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教版八年級下冊5單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魯教版八年級下冊5單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尊為“圣人”和“亞圣”。他們的思想觀念,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甚至遠及日本、朝鮮、歐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十五歲立志學習,先后做過吹鼓手、倉庫和牧場管理員、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為師;五十多歲后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晚年收徒講學,并著書立說,編修整理了《詩》、《書》、《禮》、《樂》、《周易》、《春秋》等書,直至七十三歲逝世。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是研究孔子思想和生平最珍貴的資料,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初期(公元前42017年左右)。東漢時,《論語》進入經(jīng)書行列,成為讀書人的必讀之書。南宋理學家朱熹將《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編為“四書”,其中《論語》被列于首位。元明清六百年間,“四書”一直是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
據(jù)稱孔子門人多達三千人,比較出名的就有七十二人。這些弟子及其后學努力傳播孔子的思想學說,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學派,即儒家學派。“七十二賢人”中,有以德行著稱的顏回、閔損,以口才著稱的端木賜、宰予,以政事著稱的冉求、仲由,以孝道著稱的曾參等人。
孔子的倫理思想--“仁”。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簡單的表述就是“愛人”,即對人尊重和同情,它是統(tǒng)攝“義、禮、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個人修養(yǎng)的最高標準。
孔子的政治理論――“德治”與“正名”。
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國主張,認為統(tǒng)治者應“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他把“仁”擴充到政治領域, 要求君主愛民, 施行仁政。
他還提出“正名”的主張,認為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應安守本分, 名實相符,并由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觀。
孔子的天命觀――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他主張祭祀, 是對鬼神表示誠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則可以不問。相對于天命鬼神而言,孔子更注重人事,強調人的主觀努力,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yōu)先地位。
孔子的教育觀--
有教無類:他主張教育的對象不應分貴賤賢愚, 而要一視同仁, 開平民教育之先河。
因材施教 :在教學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視啟發(fā)式教育,是現(xiàn)代民主個性化教育和啟發(fā)式教育思想的源頭。
學思并重:在治學方法上, 孔子主張學思并重, 認為“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均衡發(fā)展:對于學術的傳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詩、書、禮、樂”等內容教導學生。故孔子之教, 可謂重視德、智、體、美的均衡發(fā)展。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他幼年喪父,家庭貧困,在母親的教導下勤奮學習。青年時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后來退居講學。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亞圣”。孟子能成為“亞圣”,多得力于他母親的教誨。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一生克勤克儉,含辛茹苦,撫育兒子。孟母教子故事如“孟母三遷”、“斷織教子”、 “為兒媳訓子”等廣為流傳!睹献印肥怯涊d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五代后蜀時,《孟子》開始列入“經(jīng)書”,南宋朱熹編《四書》時列入了《孟子》。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睹献印分杏性S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對后世的散文寫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性善學說:這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礎。
孟子認為,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就是人類文化規(guī)范——仁、義、禮、智的萌芽和根本。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棄”、“自賊”。
“仁政”思想:孟子繼承并發(fā)展孔子“仁”的思想,從其性善論出發(fā),提出了“仁政”、“王道”的政治學說。“仁政”就是國君能夠“與民同樂”,使人民的生活安定。
孟子的“仁政”學說,包含了對人民的重視,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說把人民看作是國家政治的根本。這是孟子學說中最光輝的組成部分,是對我國古代人道主義思想的總結和提高。
理想人格:孟子學說中還有不少關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如“人皆可以為堯舜”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等等,如此種種,都是激勵人心、傳頌千古的名言。
孔子名言:
1、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7、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不學禮,無以立。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1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擇其不善者而改之?/p>
1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孟子名言:
1、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7、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8、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9、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0、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