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諸葛亮演講稿中學生(精選3篇)
三國演義諸葛亮演講稿中學生 篇1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千百年來,諸葛亮在人們的心中已成了智慧的化身,雖然已去世多年卻還活在人們心中。
在諸葛亮幼年時隨叔父避亂荊州。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輔佐劉備建立蜀國。俗話說的好是金子總會發光。龍不可能一直都是臥著的,諸葛亮的傳奇一生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雖然他一直都很低調在山上種田,但他的才能和智謀注定了這一生的不平靜,必定是要干一番大事業的人。
沒有人能看透諸葛亮到底聰明到了什么地步,在人們的心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好像夜觀星象就能明白一切,陸游曾稱贊他到:“出師一表真世名,千載誰堪仲伯間。”有的人曾把他當做神,因為他的智慧已經到了超越人的地步,也有人把他比作妖。但不論是哪一種都充分的證明了他的不凡和聰明。他用它的智慧輔佐劉備從一個毫無勢力的人到三國鼎立的局面,讓人不得不佩服。
諸葛亮之所以能流傳千古不單單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還有他的忠心和人品杜甫曾贊美諸葛亮到:“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衣襟。”杜甫還評價他說:“江流石不轉,遺恨吞長江。”這些千古名句都體現諸葛亮感人的忠心。他為了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又有誰能做的到呢?
人人都知道諸葛亮聰明但沒有誰生下來就是天才,大家看到的都是他成功后的一面又有誰會注意到到了深夜他還在看著書的情景呢?古代像諸葛亮一樣的人很多但他們沒有像諸葛亮這樣流傳千古我覺得出了后天的努力不夠之外就是沒有諸葛亮的忠誠的品質。
三國演義諸葛亮演講稿中學生 篇2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他是中國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和外交家。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能言善辯的性格被羅貫中描寫的淋漓盡致。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計,調遣關羽和張飛火燒新野,正因他的足智多謀,使這一仗大獲全勝。使曹操的兵馬一下子從十萬大軍變成了幾千人。這足矣表現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了。
從“諸葛亮草船借箭”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領令我贊嘆不已。同時,讓我對諸葛亮產生了幾分敬意。在這個故事中我也能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他好像已經知道了將來要發生的事情,對曹操的舉動了如指掌。
有一次,諸葛亮去找孫權,請他和劉備聯盟,孫權的手下聽說諸葛亮來了,想殺殺他的威風,于是一個接一個的向諸葛亮發出挑釁,可都被諸葛亮駁得垂頭喪氣。后來,在殿堂后,諸葛亮看孫權不好說服,便用了激將法,把孫權說服了。就這樣,諸葛亮舌戰群儒,勝利而歸。難道這還不能說明諸葛亮的能言善辯嗎?
諸葛亮的機智真是:“鬼神不測之機,圣人難比之智”啊!
不過,諸葛亮這一生都好似是別人的工具,為別人出謀劃策,為別人安邦定國,一直弘毅忠壯。忘身憂國。卻沒能建立一個自己的軍隊,自己的國家,這是他畢生的遺憾。
后來,劉備建立了蜀國,諸葛亮更加愛民愛兵,為蜀國創造了許多的光輝歷史。回想起他的經歷—取荊州,排八陣,收二川,三氣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真是驚心動魄。舉世無雙啊!
歷史發展到了今天。古有諸葛亮為榜樣,現有周恩來為楷模,我們有為何不像他學習哪?
三國演義諸葛亮演講稿中學生 篇3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幼起,我就從《百家講壇》里聽著名家津津樂道《三國演義》,最出神入化的莫過于大先生——孔明,常言道:“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可見他的才華橫溢,非同一般。
相傳孔明是一位身高七尺、才高八斗的大學問家,他能一眼識破魏將司馬懿的心思,巧用一回“空城計”。他輕輕一搖孔明扇,便有妙計橫生;他默默焚香撫琴一曲,便能勝過百萬精兵;他靜靜賞魚半晌,便會閃現絕佳戰略圖,劉備三顧茅廬,不禁使劉備心悅“如魚得水”。嘖嘖稱贊聲不絕于耳……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豪杰并起。一把鵝毛扇,一盞孔明燈是諸葛亮的代名詞,他只身在茅廬中,卻能明察千里之外,他的神機妙算無不令人稱奇!他一生謹慎,長于巧思,從不打無備之戰——當馬謖違令,城內失守時,魏將司馬懿引十五萬魏兵逼近西,士兵紛紛無心應戰,但孔明根據對方的實力,思量片刻之后果斷下令:諸軍各守城上巡哨的崗棚,如有高言大語者,斬首,孔明攜兩小童焚香彈琴,司馬懿固然上當了。而現今物質生活優越的學子們,一到關鍵時刻,總或多或少的有臨時走馬觀花,草草復習搪塞老師、父母,更缺乏一種責任心,我應時刻提高警惕,不打無備之戰。孔明更能知已知彼,以不同的視角概括對方心理及天氣、季節的情況做出不同的戰術策略,如“巧借東風”。
諸葛亮不僅是一個政治家,還是一個足智多謀的軍事家,他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天下大計,竟然一夜白頭。蜀漢興建五年,他率師北上伐魏。在出師前還不忘將國家大事——對后主囑咐,激勵子孫后背,我們都知道他不放心,但這是他的責任,是他的使命,是他的忠誠。他豪情萬丈,大筆一揮,蘸著自己的心血,慷慨激昂的寫下了千古表文:《出師表》,對于蜀漢而言,歷史所書寫的并不是一個完美的結局,留給后人的是欲語先流淚,連現實主義詩人、“詩圣”杜甫也曾泣不成聲地喊叫:“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孔明,大丈夫獨有的情懷——心系天下,怎叫世人所忘懷?
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在嘔心瀝血的二十幾年中,他報先帝之恩。本可以借“扶不起的阿斗”為名,自己完成霸業,但他為了使國家興旺發達,他北上伐魏,諄諄教誨“阿斗”成為明君。
啊,諸葛亮,你才華飛揚,令人稱奇!
啊,諸葛亮,你心系國家,堅守使命!
啊,諸葛亮,你執著追求,忠心耿耿,怎不叫我感動,對您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