教育強調背誦,是有道理的。教英國文學的劉老師說,學過這門課,你總要記住點什么吧?背Sonnet 18。
學習的障礙在于:沒機會看到好東西,被不好的東西包圍。學習時沒有用心,沒有理解記憶。沒有機會施展或重現學到的東西,時間一長也就忘記了。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也是這么做的。
由于人的記憶力有限,所以傾向于記住一些抽象的高級原則。通過這些原則,可以推出無窮的瑣碎細節。如牛頓定律,藝術欣賞品味等。
中國人注重繼承傳統,那什么是創新?
創新是兩好并一好。計算機好,美術字好,并在一起就是Mac。汽車好,電好,并在一起就是特斯拉。如果能把很多好并在一起,那就是大創新,就是iphone。創新就是把別人做過的事情,做得更好一點。
喬幫主說,首先是品味。要知道什么是好的藝術,然后把好的藝術放在一起,毫無違和感。
學習不同領域中最好的東西,找機會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學習即創新。
互聯網時代,學習和創新的成本大幅降低了。有機會看到太多好東西。你只要挑最好的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