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醫患溝通經典案例(精選5篇)
門診醫患溝通經典案例 篇1
患者,女性,23歲,銀行職員。性格開朗,積極上進,注重自身形象和修養。患者因自己是單眼皮并伴有內眥贅皮,使人感到總有一種未睡醒,沒有精神的感覺。因此,到整形美容科進行了內眥開大、切開重瞼手術,術后第二天來院換藥,由于第二天主診醫師休息,護士給進行了清創、換藥,換藥當中護士未回答患者的全部提問,并且,未作任何說明,患者不滿,在母親的陪同下,進行了投訴。患者后悔手術,并認為毀容了,原因是紅腫厲害,重瞼線過寬、不自然,不能見人,心理負擔較重。
解析:
面對心理負擔較重的患者,醫生應首先傾聽患者的意見,對患者的心態有足夠的了解,對患者進行了創口的生長過程及腫脹時間、預后狀況的講解。使患者知道了紅腫屬于正常的生理反應,沒有必要擔心。對患者進行心理輔導,使患者知道每個人術后都有這種心理變化。患者術后的馬鞍形心理變化特征,具體表現是未做手術時情緒高漲,術后情緒低落,但隨著手術創口的恢復,情緒好轉,一個月后情緒又會恢復到高漲狀態,是一種正常的心態反映。未對護士進行患者術后心理馬鞍形變化周期特點的培訓,護士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換藥上,未注意患者的提問,造成誤解。這種患者只要溝通得當,給患者樹立足夠的信心,就會得到充分的理解。
門診醫患溝通經典案例 篇2
一位少女因陰道出血在其母陪同下來醫院就診。自述是騎自行車時摔傷后腹痛不止。外科檢查未發現絲毫損傷的痕跡,透視也未查出疼痛和出血的原因。接診醫師根據觀察和經驗,懷疑其為宮外孕,建議轉婦產科進一部檢查和治療。但是病人及其母親都堅持少女未婚、月經一直正常,何來“宮外孕”而拒絕轉診。無奈之下醫師只好給予病人常規的止痛止血劑治療。可是當天夜里病人就因宮外孕大出血導致休克而緊急住院,經全力搶救雖保住了性命,但卻因宮體破裂出血過多而不得不摘除了子宮,留下終生遺憾。 解析:
醫師要明白,對于上述案例中涉及患者隱私的致病原因,在問診中,當病人有意識地隱瞞病因時,醫者不必強硬追問,但可婉轉說明“如果發現某種疾病(如宮外孕、性病、艾滋病„„等)會有哪些癥狀和征兆,會有哪些嚴重的危害,弄清病因對有效治療的重要意義等。給病人一個思索、權衡利弊的時間。讓病人從思索中體會到“醫師是在治病救人”從而配合治療。
門診醫患溝通經典案例 篇3
患者,男性,68歲,漢族,喪偶獨居,退休工人,家庭經濟狀況一般。患者雙眼均患有老年性白內障,左眼視力0.2,右眼視力0.3,經常規檢查后收住入院,欲行白內障摘除術。在術前各項檢查和手術中,各位醫生與患者均未再次確認手術眼別,而將右眼進行了白內障摘除手術,并植入了人工晶體,手術順利,術后視力有所提高。但術后患者卻提出原本希望治療的是左眼,而手術眼術后視力與術前比較無明顯提高,因此,患者及其家屬提出異議。
解析:
醫者應當時刻牢記我們面對的不僅是患者的疾病,更是活生生的病人,在醫患關系中,醫方更多地處于主動地位,更有義務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患者給予關心和疏導。特別是在接受手術或特殊的檢查之前,主刀或主管醫生有必要與患者進行必要的交流,向患者介紹相關的醫學常識、注意事項,關心患者的意愿和情緒,解除患者內心的恐懼、疑慮,這樣不僅能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更重要的是讓患者配合醫方接受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并能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門診醫患溝通經典案例 篇4
1、排除外界干擾:在和患者溝通交流的時候,必須專心專意地聽患者講話,排除所有來自外界的干擾,比如治療室應該是封閉式的、預約安排的時間應該保留足夠的余地、不接聽電話、不接待訪客、預先準備好與接待患者有關的所有資料和器械……
2、集中注意力:在和患者的溝通交流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眼神和動作,要注視患者的眼神,不要有小動作。
3、多角度思考:有時患者說他想選擇“便宜的治療方案”,很有可能是一種博弈方式,并非其最后的決定;有的患者似乎對牙銀疾病的預防并不熱衷,醫生也許可以從美容牙科的角度來改變他的觀念。
4、注意潛臺詞:很多醫生在聽患者講話的時候,多有明顯的傾向性,即只聽得進與診斷和治療有關的事實,忽略了他們講話的中心意思、潛臺詞、牙科問題的優先排序等等。而這些重要的線索往往是醫生了解患者、制定治療方案中所不可或缺的。
5、不輕易打斷:我們在和患者對話時,常常會因為各種原因打斷患者講話或阻止他們繼續講下去。有時候是原定的預約時間安排,有時候是怕自己的思路受到影響。但更多的是不耐煩,嫌患者啰嗦。這種種都表明我們還沒有理解聽的真諦,沒有意識到聽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與患者對話中要盡量做到“多聽少講”,盡量不要打斷患者的講話。
6、把握溝通主題:不打斷患者的講話,不等于讓患者主導講話的進程。醫患溝通時整個醫療行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患者也是醫療行為的重要參與者,但醫生畢竟是醫療行為的主導者。所以在和患者交談過程中,我們有責任把患者引向和圍繞與其疾病和需求相關的主題。
門診醫患溝通經典案例 篇5
孩童時期,害怕醫院里冰冷的尖針,卻喜歡白色口罩上方那雙天使的眼睛,明亮而美麗。后來讀書,知道了李清照、居里夫人、花木蘭、撒切爾夫人……而最終定格成南丁格爾白色的倩影,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為那個美麗而優雅的白衣天使,為人間帶來歡聲笑語。
這些美麗的夢一直激勵著我:潔白的帽子,潔白的口罩,潔白的護士服,天使的眼睛……我從向往到堅定自己的信念,這每一步,我都要付出與別人不同尋常的努力,但是我知道我所做的努力都值得,因為我想做一個人間的天使,給人們帶來生命之光的天使。護士,在我心目中是最美的人兒之一;護士,是這個世界的白衣守護天使;護士,是陰云之中的太陽。護士是一個辛苦的職業,也是一個讓人敬佩的職業,別人需要的時候,她在,別人休息的時候,還在堅守崗位,為每一個人奉獻她的心血。我們護士——象一朵白云在飄動, 像一縷紅霞在閃耀,只為得到患者的微笑,因為這是對她們最高的贊賞。
工作之后我才明白,當個天使太不容易,白衣天使的翅膀太沉重了,左邊背著是愛心和真誠,右邊是微笑和無私奉獻,不怕臟,不怕累……,用愛心一遍遍書寫著青春!青春在忙碌的腳步中不停的流失,你們卻渴望用柔弱的雙肩扛起大山,煩重的護理工作憔悴了你們的容顏!面對著病人的不解,你依然微笑著,渴望用微笑和真誠牽起護患之間的橋梁!溝通,是人與人的交流,是心與心的對話。有時它無需冗繁拖沓的語言,只要你肯伸出你的雙手,敞開你的心扉,讓別人去擁抱你的熱情,那么也許只要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足以讓人感到有一顆赤誠的心在他面前跳動。作為護士的自己,時常要面對不同的病人朋友,那么與他們之間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人家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從一個人的眼睛里面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真誠與否,用心與否。所以在與每位病人朋友之間的對話溝通中,我都時常面帶微笑,還有就是把我那雙充滿真誠與祝福的眼神展現在他們面前。他們都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我的真誠與善意,以至他們都很愿意與我把心交談,也很愿意配合我的工作。這種氛圍下的溝通,已經不再是純粹醫生、護士與病人普通溝通,而更像是是一種朋友般,親人般的真心互動。然而,在緊張的護患關系下, 做為護士,更應該注重溝通過程中的細節問題,因為注重細節,方可更容易地與患者接近。然而,哪些細節問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呢?
首先,要尊重病人。對病人要像對鄰居、對朋友一樣,尊老愛幼,講禮儀,懂禮貌,而不應認為他是病人,與護理的患者第一次接觸時要介紹自己的姓名,使他知道你將成為他的負責護士, 讓病人從護患關系中有被朋友對待的感覺,因此我們更應該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病人,創造一種互相尊重的氛圍。面部表情在非語言交流中是最直觀的。常用和最有效的面部表情首先是微笑。在當今社會,微笑已經成為各行各業不可缺少的溝通技巧:病人焦慮的時候,我們面帶微笑與其交談,本身就是一種安慰。病人恐懼不安,我們鎮定、從容不迫的笑容會給病人安全感。恰當的眼神會調節護患雙方的心理距離。比如護士查房、護士做治療時如果一進病房環顧每位病人,并說一聲“大家好”,這樣的眼神不但表達出你的平等待人,讓每位病人都感到了你的關切。而且贏得病人對你的普遍尊重。與患者交談時要認真傾聽,不要對患者說的話做出不當的反應,你的眼睛要注視對方,不能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否則不僅顯示出你對病人的不尊重,同時也會失去病人對你的信任。
其次,要及時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回答時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知道多少回答多少,不知道的查閱資料后再給予答復,不要為了打發患者而說些敷衍了事的安慰話。與患者交流時要掌握好聲音的大小說話的語速,用簡單明了的言語與患者溝通,不能一味地用醫學專業用語,讓病人聽不懂,弄出麻煩或出笑話,要懂得換位思考。有些醫護人員在交班時說:某某床死啦。有時聲音還特大,影響病人家屬情緒。如果我們站在家屬的位置上想想這種事就會避免了。肢體語言用手勢配合語言會提高表現力和感染力,也是護理工作經常使用的技巧。當病人行動無力時一個攙扶的動作體現出你的體貼和關愛。當病人傷心落淚時及時遞過一張紙巾;當病人高熱時,在詢問的同時用手觸摸一下病人的前額;當你經過病人床旁,順手幫病人蓋蓋被子等都能體現出你關切的情感。當病人大聲喧嘩影響其他人時,用手指壓唇的手勢比斥責、批評更易被接受。這些小小的動作會拉近和病人的距離。有了這些感情基礎,我們的醫療糾紛是不是會減少一些呢。
與他們的接觸過程中,我更加相信:真心溝通是如此的重要——真誠的溝通,不僅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讓人與人之間得到心靈上的慰藉,病人身體上的病痛暫且不說,至少精神上的痛楚會減輕不少。我也漸漸發現,真摯的友誼,來自那最真誠的心靈溝通,溝通使生活變得更加和諧,使世界變得更加溫馨,它將筑起友誼的橋梁,而且堅不可摧。所以只有懂得用愛護理,用心溝通,并且了解溝通過程的諸多細節問題,才能更好地為病人提供健康、優質的服務。服務至上,從“用愛護理,用心溝通”做起,做足百分百,和諧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