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成長
“我不能抗拒長大。”我這樣對自己說。
就在某一天我突然發現,曾經最熟悉的東西正逐漸離我遠去,而我卻不知道該做什么。
樓下鄰居家的孩子還在無憂無慮地做著當年我曾做過的游戲,秋千依然不知疲倦地從最高處落下,又回到最高處。秋千永遠在那兒,可上面的孩子卻換了一撥又一撥。
成長之路,一步一步走來,許多原本以為的美好與純真,在每天單調的重復里逐漸散去;許多讓自己斤斤計較、銘記于心的東西,也在成長這漫長又華麗的旅途中,化為嘴邊的一聲輕嘆。
關于書法
七歲那年的夏天,媽媽輕輕地握著我的手,我拿起特制的小羊毫,從此開始了與書法為伍的日子。可自從新鮮勁兒過去之后,練書法對于我來說便不是一件特別開心的事了。每天練字的時間都是固定的,姿勢、筆鋒、力道、間架結構……都著實給我來了個下馬威。握著毛筆,反反復復地臨摹著字帖上的漢字。兩個小時的時間對于那時的我來說,就是4集《西游記》、6集《多啦a夢》,是游樂場的一次碰碰車。想著樓下小伙伴們的嬉笑玩樂,我心里愈發不是滋味。
那時候,小小的我卻學會了假借上廁所、口渴喝水、鬧肚子來躲避書法練習。三番五次下來,媽媽終究還是識破了我的詭計,好言相勸之后便是一聲聲嚴厲的呵斥。于是在哭聲、罵聲中,我繼續拿起毛筆寫下一個個那時或許還不認識的墨色方塊字。
小時候的時鐘也永遠不了解我的心思,那長長短短的指針在練字時總是悠閑地在鐘面上散步。卻在難能可貴的10分鐘休息時飛速狂奔。那時就給了我關于相對論的初次體驗。
成長就是有一天猛然發現自己竟然可以流利地寫出一手漂亮的毛筆字,那字竟有了行云流水的味道。正在長大的我逐漸了解了楷書的方正有力、隸書的端嚴峻逸、行書的遒勁飄逸、草書的率意顛逸,于是我在那書法中盡情地揮灑,只是單純地想寫字。沒有兒時的不情愿。
當我剛愛上練書法時,成長卻將它無情地剝奪了。當那個需要媽媽拿著教尺和糖果督促哄騙的小女孩,長成了一個可以自主寫下飄逸書法的少女時,我卻再也沒有太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去寫上一副熟悉的詩句或對聯了。只是偶爾還會輕輕拂去筆架上積久的浮塵。整理一下凌亂的字帖與大大小小的榮譽證書。偶爾會將鋼筆當成毛筆,自我陶醉地練習。這一點點的犧牲,只為能換來成績上的進步、老師評優時小小的青睞,抑或是家長在別人面前自豪的表情。
也由于練書法,我的童年和其他孩子不同,沒有多彩的游戲,有的只是黑白相間的筆墨紙硯。在練習書法的同時,我也失去了許多原本屬于孩子的童真和豐富的童年生活。
成長,在收獲的同時,也在失去。
關于理想
小時候的理想總是很偉大,偉大到不知天高地厚。
那時候的我總是仰著頭問媽媽:“媽媽。你說我長大之后是當科學家好呢,還是當文學家好呢?”純真的眼神里泛著琥珀色的光澤,臉上也笑靨如花,仿佛這問題就跟今天中午是吃飯好還是吃面好一樣。
小時候的理想很單純,就是吃飯時想當美食家,讀書時想當文學家,跑步時想當運動員,吃藥時想當醫生……
逐漸成長之后,我接觸到了越來越多的知識,也了解了這世界的偉大與復雜。小時候的理想在長大后的我看來,也愈發的可笑,想著當初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也漸漸明確了我想要什么,漸漸地確立了我需要長時間為之努力的目標與理想。
初二那會兒,我瘋狂地愛上了文學。我不斷地閱讀、寫作,希望從中獲取更深刻的感悟。那時的我喜歡讀余華,喜歡他那貼近生活的描寫與幽默的敘述方式。他的幽默不僅僅是一種緩解苦難的方式。也是一種獨特的敘述策略。他的文字就像民歌般遷流曼衍,流淌著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節奏。在那時,我就暗暗地想,一定要多閱讀、多體驗,寫下更多、更深刻的文字,做一個小小的寫作者。
再后來,我又喜歡上了周國平、村上春樹、托爾斯泰……甚至模仿他們的寫作風格,還經常把作文寫得意識流一般,任思緒飛揚。可就在作文分數屢創新低之后,我終于放棄。只好又將各種引經據典、主次分明的模范作文一一看過。在拿到高分之后卻略感無奈。看著一篇篇充滿虛情假意而近乎雷同的文章,我屈服了。畢竟在現實之下,分數才是王道。
或許,成長就是一個不斷消磨理想又不斷樹立理想的過程。成長,是讓你明白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從而迫使你不斷做出調整。記得小時候,大人們經常問我們長大后想做什么。那時的孩子,10個有5個說是要當科學家,還有兩個想當警察,兩個想成為畫家,1個想當可以任意布置作業、組織放假的校長。可現在呢?每當被人問起現在的理想是什么時。有多少人會茫然失措?又有多少人能毫不猶豫地說出?我們都知道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太大,我們只好將心里最純粹的理想與信念深深地埋藏起來,不愿說出口,怕被人笑話。我們是如此的平凡,我們不知道在成長的旅途中等待著我們的是什么樣的風景與什么樣的結果,以至于悄悄地將自己小小的理想埋在心底。
關于朋友
我始終認為朋友都是莫名其妙交上的,一句投心的話、一個相似的眼神、一封家書般的信件……都會讓人瞬間拉近距離,成為朋友。
人終歸是群居性動物,一個人時會孤單,會害怕;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在家會寂寞。可是有了朋友的陪伴,一切都會與眾不同,寂寞的土地也會因為朋友的到來而盛開出美麗的花朵。
小時候,大人說,你要找成績好的同學一起玩,這樣可以提高成績;你要找文靜的女孩做朋友,這樣可以改改壞脾氣;你要找家庭背景好的人到當朋友,長大之后或許可以得到幫助。我咬了咬嘴唇,不明白交個朋友為何還需如此講究。
我有了許多朋友。我和她們肩并肩走在春日的煦風中。這種感覺真好。有時候,朋友真的不要有太多的講究,不用管她成績如何,模樣是否俊俏,背景是否顯赫,只要心靈相通,彼此知根知底,足矣。
小時候,我有個“青梅竹馬”的朋友。我們會不約而同地跑到院子里,與百花合影,與草木嬉戲。我們會穿梭在大街小巷里、像賣水果的小販一樣大聲吆喝:“賣西瓜嘍,我們的西瓜甜到會唱歌哦!”我們一起做手工,一起畫畫。在我被家人責罵時,他會扮鬼臉逗我開心。后來上了中學,他變得優秀,變得溫文爾雅。由于課業的壓力,他與我漸漸疏遠。他進了重點班,拿獎學金,節省出一切時間來學習、看書。有一次,我對他說:“今年院子里的花開得很漂亮呢!”可他卻問我:“物理第3題的離心率等于幾呢?”
原來成長是現實與回憶間無法逾越的鴻溝。小時候的天真無邪、互相游戲,早已化成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高考結束后的暑假,我送他去車站。上車時,我倆相視一笑。他對我說,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啊。那時我才意識到,他已經不再是那個會為了一根棒棒糖和我賭氣、千方百計逗我開心的小男孩了。
望著他日漸硬朗的輪廓,我想,或許這就是成長吧。不同的時段會有不同的人來填補你的快樂與憂傷。不管今后是否聯系,是否見面。那些曾經一起走過的片段,那些與我有過交集的人,那些帶給我美好回憶的朋友,不管未來結果如何,我都會銘記,都會深藏于心。
我相信,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下一場雨。雨簾中,那個扎著兩條羊角辮、身著小碎花連衣裙的小女孩的影像逐漸模糊,向前走去的是一個目光堅定、優雅自信的大姑娘。那些遇見的事、許下的諾言、擁有過的夢想,全都隨著雨滴落下來,匯入了一條名為“長大”的河流中。
成長,就像一個訴說不完的故事,有著多個結局。那些刻骨銘心的篇童,重重疊疊地倚在過去的歲月中,撥動著漫天的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