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愛國
列寧曾經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是一種崇高的感情,但愛國的方式應是理性的,蔡銘超卻沒有做到這點。
蔡銘超高價拍得我國流失在外的圓明園兔首、鼠首銅像后,拒絕付款,以此捍衛中國的利益。雖然他的行為表現了他發自內心的愛國之情,被部分人所稱贊,但是這樣會在其他國際友人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國自古以來就講究“信”,注重“言必行,行必果”。誠信為本,這是一個人的基本守則,對于商人來說,更是這樣。蔡銘超在此次事件中沒有言出必行,這樣不誠信的行為,必定會讓中國商人苦心經營的誠信形象大打折扣。而且,這樣的愛國方式也并不合適,他可以與拍賣公司洽談后,征得他們的同意,通過法律途徑追回屬于我國的國寶,如果洽談不成功,也可以拍下銅像后,將銅像無償捐給國家,這些追回國寶的方式既不會有爭議,也可以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但蔡銘超的所選擇的做法,造成了流拍,使得在外的國寶無法回歸祖國,這樣的做法,除了表現出自己的不滿,他并未給國家帶來什么利益。
其次,蔡銘超的行為使他被所稱贊為民族英雄,那么孩子們聽到這個故事后,會不會在潛移默化中變得不誠信,甚至可以以此為理由,證明自己的不誠信是對的,而應該受到褒獎呢?而他們以后的愛國行為,是否會像蔡銘超一樣,變得激進,不計后果呢?
在表現自己的愛國精神時,如果理性與感性有了沖突,我們應怎樣抉擇?我相信,理性愛國才是正確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博得世人的尊敬和認同,讓愛國精神閃爍理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