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成語掌握文言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是學生文言文學習的難點之一,如果不能解決這難點,那么句子的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內容的理解也難以正確。如何突破此難點?從成語入手,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漢語成語雖是短語,卻存在文言特殊句式中的一些語法現象。 一、判斷句。 判斷句常借助用“非、皆、為、則、乃”等詞語來表達。如: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詳。——《孔雀東南飛》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赤壁賦》 如今人方為道阻,我為魚肉。——《鴻門宴》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成語中也有借助用“非、皆、為、則、乃”等詞語來表示判斷的例子,如:來而不往非禮也;草木皆兵; 言為心聲; 心之官則思; 勝敗乃兵家常事。 二、被動句 被動句有用“為、為所,見、見···于,于”等詞語來表達的情況,如: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為仲卿母所遣——《孔雀東南飛》 漸見愁煎迫——《孔雀東南飛》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孟子.梁惠王下》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 成語中也有借助“為、為所,見、見···于,于”等詞語來表示被動的情況,如:金石為開、為名所累、見笑大方、見棄于人、囿于成見 有的被動句無標志,有動詞暗含被動,如: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成語中也有無標志表被動的現象,如: 兔死狗烹 水滴石穿。 三、省略句 文言文省略句有省略主語、謂語、動詞賓語、介詞賓語或介詞“于”“以”等情形,如: 公從之。(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燭之武退秦師》(省略主語) 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鴻門宴》(省略謂語)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燭之武退秦師》(省略介詞賓語) 使(之)畢使于前——《荊軻刺秦王》(省略動詞賓語) 有碑仆(于)道——《游褒禪山記》省略介詞“于”) 秦王購之(以)金千斤——《荊軻刺秦王》(省略介詞“以”) 成語中也有這幾種省略情形,如:(弈者)舉棋不定,一字(值)千金, 引(之)以為戒,不以(之)為然, 鶴立(于)雞群。 四、倒裝句 文言倒裝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四種情況,如: 渺渺兮予懷——《赤壁賦》(主謂倒裝)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疑問句,疑問代詞做動詞賓語,賓語前置) 何為其然也?——《赤壁賦》(疑問句,疑問代詞做介詞賓語,賓語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何陋之有?——《陋室銘》(“之”為標志的賓語前置) 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是”為標志的賓語前置)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以”為標志的賓語前置) 貪于財貨——《鴻門宴》(介詞“于”與其賓語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介詞“以”與其賓語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荊軻刺秦王》(以“者”為標志的定語后置) 成語中同樣有以上倒裝情況,如:誠哉斯言(主謂倒裝)、毛將焉附(疑問代詞做動詞賓語,賓語前置)、情何以堪(疑問代詞做介詞賓語,賓語前置)、時不我待(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何罪之有(“之”為標志的賓語前置)、唯你是問(“是”為標志的賓語前置)、夜以繼日(“以”為標志的賓語前置)、重于泰山(介詞“于”與其賓語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相濡以沫(介詞“以”與其賓語構成介賓短語作狀語,后置)、騎者善墮(以“者”為標志的定語后置)。 作為沉淀歷史文化、結晶民族智慧的成語,襲用了古漢語語言特點。借助成語中的特殊語法現象學習文言文特殊句式,既可積累成語、豐富母語詞匯,又能教容易地突破文言特殊句式的難點,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