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為什么要練聲(精選3篇)
唱歌為什么要練聲 篇1
古人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武術和發聲之間看來自古就有聯系。
這其實在表明一個觀點,就是任何技能我們都要勤于練習,不能生疏,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很多人無法深刻的了解練聲對于歌唱的意義。
我們知道舞蹈演員幾乎每天都要練功,鞏固自己的控制力和加強身體韌帶的伸張能力。而練聲同樣是鍛煉聲帶的韌性和閉合能力,聲帶是很兩條很嬌貴的韌帶,我們在發聲時它會隨著我們演唱樂句變化而調整自身的開合與松緊。我們對聲音的控制源頭就是聲帶,既然是韌帶就會有反彈,不斷的拉伸才會保持它的良好韌性。而長時間不練聲,我們聲帶的調節適應能力很變得不再自如。同時通過正確的練聲,聲帶會得到適當的按摩。這個本身就是對聲帶的保養。
通過練聲,我們還可以鞏固控制氣息的能力,常常有人說氣息無法沉下來,之前練習的很好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氣息保持與對抗的感覺變得穩定。喉頭打開的狀態和共鳴腔體的運用都會變得遲鈍,力不從心。
練聲的時間要把握好,不是練的時間越長就越好。
我曾經講過在對嗓子保護的章節里提到過,對嗓子最大的傷害就是用聲過度,不合時宜的使用嗓子。
所以練聲的時間段應該選擇在起床后,身體各個機能都恢復之后在開始。如果有條件可以把練聲的時間分為一天內兩次,每次練聲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個小時。在每次的練聲中,要做適當的短暫休息。這樣我們才可以事半功倍,練聲的時候應該保持心情放松愉快,心情很差不要練習。
練聲對于一個唱歌的人來說很重要。我曾經一段時間沒有練聲,唱歌也變得不從容,在學習中有悟性高的人,但在練習中沒有天才。只有努力,重復就是力量。
正確的練聲方法(點擊這里出現正文)
一、技巧 1、體會胸腔共鳴:微微張開嘴巴,放松喉頭,閉合聲門(聲帶),象金魚吐泡泡一樣輕輕地發聲。或低低的哼唱,體會胸腔的震動。 2、降低喉頭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
3、打牙關:所謂打牙關,就是打開上下大牙齒(槽牙)。給口腔共鳴留出空間,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開了。然后發出一些元音,如“a”.感覺感覺自己聲音的變化。
4、提顴肌;微笑著說話,嘴角微微向上翹,同時感覺鼻翼張開了,試試看,聲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軟腭;打一個哈欠,順便長嘯一聲。
注意:在大聲說話時,注意保持以上幾種狀態就會改善自己的聲音。切記,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矯枉過正,更不要只去注意發音的形式,而忘了說話內容。
二、氣息問題
發音“震動,震動”氣息,要使聲音洪亮,中氣十足,就要有飽滿的氣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隨時保持一定的呼吸壓力。平時可以多做些深吸緩呼的練習。最好在練習說話的時候先站起來,容易找到呼吸狀態,要坐的話,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傾。 運用氣息的時候,千萬不要“泄氣”,要在上述的呼吸壓力中緩緩的釋放,并且要善于運用,嘴唇把氣攏住,這樣來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壓力平衡。
唱歌為什么要練聲 篇2
如果你想把歌唱好,最好要把練聲作為日常生活的一個習慣。
我們練聲就是為了將有方法的肌肉動作形成肌肉記憶和本能,所以我們練聲就一定要形成日常的習慣,就跟你每天不能不刷牙,不能不吃飯一樣,要想讓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須要堅持練聲。
其實,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在我們還沒學會怎么控制脖子,喉嚨,聲帶那些地方的肌肉的時候,我們完全出于本能的情況下,天然就會換聲,天然聲帶閉合就很不錯,就會不去亂用力,因為我們那些部分的肌肉還發育不完全,根本就無從用力,發聲只能依靠更本能的橫膈膜等其他地方的肌肉來用力,就像我們常提到的小孩子哭兩個鐘頭嗓子都不會啞,因為他的聲帶和喉嚨那邊沒發育好,神經控制不到,只能靠橫膈膜靠氣壓。
但是反倒隨著年齡慢慢變大,我們慢慢會使用各個部分的肌肉了,在沒有人給予我們適當的發聲指導的情況下,我們就會依靠脖子,喉嚨,咽部等等聲帶外部的肌肉來用力,來大喊大叫,而聲帶閉合,換聲等等能力反而漸漸喪失。
唱歌為什么要練聲 篇3
今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看了超級演說家《教育的意義》。
這篇演說是一位叫董仲蠡的教師演說的。他是一位很年輕的男教師,帶著黑框眼鏡,在臺上一字一句的講述著教育的意義。他微笑著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語言簡潔、明了。聲音時而高昂時而低落,用方言講的段子讓我忍不住笑出了聲。但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意義!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給人以知識,更是提高個人的修為,增強我們對于生命的感受力,從而更好的認清自己,并且不斷地提升自己,這就是教育的核心目的,也是指引我們前行的希望!
他還講了“修心”,修心是讓我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教育就是幫助我們個人認知自己,幫助這個民族認知自己,我們才能掌握個人的命運并且創造這個國家的未來。
看了這篇演說,讓我想起了我們敬愛的翟老師。翟老師經常教育我們要多看書、并且為我們講了很多的課外知識,教會了我們很多的道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讓自己的知識更廣泛。以后看到大漠的時候,不能只想到一堆沙子。
媽媽的話:作為孩子的家長,深知教育的意義。希望孩子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了解老師和家長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