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語文材料作文預測:“少數和多數”
2017年高考語文材料作文預測:“少數和多數”
高考復習的重點一是要掌握所有的知識點,二就是要大量的做題,第一范文網的編輯就為各位考生帶來了2017年高考語文材料作文預測:“少數和多數”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師嘗言:“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寬容。”
要求:對這句話,你有什么看法?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
材料分析
1.“我們”——某一生命個體或某一群體。
(“我”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思想者的風采,改革者的品格,某一民族、某一政黨、某一種文化文明的處境……)
2.“少數”與“多數”——
力量地位的對比(弱勢與強勢、邊緣與主流)、思想觀念價值追求的差異……
“少數”與“多數”的力量對比,是否“少數”者一定居于弱勢、處于邊緣,而“多數”者則一定居于強勢、處于主流?他們所需的精神品格是否一定都如材料中所言,是少數時需要勇氣,是多數時需要寬容?
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①少數者處于邊緣,力量弱小,卻行走在時代的前列;多數者掌握話語的優勢,守成的力量強大,成為時代發展的阻力。少數被多數圍攻,真理被權勢壓迫,維新被守舊詬病,此時,作為少數者有沒有勇氣堅持,堅持真理,堅持夢想,堅持信仰?而作為多數者有沒有胸懷包容,包容異己,善待批評,尊重對手?
②少數會變為多數,劣勢會變為強勢,當少數者由邊緣進為主流,隨著地位的轉化,精神品格也要隨之變化。當初備受孤立,有勇氣堅持自我、信守信仰固然不容易,那么現在權勢在握,人多勢眾,有寬容之心善待異己則更加艱難。一個人是如此,一個政黨也是如此。它需要有一種唯真理是從的使命感,需要有對生命尊重和關懷的大同情。
③少數者掌握權勢,多數者一無所有,少數者成為社會的精英、居于主流,而多數者卻不斷被邊緣化。對于少數者而言,需要的不是勇氣,反而是寬容,是尊重,是關懷;對于多數者而言,需要的不是寬容,反而是勇氣。權利靠自己爭取,沉默只會不斷地走向被奴役。
3.“勇氣”與“寬容” ——
什么是勇氣?“明知寡不敵眾,自當單身匹馬,出來迎戰,直至戰死為止,決不向專以力壓服,不以真理說服的那種批判者們投降。”(馬寅初)“雖千萬人吾往矣”,勇氣是由內而外的,是源自內心的強大,源自對真理的信服,對夢想與信仰的熱愛;源自獨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與對文化的尊嚴的執著。心中唯有真理,唯有傾注了全部生命熱情的夢想與信仰,才能不唯上,不唯權,不唯勢,也不唯俗;才能有自己獨立自主的判斷,有不盲從、不依附的人格,才可能泰山壓頂不折腰,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什么是寬容?“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堅決維護你發表自己看法的權利。”(狄德羅)寬容是一種能力,寬容也是一種自信,它源自開放的胸懷、理性的精神,源自平等的觀念、尊重的思想。大權在握者、沉默的大多數往往缺乏這種精神,往往以勢壓人,以自我為中心,將自己信奉的價值當成是普適的價值,以強力推行之。“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權勢與世俗的暴力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做了那摧木之風、湍堆之岸,往往將社會的優秀人物、卓越的思想當成是異端、叛逆,必欲除之而后快。
立意角度
1.寂寞圣哲——傲立時代的潮頭
①我思故我在:思想者的風采
思想者永遠是少數,但為了思想的權利決不盲從于多數,決不屈服于壓力,盡管“傾聽我的耳朵,要在兩百年后才出世”(尼采),獨立蒼茫、無人喝彩的孤獨和寂寞,難以想象的困難和危險也不能使他們退怯。
②改革是少數人的破冰之旅
守成的力量無比強大,卻有少數的仁人志士,力肩夢想,變革現實,不懈進取,置身家性命于不顧,管他前面是地雷陣、萬丈斷崖,也義無返顧地走下去。
③“我一個都不寬恕”:獨與世俗叫陣的決絕。
與世俗為敵,與沉默的大多數作對,決不茍同流俗,決不隨波逐流。“我的活著,就是要讓他們皺眉”。
2.追尋夢想——那孤獨前行的背影
不懼嘲笑,不畏風寒,沖破阻力,為夢想而孤獨前行,執著不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孔子周游列國,四處碰壁,卻不改初衷,依然堅守。
3.守望家園——養護心靈的綠地
①在時代大潮的裹挾之中,做一個清醒者。
眾人奔競利益,樂此不疲,而顏回卻安貧樂道,處貧賤而不移,居陋巷而不改。
鉆營權勢,征逐利益,世風的圍攻之下,莊子卻安然獨釣,守護心中的明月。
沈從文,做不了時代的逐浪者,那就退守心中的邊城,回望逝去的美好。
②不斷被娛樂化的現代,將自我放逐,讓心靈沉靜。
塵世生活的中心,永遠是欲望。
離紅塵愈遠,離心靈愈近。
讓腳步慢下來,直到停止,然后靜靜地思考、回味和體驗。
③最后一個匈奴:日漸消逝的文化的蒼涼與堅守的孤絕。
4.張揚個性——永做天地之中的“這一個”
①敢于標新立異,決不盲目從眾。
②堅持自我,決不因多數人的反對而放棄自我,放棄獨特的個性。
“越來越多的人活得像一個人,像別人的替身;越來越多的人生像一場抄襲,像流水線上的一個環節。”(王開林)
5.感謝反對者——不因反對者是少數而無視甚至壓制。
6.理性地對待不同的聲音,尊重少數人的思想。
7.警惕多數者的暴力。
8.警惕文化的暴力。
9.不做沉默的大多數,不做逆來順受的大多數。
相關素材
◎在美國波士頓豎立的“二戰”猶太人蒙難紀念碑上,德國神父馬丁留下了一段發人深省的銘文:“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不說話;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是新教徒,我不說話;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多人反對,不以為意,左思堅持自己的夢想,孜孜紇紇,兀兀窮年,以十年之力創作《三都賦》,一時間洛陽紙貴,人皆稱譽。
◎艾菲爾鐵塔初建的時候,遭到了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普遍反對,但設計者艾菲爾并不因此而放棄,而是力排眾議,堅持以鋼鐵結構來建造,終于讓它成為了工業革命的象征,成為了巴黎的地標。
◎面對國家的罪惡,軍方的錯誤,左拉敢于堅守知識分子的良知,為素昧平生的小人物施以援手,與強大的國家機器相對抗,即使坐牢、遭放逐也不改變自己憤怒的控訴。
◎戊戌六君子,敢于在沉默的大多數中站出來,執著于信念,正視淋漓的鮮血。
◎北大校長馬寅初在建國初期提出新人口論,頂住主流話語的壓力,決不因自己勢單力孤而舉手投降,放棄自己的思想。為了真理,“不怕冷水澆,不怕油鍋炸,不怕撤職,不怕坐牢,更不怕——死”。
◎文革期間,梁漱溟的書籍、字畫等被紅衛兵焚燒,他倔強地說:“書籍可以燒毀,思想是銷毀不了的。”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造反派逼梁漱溟表態,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意見,“只批林,不批孔”,矛頭指向他,被批斗、被圍攻,但決不隨聲附和,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陳寅恪的狷介: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決不作,違背自己意愿的話語決不說。信守學術獨立,秉承思想自由,以生命踐行自己的信念,一生不寫溜須拍馬之文,一生不說歌功頌德之話,自居邊緣,甘于寂寞,書寫一代史家之良知。
◎傅斯年一生率真,憤世嫉俗,痛恨貪官污吏,決不因他們人多勢眾,勢焰熏天而退怯,而三緘其口,而敢怒不敢言。他曾經在國民參政會上對當時的權貴宋子文、孔祥熙大罵他們的貪腐,表現出難能可貴的讀書人的風骨。
◎當大多數同伴反對自己,阻撓自己,嘲笑并挖苦自己時,海鷗喬納森并不因此而放棄對自由的追求,對理想的向往,而是勇敢地飛出去,超越平常的生活,歷盡艱辛而不輟。
◎哥倫布的探索,布魯諾的執著,詹天佑的堅持,哪一個不曾與大多數人的勢力相交鋒?他們無畏地前行,或從容赴死,或慷慨征途,或鍥而不舍,其勇甚矣!
◎孔子的悲劇,是那個時代多數人不夠寬容的結果。
◎三峽建設的成就,既來自那些建設者的貢獻,那些反對工程上馬的人也功不可沒,他們雖然是少數,但是沒有他們的反對和批評,沒有他們的監督和提醒,就沒有工程的勝利完工。要向敢于說不的人致敬!要讓世界擁有更多的聲音,用同一種聲音說話,用一個大腦思考,是時代和社會的不幸。
……
佳作欣賞:我們這些多數人
有一句話說,“當我們是少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勇氣;當我們是多數時,可以測試自己的寬容。”這句話看上去很美好,既有勇氣又有寬容,但竊以為,其本質是怯懦和不寬容。
為什么?因為這句話的潛臺詞錯了。這句話有個潛在的意思:少數人處于弱勢,所以需要勇氣,多數人處于強勢,所以需要寬容。真是美好的幻想啊。憑什么多數人就是強勢的,而少數人就是弱勢的呢?不,我覺得事實常常恰恰相反,少數人往往是強勢的,居于社會頂層的,多數人往往是弱勢的,處在社會底層的。自人類有社會以來,哪種社會形態,是由多數人統治少數人的?哪種社會里面,是多數人掌握了占多數的財富的?
在人類社會里,處于金字塔頂端的統治者,總是少數。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外族入侵,只是把這一撥的少數人換成另一撥的少數人而已。陳勝吳廣們一開始的想法總是很簡單的:不起義,死;揭竿而起,最多也只是死而已。當多數人活不下去,高高在上的少數人也可能頭顱不保。但每次起義最終的結局都是一樣的,劉邦們取代了嬴政們,司馬們取代了劉邦們,然后是李世民們,趙匡胤們。
也許有人要說,布魯諾,哥白尼這些天才不是被當時的多數人迫害了嗎?我要說:又錯了!能迫害這些“宗教異端”的人,是宗教裁判所,是當時的統治階層,是少數人的權利機構。而那個時代的多數人,是被蒙蔽,是被桎梏,被奴役的。包括布魯諾和哥白尼。
又有人要說:他們是掌握真理的少數人,如果不是這些先驅們的非凡勇氣,我們可能還活在中世紀的黑暗里面。是的,天才總是少數人。但這些天才,離不開滋養他們的多數人,他們是靠智慧和勇氣從多數人里面走出來的。如果不是城市的興起,如果不是市場的繁榮,科學的種子就很難在中世紀的黑暗里面萌芽。而城市為什么會興起,市場為什么會繁榮起來?那是因為十字軍東征,少數特權等級們放松了對多數人的壓迫,領主們不得不向低賤的商人低頭。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我們又可以看到,只要少數人給多數人多一點的空間,一些寬容,文明就可能茁壯成長。中國也有一句話很出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言下之意作為統治者的少數人有時也必須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也需要對多數人報以必要的寬容,然而這也基于多數人潛在的有可能爆發的勇氣。
再看看今天的中國,多數人變成了房奴,菜奴。那些吃著地溝油的平民,喝著三聚氰胺奶粉的幼兒,砸鍋賣鐵去黑磚窯尋找兒女的父母們,那些自焚的釘子戶們,蝸居在城市里的窮二代們,他們都是多數人。為什么要呼喚他們的寬容?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享受著高額退休金和養老金的高官們,他們是少數人。他們需要什么勇氣?
對于我們這些多數人,社會的草根大眾,寬容這種美德太奢侈。勇氣,才是我們需要的。當你看到別人的權利受到踐踏,看到社會種種不公,也許你會選擇沉默,群體性的失聲在目前環境中并不少見,正如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里說沉默是中國人的通病。但沉默并不代表認同,我們呼吁沉默著大多數拿出點勇氣,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宗教裁判的烈火,但至少,在面對黑暗和不公的時候,不要像阿q一樣,把自己的恐懼當成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