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發言稿(精選20篇)
端午節發言稿 篇1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國龍團結進取的精神》。龍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征,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龍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當年黃帝發動統一戰爭,龍是出了大力的,涿鹿之戰中,黃帝用雄渾的龍吟威懾敵方,并有一條生有雙翅的應龍,為黃帝的事業沖鋒陷陣。
神話里的大禹是從父親腹中蹦出來的一條虬龍了。他盡力溝洫,導川夷岳,三過家門而不入,堪稱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典范。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中國又是舞龍運動的發源地,舞龍運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土生土長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顯示出中華民族的風格和特點。
同學們,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要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將這種團結進取的精神永遠發揚光大。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
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
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凈化空氣。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
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端午,大家可知道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其實還有很多個名稱,比如說端陽節,五月節等等。古時,端午節是大家用來祛病防疫的節日,所以直到現在我們的家鄉還會有采艾葉,別到耳后的習慣。端午節和屈原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一天是屈原去世那一天,所以這一天也成為了我們紀念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的前幾天,我們家里就會開始轟轟烈烈的包起粽子來,粽子有尖尖的,圓圓的,方方的。我們家里習慣吃尖尖的粽子,里面的餡有紅豆的,綠豆的,原味的。而我最偏愛的是原味的,沾一些白砂糖,然后大咬一口,綿綿的、彈彈的,好吃的不得了。空著一些閑時,我便會和媽媽去家后面的山上采一些艾葉,別在耳后,聽說這樣我們就不會頭疼了。這個節日,一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動手做食,一起動手豐富這美好的一天,這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節日。
我相信大家都會過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端午節是豐富的,有很多很多好玩的事情會發生,比如說賽龍舟,我就去看過一次,那個場面非常壯大,很多人圍在河邊看他們賽龍舟,看著他們奮力的滑動著船槳,長長的船只在水面上滑行,真的是非常有趣。還有這一天我們會喝雄黃酒,這也是用來除病防疫的,這些事情都象征著一種美好的憧憬,也是對生活的一種熱愛和享受。
同學們,端午到了,想必大家聽我這么一說,都紛紛想回家吃粽子了吧!但是希望大家在吃粽子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宣傳我國傳統節日的美德,讓我們一般吃粽子,一邊學習屈原的詩,學習那一種豪邁,讓這個節日在我們的思考下更加有價值和意義。
端午佳節,讓我們懷著一份紀念,也懷著一份感恩,好好的去享受這個節日,也好好的傳承這一份文化,讓我們在未來的日子里,繼續保持這樣的責任感,為我們的文化進行傳播和接力。端午節,是一個快樂的、同時需要思考的節日。在這一天,我送你一聲祝福,也愿你有一個好運。
愿你在今后的歲月無憂、安康,愿大家的學習越來越好,取得更好的成績去報答我們的祖國、學校和父母!
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4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昨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凈化空氣。 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 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端午節發言稿 篇5
同學們,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祭端午 念先祖 弘揚傳統文化》。
五月初五,粽葉飄香,又到了一年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關于它的來歷,我想不少同學都有了一些了解。老師再簡單地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來歷。
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有一位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卻遭到其他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被迫離職,還被趕出都城。他在流放中,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他的詩句“舉世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現在讀起來仍能感受屈原的氣節和偉岸。
后來,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懷沙》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他們有的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體。有的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和酒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蝦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以后,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被定為端午節,以此來紀念屈原。
現在的端午節,同學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只有吃粽子了,你們知道,古代端午節,人們都有哪些習俗和活動呢?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這首《競渡曲》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描寫的一次賽龍舟活動。那時的人們到了端午節,還有掛五彩線、染紅指甲、飲雄黃酒、掛鐘馗像、射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我們國家在20xx年將端午節設立為國家法定節日,并且放假一天,各地還開展了許多的紀念活動,就是為了讓同學們充分感受端午節的氛圍,不要忘記我們的傳統文化。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學校也將開展各種活動。五年級的同學已經從家里帶來了蘆葉,將在家長和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包粽子。還要把親手包的粽子送給全校老師和社區的老人。我們還將認真閱讀有關端午節的各種資料,和南通市群藝館一起舉行“說端午”的演講比賽。在這里,老師也希望全校同學都能積極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
同學們,隨著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一部分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圣誕節”、“愚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更加要重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學習,并且要熱愛和保護我們的民族傳統。
可能很多同學還不知道,我們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端午節,幾年前已經被亞洲某國拿來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為他們國家的文化遺產,并獲得成功。看到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卻成了別國的文化遺產,我們除了驚訝和尷尬,更應該問自己,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多少,學習了多少,做出了多少貢獻呢?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傳統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讓我們從這次的端午節活動開始,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
端午節發言稿 篇6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流行。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于20__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占有重要地位。因為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被攻擊拒絕,被楚王趕出朝廷。屈原非常憤怒,在流放期間寫了很多愛國詩詞,最著名的是《離騷》。后來,秦軍攻占了楚國的都城。楚失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他的國家毀滅的悲慘景象。農歷五月初五,他抱著眼淚跳進了洛江。他62歲。
人們喜愛屈原。當他們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時,他們劃船到河邊打撈屈原的尸體,但他們找不到。他們怕河里的魚蝦咬屈原的尸體,就把糯米裝進竹筒里,扔進水里。他們想用糯米喂魚蝦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自發地來到河邊悼念屈原,也在洶涌的波濤中劃船,象征著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尸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中國南方就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著褐色的種子,看著賽龍舟的時候,不要忘記20__多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
讓我們帶著尊重和珍惜來看待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發言稿 篇7
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為粽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集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離世已有_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圣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后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8
多少次的期盼,多少次的守望,在這粽香飄香的季節,我們以隨同那屈原的帶領下,一起走進端午節……
“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端午清晨,人們紛紛踏出家門,到各自計劃的目的地進發,這便是端午人們的一個習俗:踏青。路上人山人海,向遠望去,一片沸騰的海洋。出行的人們,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折一些樹枝,再買一個葫蘆,掛在自己的家門上。這,變成了端午的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走進端午節,踏青游玩,折下樹枝,憧憬希望。
“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端午,賽龍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河溪兩邊人山人海,鎖吶聲,腰鼓聲,鼓號聲,大鼓聲,匯成一片,響徹長空。隨著一聲槍響,兩條龍舟猶如離弦的箭飛向目標。湖水飛濺著,人們的心情也隨之飛濺,吶喊加油聲絡繹不絕,一浪賽過一浪。
走進端午節,龍舟越過,團結一心,齊心協力。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碧綠的粽葉將糯米包裹其中,略帶著些微微的清香。我也動起手來,開始包粽子,將對屈原那深深的敬意凝住其中,仿佛屈原當時那英俊瀟灑的面孔已浮現在我的眼前,隨之咕咚一身,帶著無限的悲憤,投入江中。百姓們紛紛包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會吃掉他的身體。從此,每逢端午佳節,各家都會包粽子,空氣中粽香不曾散去。
走進端午節,粽香怡人,祭奠屈原,銘記先烈。
走進端午節,領略傳統文化別樣的內涵,感受傳統節日迷人的魅力,縈繞心頭的是纏纏的暖意,揮之不去的是綿綿的情意。
端午節發言稿 篇9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__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mi)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時插艾葉用以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第四,端午節是美食節。早在晉代,粽子就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希望我們能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成為古老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最后我們還是要講到安全問題。天氣越來越熱,學校要求全體同學都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同學們不要去江、河、塘、湖畔或工地積水坑等水邊玩耍、洗手、洗腳、游泳。
2、同學們外出游泳,一定要有會游泳的家長陪同,萬一發生溺水事故,便于搶救,學校絕對禁止學生私自組織外出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3、游泳時要有自護意識,在身體過飽、過饑和過于疲勞都不要下水游泳;
4、游泳時要有自救常識和能力,若發生了抽筋現象,應一邊自救,一邊大聲呼救,以免發生意外。游泳時不要互相打鬧、嬉戲;不了解水深及水底情況時,不要跳水;患有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病的人,不能參加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5、不逞強好勝,有的人自覺水性好,好表現,喜歡長時間潛泳或在深水區做各種動作。
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10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弘揚愛國精神,重拾傳統文化。”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三天假期,想必大家還記憶猶新。你是否去過烈士陵園掃墓,緬懷那些為革命勝利拋頭顱撒熱血的戰士們;你是否去過已故親人的墳前吊唁,懷念起曾經與他們相伴的點點滴滴?無論我們用哪種方式,最終也是殊途同歸。我們都在這一天里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與愛戴。
清明節與中秋,元旦等并稱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八節”,由此可見清明節的重要性。可這個如此重要的節日,卻在布置不覺間從我們的生活中淡卻。同學們,如果說清明節不放假,你們是否還記得四月四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如果說端午節只是吃個粽子,中秋節只是吃個月餅,那節日的文化又何在?前兩年,清明節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前年開始我們還能夠享受到三天假期。我們在享受節日的同時,也應該思考這個節日賦予我們民族的意義。節日也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甚至也有類似清明節的風俗。同學們,讓我們重視傳統節日,了解民族文化,用真誠的心來緬懷革命烈士,瞻仰他們為祖國的和平解放,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讓愛國的風揚起中國在二十一世紀前進的帆,讓中華民族千年的燦爛輝煌文明歷史得以繼續在世界,在今天熠熠閃耀。
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1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昨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
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mi)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時插艾葉用以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第四,端午節是美食節。早在晉代,粽子就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厚,希望我們能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成為古老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最后我們還是要講到安全問題。天氣越來越熱,學校要求全體同學都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同學們不要去江、河、塘、湖畔或工地積水坑等水邊玩耍、洗手、洗腳、游泳。
2、同學們外出游泳,一定要有會游泳的家長陪同,萬一發生溺水事故,便于搶救,學校絕對禁止學生私自組織外出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3、游泳時要有自護意識,在身體過飽、過饑和過于疲勞都不要下水游泳;
4、游泳時要有自救常識和能力,若發生了抽筋現象,應一邊自救,一邊大聲呼救,以免發生意外。游泳時不要互相打鬧、嬉戲;不了解水深及水底情況時,不要跳水;患有心臟病及其他慢性病的人,不能參加游泳,以免發生意外。
5、不逞強好勝,有的人自覺水性好,好表現,喜歡長時間潛泳或在深水區做各種動作。
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12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今年的6月9日即是端午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但是,在20xx年韓國的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雖然,江陵端午祭與端午節有著一定的差別,但是這場文化遺產之爭,中國顯然落了下風。
地緣上,我們無法改變兩國的地理位置;文化上,我們同樣無法分割兩國密切相連的歷史和文化,但是,我們的祖先在經歷了長期勞動生活中總結出的智慧的結晶,不應該被別國以“私有財產”的方式所占有。我們應該有捍衛文化、尊重智慧的意識。
在韓國申遺的背后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是不夠有力的。最珍貴的未必是圓明園被掠走的財物,也未必是清政府割讓的大面積國土,在我看來,最珍貴的是祖先的智慧。可是,現如今,我們對文化遺產是重視的嗎?我們寧愿在圣誕夜徹夜狂歡,在愚人節談笑風生,以及更多。這是一種文化融合的產物,但其消極的一面也是西方各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侵略,對我們思想的一種西化。也許在多年以后,會有那么一天,我們不再依戀我們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實,我們應當承擔起發揚、保護傳統文化的重任。梁啟超先生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我們是國家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
希望在這粽葉飄香的時節里,我們可以去思考,去回味濃郁的中國文化情。
謝謝大家,我的講話完了。
端午節發言稿 篇13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點,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用以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黃、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 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佑安的愿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端午節發言稿 篇14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居民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是一個令人激動和難忘的日子。在上級領導的指導下,在全區有關部門和駐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體居民的熱情參與下,四方區端午節日俗文化大展示活動于今天正式啟動。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南山社區黨委、居委會及社區各群眾組織,對各位領導、各新聞媒體、各位來賓以及居民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對駐區各單位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向全體居民致以節日的祝賀!
區委、區政府把四方區端午節民俗文化大展示活動的現場,安排在我們南山社區,是對我們的信任和鼓舞,也是對我們南山社區民俗文化的促進和支持。近年來,我們社區的民俗文化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我們的好鄰居同樂會已經發展了18個分會,我們的包粽子比賽也已得到社會的認可,而且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我們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也積極融合了民俗傳統的內容,挖掘民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已經成為我們踐行“三個代表‘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內容,“友愛好鄰居,建設好家園”已經成為全社區居民的共識。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將舉行包粽子、書畫、手抄報、國際象棋、祈福荷包、五色祈福線等項目的比賽和展示,同時我們還舉辦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展示民俗文化》的專題宣傳欄。希望參賽選手積極努力、沉著細心、賽出水平、賽出風格,預祝大家取得優異成績。
同志們、朋友們,讓我們以這次活動為契機,積極唱響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健康向上、愛國愛區的美德之歌,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讓文明之花開遍南山社區,開遍整個四方大地!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1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20xx年的6月x日,農歷五月初五,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哀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身體。有的漁夫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有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暈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為棕子。
郭沫若評價屈原為“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創立了“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的楚辭文體;發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香草美人傳統。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絕的才情,似河流匯聚成海一般,浩瀚無垠。我國文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就是他ji畢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XX年了,今天我們來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輝”的人格。屈原作為一個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而失敗了。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卻成功了。“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是他的氣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他的偉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蓮的圣潔,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后人頌揚,激勵感染了無數中華兒女前行的腳步!
屈原的偉大,不僅是他刻骨銘心的詩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愛國精神,不與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風亮節。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燦爛的中國文學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時光如何變遷,他永遠上生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銘記在人們的心中!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16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五月五過端午”。
我們都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今天我將向同學們介紹這個節日的點點滴滴。
說起端午節,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的名字叫屈原。屈原是我們歷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愛國詩人,他提倡德行,主張富國強軍。
在流亡期間,他創作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對祖國和人民產生了深遠影響。
公元前278年,秦軍征服了楚國的首都。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中始終都不能忍受,不愿意就這樣放棄自己的祖國。于是在農歷5月5日這天寫下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懷沙》,然后抱著石頭投進了汨羅江的懷抱里,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場壯麗的愛國主義絕唱。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的人民沖到汨羅江向他表示敬意。漁夫們在河上劃著小船不停的找尋,卻沒有找到屈原的尸體。一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和其他食物一起投入了江中,算是為這個詩人送行。
直到今天,端午節的活動逐漸演變為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當歸、喝雄黃酒。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端午節是以解放后才有正式的命名。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還有豐富的飲食習俗。比如吃稻田鰻魚、吃面條、吃茶葉蛋。江西省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雞蛋和咸蛋吃。
蛋類分好幾種,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涂成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兜,掛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孩子找到好運,平安無恙。
在端午節這天我最喜歡吃粽子,北方和南方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粽子的大小也不一樣,甜的和咸的,大大小小的樣式都有。
在吃過那么多的粽子里,我覺得四川樂山的肉餡粽子最好吃,里面夾著黃糯米和咸肉,肥而不膩,吃起來有胡椒和竹葉的香味,口留留香。
到目前為止,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然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盛大節日。從_年起,中國將農歷五月初五定為法定假日,以弘揚民族文化,保護民族傳統。
我的發言結束了,謝謝大家。
端午節發言稿 篇17
尊敬的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聽到這個節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但我還是要為大家介紹介紹!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節,午日節,五月天等。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
一、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汩羅江殉國。
二、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為河神。
三、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她父親的尸體。
四、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為濤神,后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我們會吃粽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樂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粽,有肉粽,還有蜜棗粽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這一天劃龍舟,劃龍舟是為了祭祀屈原,曹娥。劃龍舟不是一個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個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致,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著艾虎,人們認為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著香囊,可以驅避毒蟲。今天就講到這里了,端午節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端午節發言稿 篇1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深深期盼著的節日到了!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一個故事吧:我國古代有一位愛國詩人叫屈原,他因為國家淪陷,而又不肯向敵人屈服,最后投淚羅江了。后人為了紀念他,選擇包粽子。
這天,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彌漫著清新的粽子香。奶奶早早泡好粽葉,備好糯米、餡料,準備包粽子。
不一會兒,社區的阿婆們都糾集在奶奶家門口,原來她們是過來一起包粽子的。很快,這些粽子就變魔術似的被包好了,奶奶還特地為我包了一個造形特別的,那一桶桶粽子放在奶奶家門子,還惹得那些外國友人駐足觀看,非得拍上幾張照片才滿意地離開。
終于可以吃了,我皖不及待地剝開粽葉,三兩口把它吃了。媽媽阻止我再吃第二個,怕我消化不良。奶奶卻笑著說:“吃吧,多吃幾個啊!一年只有一個端午節,也只有這一天包出的粽子,吃到嘴里才會有不同于往日的味道!”瞧,多么會說話的奶奶!
我喜歡過端午節。不僅因為喜歡吃那香甜可口的粽子,更因為那古老又動人的傳說!
端午節發言稿 篇19
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如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們早已習慣了圣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 母親節 送給媽媽小禮物,習慣了在 父親節 向爸爸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 中國 標簽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著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征著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著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端午還被稱為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后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獨特的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簽。然后,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么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端午節發言稿 篇20
老師們,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昨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
因為愛國詩人屈原見國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吶喊鼓樂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后來演變成為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端午節成為中國人傳遞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的重要儀式。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
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病蟲害漸多,是傳染病的高發時期。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蟲子,凈化空氣。 端午這一天,成年人還要喝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預防疾病。 這些習俗表達的是古人驅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這樣來看,端午節是中國最早的“衛生防疫節”。
第三,端午節是體育節.
因為人們在這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現在龍舟競渡逐漸演變成一項國際體育賽事,起到友誼紐帶的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
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形狀看有四角形、錐形、菱形、有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可謂粽葉飄香粽子可口。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積極學習和保護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讓古老的華夏文明煥發新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