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精選16篇)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guī)》!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guī)》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說:在家中,父母叫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許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nèi)プ觯鸵s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將話聽到心里。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并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弟子規(guī)》中又講到: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也就是說: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弟子規(guī)》中還講到: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
意思是說:事情雖然小, 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訴父母和老師;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背著大人偷偷地藏起來,
《弟子規(guī)》這些規(guī)矩看起來很簡單,看似平常無奇,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guī)〉,好習慣養(yǎng)成教育》活動,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養(yǎng)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好習慣、愛護公物的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對優(yōu)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同學們,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認真去踐行《弟子規(guī)》,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guī)》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xiàn)場給每人都發(fā)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著的“新課標小學語文閱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小學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么?……”直到一個休息日,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fā)現(xiàn)它——《弟子規(guī)》的內(nèi)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guī)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guī)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什么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里,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jié)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說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借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余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tǒng),讀完這《弟子規(guī)》我不再笑它是小學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著。
在古時,《弟子規(guī)》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xiàn)代人也讀《弟子規(guī)》并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guī)》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xiàn)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關(guān)于弟子規(guī)演講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guī)》!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3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弟子規(guī)〉做文明人》。
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耳邊傳來瑯瑯的讀書聲:“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聽著這親切的聲音,我不禁停下腳步,輕聲跟著讀起來。這是我已熟讀的《弟子規(guī)》的總敘。
我喜歡讀《弟子規(guī)》。“弟子規(guī)”,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guī)范。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guī)》,做文明人。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把一千多字的文明禮儀略成了24個字,雖然短短24字,卻也已經(jīng)樹立了我文明的態(tài)度。
弟子規(guī),是圣人對我們的教誨,它讓我明白了做文明人的道理: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接著要小心謹慎,誠實守信。和大眾相處要平等博愛,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物,如果有剩余的時間與精力,要向多方面學習。
以前的我從不懂什么是文明,學了《弟子規(guī)》。我知道文明就是:孝——首孝弟。
百善孝為先。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父母對我百依百順,凡是我提出的比較合理的要求,都會想方設法滿足我。我總是認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甚至,有時父母關(guān)心我,多叮囑幾句,我反而嫌父母啰嗦。有時父母要我做些事,我總是拖拖拉拉,盡量避過,即使做,也是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是為人子女最痛苦的事。我們至少要做到《弟子規(guī)》所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才能不辜負對自己有養(yǎng)育之恩的父母。這就是文明。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4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guī)》這本書,是依據(jù)至先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特別要講信用;然后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事物都平等博愛,善待天地萬物,自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更要主動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來好好地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我們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個人都呈現(xiàn)出不同于別人的個性。有的時候,我們愛去哪就去哪,根本不會跟父母說;有些時候,我們回到家里,就一頭栽進房間里,根本也不會跟父母說。其實,在背后的父母都隱含著無比的擔心。孩子在外邊的時候,擔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不會想象到他們的焦慮,只會自己玩,不會想到別人的感受。我們愛我們的父母就該“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時候告訴父母知道你們?nèi)ツ睦铮貋淼臅r候,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曾經(jīng),我跟我的哥哥姐姐們相處,或許是因為我們玩得太熟了,所以我總愛直稱呼他們的名字。也許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時候,他們也不見怪,哥哥姐姐們也沒跟我說過什麼怨言。但其實,他們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卻不會跟我說任何,或許怕我難為。我愛哥哥姐姐們就該“稱尊長,勿呼名”,即稱呼長輩的時候,不要直稱呼他們的名字,要稱號“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稱呼,尊重他們,因為他們是長輩。
我最喜歡不分大小的跟長輩說話。有的時候,遇到我跟他們意見不同時,我總愛大聲反駁,不分尊卑。他們有時候也會教訓一下我,但我總是這樣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會。其實,他們內(nèi)心也很不滿,但也不會狠狠地罵我,而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我們愛長輩就該“尊長前,聲要低”,即與長輩說話的時候呢,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大聲音地駁回,雖然他們比不會很嚴厲地教訓,但其實他們內(nèi)心也不好受的。
我們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我們根本大多數(shù)都不會用到。其實,別人的房間并不是可以讓你隨便進出的,有些人或許無所謂,但有些人卻很在意別人進入他的放假的。然而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我們尊重別人就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不要貿(mào)貿(mào)然就跑進去。
……
《弟子規(guī)》里的行為作則,就是作為學生,晚輩應該具有的規(guī)矩。我們要把《弟子規(guī)》中所賦予我們優(yōu)秀品質(zhì)的導向,跟著書內(nèi)的作則好好學習,繼承我國傳統(tǒng)的美德。道德于現(xiàn)在社會是不可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所以我們必須學習《弟子規(guī)》內(nèi)存在的良好品質(zhì),從而扎德育之根。
增城市鄭中鈞中學高一:凌韻儀只要天真_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弟子規(guī),從小做起,從孝做起。這是我學習《弟子規(guī)》以來最深刻的感受。
講到孝,任何人都不會不想到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親和母親如今已是天命之年。二十七年前,就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的年齡,他們相知、相愛,一直相守到現(xiàn)在。他們沒有一天懈怠,把近三十年的青春年華毫無保留的付出;父親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關(guān)心和愛護著他們的孩子,我和弟弟;他們從來都是關(guān)心我和弟弟認為是最簡單,并且重復了一千遍、一萬遍的問題好好讀書、好好工作、好好吃飯、出門多加些衣服、不要感冒了…………;但他們卻從來不讓我們擔心他們的身體,每次也總是重復同樣的話我們用不著你們擔心,你們把自己照顧好就可以了;到現(xiàn)在,母親和父親還在為我和弟弟勞累奔波。我和弟弟都清楚地知道,我們無法,也不可能讓父親母親為我們放下心來,因為無論我和弟弟有多么的聽話,更或是有多么幸福的生活,但我們永遠是他們的兒子,永遠是他們心目中最難割舍的,長不大的,不懂事的孩子…………
父親和母親頭發(fā)已經(jīng)花白,他們也有自己的父母我的外公和奶奶。外公今年已經(jīng)84歲了,奶奶也剛過了第78個生日。父親和母親,包括外公和奶奶所有的兒女對兩位老人都非常的孝順,他們的晚年過得都非常的幸福。外公最近腿腳不好,父親和母親雖不在身邊,但非常關(guān)心老人家的身體,經(jīng)常寄錢、打電話詢問外公的情況,幸好外公的腿病已經(jīng)慢慢地好起來,奶奶身體一直很好,這是我們一大家人最感欣慰的事情;深深地感謝我的父輩親人賜給了我和弟弟這一代后輩們?nèi)绱巳市ⅰ⒑椭C的家庭環(huán)境,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么幸福的生活。你們不僅是我們的親人,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后輩也會像你們孝敬外公、奶奶一樣尊重你們、報答你們、愛你們!
我偉大的父親,我善良的母親,我和弟弟深深的向二老鞠躬,我們永遠也報答不了你們的養(yǎng)育之恩,也不敢忘記你們的諄諄教誨,我們將用一生來履行對你們的諾言,用一生來孝敬你們…………
爸爸、媽媽,我和弟弟愛你們!
謝謝大家!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6
先治國,先修身,先修身。
這本書《弟子規(guī)》是基于第一任老師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愛護兄弟姐妹;其次,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語行為都要謹慎,尤其是信用方面;那么就要有一顆慈悲的愛心,對一切平等,對世間萬物善良,自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也要主動親近仁人,向他學習;最后,利用剩余的時間和精力,學好其他有用的知識。
我們90年代的孩子,似乎每個人都有不同于別人的性格。有時候,我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根本不會告訴父母。有時候,當我們回到家,我們會走進房間,根本不告訴父母。其實幕后的父母是極度擔心的。孩子在外面,他擔心自己是不是迷路了,被拐了。我們根本想象不到他們的'焦慮,只能自己玩,想不到別人的感受。愛父母的時候要“出門告訴父母,但一定要面對”,也就是出門告訴父母你要去哪里,回來要當面告訴父母我們回來了,讓他們放心。
有一次和哥哥姐姐們相處,可能是因為我們玩的太好了,所以我總是直呼他們的名字。可能是因為習慣了吧。我叫他們名字,他們也不當真。我的兄弟姐妹們從來沒有告訴過我任何抱怨。但其實他們背后可能有一些怨言,但他們不會對我說什么,也許是怕我尷尬。我愛我的兄弟姐妹,所以我們應該“叫他們長輩,不要直呼其名,要叫他們“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因為他們是長輩而尊敬他們。
我喜歡不分大小和長輩說話。有時候,當我不同意他們的意見時,我總是大聲爭論,不分等級。有時候他們會教訓我一頓,但我總是左耳進右耳出,置之不理。其實他們心里也很不滿意,但是不會嚴厲的罵我,我也不會想到這一點。當我們愛長輩的時候,要“先壓低聲音,再尊重長輩”,也就是和長輩說話的時候,聲音要柔和適中,不要大聲拒絕。雖然他們不會給他們一個非常嚴厲的教訓,但他們實際上內(nèi)心很難過。
我們經(jīng)常喜歡“敲門”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我們根本不用。其實別人的房間不是你隨意進出的。有些人可能不在乎,但有些人在乎別人進入他的假期。但是,進別人房間之前不敲門是個壞習慣。當我們尊重別人的時候,要“入門問救哪一個”,也就是入門之前,要敲門問“有人嗎?我能進來嗎?”不要沖進去。
《弟子規(guī)》中的行為規(guī)則是大三學生應該有的規(guī)則。我們應該遵循《弟子規(guī)》給我們的優(yōu)秀品質(zhì)指導,努力學習,繼承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美德。道德在當今社會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是祖國的花朵,一定要學習《弟子規(guī)》的優(yōu)良品質(zhì),才能扎好德育的根。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7
聞弟子兮傳佳音,圣人訓兮力彌求。
既有親兮奉孝始,感孝言兮涕泗臨。
謹而信兮泛愛眾,親以仁兮正吾行。
余力有兮跋扈揚,學以文兮致精誠。
――題記
當我們翻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史,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更是有許多沉重,古樸而典雅的深沉智慧,向我們?nèi)松渡渚薮蟮牧α俊!兜茏右?guī)》,無疑是其精采輝煌的一頁。
不要淺于表面的理解,這無疑是對人們身心修養(yǎng)的經(jīng)典概述。學習《弟子規(guī)》,我也找出了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
我讀《弟子規(guī)》,讀出了竭忠盡孝。父母給予我生命,我一直都在其庇護下成長,沒有過多憂慮。然父母終日操勞,含辛茹苦,我們卻無動于衷。"夫孝者,天下之大經(jīng)也。"人倫物衰,擔當竭力。江夏黃香未曾忘。"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緩。"雖無文王晨昏定省之功,亦有令伯烏鳥之情。"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古有忠君,今有愛國,標明節(jié)義,立德立行,才是孝之終也,即使忠孝不能兩全,也要竭盡所能。
我讀"弟子規(guī)",讀出了浩然正氣。世上紛擾,流俗功利,但須保持一顆圣潔的心,留出一片澄澈,去評判是非。接人待物,要謹慎而為。"步從容,立端正"就是坐立行走,也要講究禮法,有些氣度。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功利之心,向往者甚多。然淡泊名利者,胸懷正氣,誠實守信。"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話易出口,但信守非易。有季布一諾,有浣女投江。"奸巧語,污穢詞"時,人聽之就甚感其憤。語言粗卑不堪,故曰"市井氣,物戒之".對于自己犯過的錯"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及時糾正自己的言行,也算善莫大焉。萬勿像曹阿瞞那樣,欺瞞他人來掩飾自己的過錯。"同是人,齊不類,流俗眾,仁者希",行正道揚正氣,不與同流合污,可謂一腔正氣。
我讀《弟子規(guī)》,讀出了勤學勉進。"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 學習乃終身長久之事,人生無處不學習,無人不學習。讀書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 讀書要用心,萬不能"好讀書,不求甚解。"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 滯塞通。"讀書要勤勉積極進取,懸梁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者,皆可作為例證。好讀書讓我明白了學習的樂趣,人之一生,學無止境。即使是垂暮之年學習仍在繼續(xù),絲毫不減。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精神與靈魂仍始終處于制高點,去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弟子規(guī)》給我們的靈魂點亮了一盞燈,即使不能消除陰暗,卻能使正義更加光明!品讀《弟子規(guī)》能使我們獲得無窮的啟迪。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文明,這是一個我們大家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也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文化校園的重要舉措。多年來,我們學校一直把培養(yǎng)同學們的文明習慣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這學期,我們不僅創(chuàng)編了實驗小學文明禮儀三字經(jīng),還在理解背誦《弟子規(guī)》的基礎(chǔ)上,開展了“弟子規(guī),我踐行”的德育實踐活動。
《弟子規(guī)》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儒家經(jīng)典,是華夏子女傳統(tǒng)文明禮儀美德的精華,是教我們?nèi)绾伪3指呱械娜烁瘢约霸诩摇⒊鐾猓恕⒔游锱c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guī)范,讓我們在體會先人智慧的同時,既能了解古文化知識,又能學會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為人處事。
《弟子規(guī)》教誨我們,幸福的源泉在于以一顆感恩的心,一顆付出的心對待他人,要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境界,這樣我們的人生之舟才會劃向幸福的彼岸。因此,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都應該迅速投入到力行《弟子規(guī)》的熱潮中。學習《弟子規(guī)》,不僅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過程,更是思想升華的過程。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chǎn)生影響則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guī)》,背誦下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就要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融入到一點一滴中。
我相信《弟子規(guī)》就好像是一盞燈,燈光亮一些,我們身邊的黑暗就少一些。這也應了《弟子規(guī)》里的一句話:“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就讓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弟子規(guī)》為模范,為成為一名文明的實驗學生而努力吧!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9
寒假里,老師讓我們背經(jīng)典書籍《弟子規(guī)》,我開始的時候覺得這本書很難背,但是,背著背著,我慢慢地喜歡上了這本書,被弟子規(guī)中的讀句深深地吸引了,它默默地向我講述著應該如何考敬父母,兄弟姐妹如何友愛,與人如何交往,如何講誠信等,使我也看到了自已的優(yōu)點和缺點和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使我受益非淺。
書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呼喚,要及時答應,不能慢慢吞吞的。父母交待你做什么事情,應該立即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以前父母叫我,一遍兩遍的,我裝著聽不見,拖拖拉拉,自己該干什么還干什么,有時父母說的事情自己也老是聽不進去。過去的人們都知道要考敬父母,聽父母的話,我知道我以前做的不是很好,我今后一定要改一改。
“用人物,須明求;尚不問,即為偷。”意思是想要是用別人的東西時,必須當面向人家提出請求,以便征得別人的同意。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那就相當于偷竊的行為。這讓我明白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一定不能私自占有。記得有一次,學校的下課鈴剛一響,同學們都紛紛地往教室外跑,我剛要站起來就看到對面的課桌上放著一本《笑貓日記》,這本書是我最愛看的,并且書上精美的圖片吸引了我,我就情不自禁地拿了過來看了起來。讀了這段話,才使我明白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通過主人的同意,是不能隨意亂拿的,再小的事情也要注意。
“冠必正,紐必結(jié);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帽子要戴端正,衣服的紐扣要扣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好系,放置帽子和衣服應當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臟。這讓我想到我上學時穿的校服要干凈整齊,自己的書包也要干凈整齊,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給人的印象也很重要,要養(yǎng)成好的習慣,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學生。
《弟子規(guī)》這本書的內(nèi)容很多,我要學習的也很多很多,它像一面鏡子,又像一位好老師,使我做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我一定要讀好它,讀通它。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10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想必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們會讀,會寫,會背,可是我們真的有用心去體會過這些話的意思嗎?“孝”是我們作為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則孝”的意思是在家里要善事父母。
“入則孝”這一部分都是規(guī)范我們在家里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父母的態(tài)度不能專橫無禮;說話時要和顏悅色;冬夏季節(jié)要讓父母舒適,在飲食起居上照顧好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的態(tài)度不好,也應孝順父母。
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在心里想著父母。因為是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我們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們只能以此為報。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才是做人的根本,這才是學習“入則孝”的意圖。
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永世難忘。所以我們要盡自己最大所能去回報父母。父母在世時我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父母去世后我們要守孝三年,三年里,應杜絕酒肉,居處住所要固定。“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關(guān)心我們的人,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干嘛去了,就會擔我們,讓父母擔心,也是不孝的。反過來,如果我們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干什么,父母就能把我們把好處想,會替我們加油,這很利于我們事業(yè)的成功。這句話讓我改變了許多。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歷經(jīng)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還有二十四孝作為我們的典范。所以,我們要把“孝”發(fā)揚光大。雖然我們現(xiàn)在做不了什么,但是孝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表達:我們可以在學校認真聽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父母看見我們那一張張認真聽講的臉,一張張成績優(yōu)異的卷子,也會十分高興。這也算我們對父母的小小的回報。
孝,其實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是長輩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它的范圍非常廣,然而,究其本質(zhì),孝,就是要做到不讓父母擔心,讓父母事事順心,為父母慮,替父母憂。人都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而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只是滄海一粟。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1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弟子規(guī)》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著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xiàn)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仆,身貴端,慈而寬。”這就話講述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東漢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劉寬,他總能體諒犯錯的部下,不生氣,不發(fā)火。有一次,劉寬的夫人想試探一下他,就讓侍女給他端雞湯,在他接雞湯時,故意失手,雞湯剛好灑在劉寬剛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劉寬竟然沒有發(fā)火,而是關(guān)心是女燙傷沒有。
在現(xiàn)代,和劉寬的君子風度恰恰相反,一些單位的上級領(lǐng)導,從不寬待下面的職工,當職工犯了點錯誤,就會在大會上嚴厲批評,而不像劉寬那樣寬以待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寬厚,才是完美的。也讓我懂得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美德。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親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親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而我平時就很任性,經(jīng)常擅自做主。有時候媽媽讓我做事,我喜歡了才做,不高興就不做,讓我去買東西,我有時還不經(jīng)媽媽同意就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的錢,我就藏起來,不告訴媽媽,自己拿去買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類的。我知道這么做是不對的,媽媽其實也不是不讓我拿零花錢,媽媽只是讓我自己學會怎樣正確花錢,不買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現(xiàn)在我漸漸長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對的,我以后要學會管理自己,這樣就不會讓父母擔心了。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國學經(jīng)典弟子規(guī)》。
《弟子規(guī)》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jīng)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jié)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guī)》,真正了解《弟子規(guī)》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以下是我閱讀此書后的點滴體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yǎng)。《弟子規(guī)》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guī)》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xiàn)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guān)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jīng)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zhí),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xiàn)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
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guī)》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yǎng)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guī)》,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領(lǐng)導布置做的工作,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jīng)常犯的,這樣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領(lǐng)導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guī)》后,我終于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說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會更上一層樓。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guī)》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nèi)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guī)》,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13
談到珍愛生命的時候,我們總不會忘記強調(diào),是我們的父母給了我們可貴的生命。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總是忘了賦予我們生命,無私哺育我們成長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愛與關(guān)心,是因為他們的悉心照顧,我們才能夠在一個優(yōu)異的環(huán)境下茁壯長大。
這些天不知怎么的我把書房里的《弟子規(guī)》拿來翻了翻。當我看到“入則孝”的時候,我心里涌起了陣陣好奇與疑惑。“入則孝”說的是回到家就要孝順父母嗎?我好奇地查了查資料,果然就是這個意思。在孔夫子那個年代就開始講究孝道,對于受到父母的愛越來越濃的我們怎么能夠不去做一些孝順父母的事了。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yǎng)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guī)》的要求去做吧。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業(yè)無變"。意思就是冬天要讓父母親穿的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涼爽。早上要問安,晚上要向父母親請安 。出門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事業(yè)不隨便改變。同學們你做到了嗎?
《弟子規(guī)》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其次,還要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要文明,不亂罵人,做事要講信用,說到做到。和別人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
學習《弟子規(guī)》,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yǎng)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guī)》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么能去愛別人呢?
一個人要孝順父母,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人更應該對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加以報答。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長大以后就談不上熱愛故鄉(xiāng),熱愛祖國了。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結(jié)合我的生活,我發(fā)覺有很多地方我做的不夠,當媽媽爸爸批評我的時候,有時我明知道不對也要反駁;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有時我會對他們大喊大叫,不能做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通過了解此句的真正含義,我明白這是對父母的不尊不敬。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不孝順、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會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還會去學習,自己的行為不光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記得有一則小笑話是說,有個老人年紀大了,雙手經(jīng)常哆嗦,他的兒子兒媳嫌棄他,有一次吃飯的時候,老人打破了一個碗,老人的兒子兒媳非常生氣,對著老人發(fā)了一頓火,從此之后,讓老人用木碗吃飯。有一天,這對夫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子在玩木頭,就問兒子在干什么,兒子說在給他們做碗呢,等到他們老的時候給他們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1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讀了《弟子規(guī)》使我受益匪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是我就是沒有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因為在學習《弟子規(guī)》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guī)》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guī)》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學會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弟子規(guī)》的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xiàn)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隨然我從小就讀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zhì),而每次被老師或家長夸獎一句就驕傲,得意的不得了。
第三: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想我都沒有人生目標,所以我才不會努力去辦好每一件事。
所以,以后我要按《弟子規(guī)》里的規(guī)矩認真學習,認真去感悟,認真去實踐。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guī)》卻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guī)》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guān),無關(guān)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xiàn)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
《弟子規(guī)》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里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guī)》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guī)》,了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啟蒙經(jīng)典之一《弟子規(gu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有的甚至都讀上百遍,可以倒背如流了。記得第一次深刻了解《弟子規(guī)》時是在父母大學網(wǎng)的有獎知識答題時。為了更好的參加活動,每天都更加認真去讀《弟子規(guī)》并且很好用心地去理解書中的第字每句,每讀一遍,自己對《弟子規(guī)》又加深了一遍理解,總之每多讀一遍,收獲都會多一點。
《弟子規(guī)》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jīng)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jié)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yǎng)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guī)》,真正了解《弟子規(guī)》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yǎng)。《弟子規(guī)》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15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很高興能為你們解讀《弟子規(guī)》,愿我的拙見能帶給你們想要的收獲。
在《弟子規(guī)》中,“謹”單獨構(gòu)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這部分要求孩子從小養(yǎng)成謹慎小心、規(guī)矩低調(diào)、有自我尊嚴的生活習慣。
今天早上我解讀的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意思是說早晨要早起,晚上要適當?shù)赝硭昀鲜欠浅?斓氖虑椋牛阋湎а矍暗囊环忠幻搿?/p>
先給大家講一個《論語》中的小故事吧——
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正好要找他。別人告訴他:老師,宰予在睡覺。孔子很生氣,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意思是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
孔夫子基本上是溫文爾雅的,動怒的情況不多。如果我們?nèi)タ础墩撜Z》,這大概是老夫子比較動肝火的一次,這個話說得很重,要傳達的意思無非還是要大家珍惜光陰。
說到珍惜光陰同學們一定聽過過“囊螢映雪”“懸梁刺股” “聞雞起舞”的故事吧,可我今天不說這些故事,我要給大家講一個聞“季”起舞的故事。季先生每天早晨四點半起床,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北大校園里有一句話,聞“季”起舞。雞還沒起呢,季先生已經(jīng)起來忙半天。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說季先生,您過去遭受過那么多挫折,有十幾年還不讓您工作,您又擔任了一百多個學會的會長,經(jīng)常要開會,您怎么能寫出那么多東西啊?季先生哈哈一笑,說當你們起來用早餐的時候,我已經(jīng)工作了三個小時了。《季羨林文集》長達二十多卷,他的大量論文和文章就是這三個小時寫出來的。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就是要求孩子們愛護生命,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早晨起來,要洗臉,還要漱口;上洗手間后,要洗洗手。
提到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我不禁想到中國臺灣作家劉墉的一篇文章《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文中寫到兩幅畫面:在臺北市一家大型停車場,一位年輕漂亮的小姐,給她的狗擦屁股,只見那位小姐擦完,打開車門,先把剛用完的衛(wèi)生紙放進車里,再把狗抱上車。還有在紐約中央車站,一位穿著華麗的貴婦蹲在大廳中央的地上,當著旁邊上千經(jīng)過的人,用衛(wèi)生紙擦她剛剛打翻的咖啡。
弟子規(guī)演講稿_800字 篇16
為了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學習弟子規(guī)的體會與感受富校園文化,根據(jù)教育局的安排,我校號召全校師生誦讀《弟子規(guī)》。學習圣人經(jīng)典,傳承民族經(jīng)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在我校開展。現(xiàn)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guī)》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師生誦讀、學習的過程中,使我受到了身心的洗禮與教育。
我從學習《弟子規(guī)》有四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弟子規(guī)》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xiàn)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并不是盡善盡美。學習弟子規(guī)的體會與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佛法里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jīng)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fā)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jié)果。時常懷著感恩之心,念念想著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么自私,不會有那么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tài)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著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里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弟子規(guī)》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tài)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為社會和諧和穩(wěn)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guī)》教人向善,長養(yǎng)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guī)》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學習弟子規(guī)的體會與感受"從這句經(jīng)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
學習《弟子規(guī)》,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更需要這樣的經(jīng)典為他們指路、引航,讓他們從心中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chǎn)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guī)》,背誦下來不是很難的事情,但真正對人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那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guī)》,就是要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然流露的品質(zhì)。
《弟子規(guī)》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么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xiàn)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guī)》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為和《弟子規(guī)》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jié)做起。要繼續(xù)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弟子規(guī)》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圣人經(jīng)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及自己的子女從小學會為人處事的根基,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學習、解讀、實踐這一經(jīng)典,使圣人經(jīng)典文化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