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5分鐘演講稿(精選3篇)
大國工匠5分鐘演講稿 篇1
尊敬的領導,同仁們:
大家好!
在如今這個科技發展,向高層邁步的社會,我們齊奔富裕的“小康”目標。可是城市的繁雜,讓許多人拋棄或遺忘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大眾面前,體現出敬業、刻苦、以逸待勞。不光這些,還有一定的技術含量,自然態度是放第一位;再其次為細節。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我認為亂干不如不干,亂干毀壞形象與道德,不干反倒是沉穩。
我的記憶中,工匠是一種低調藝術,它們隱藏自己的光彩,置身于幕后,顯得默默無聞而不染風塵。
美術是人內在的體現,畫出的不止是華麗景象,更將心靈的細節展現清楚。畫家在作畫時會有情緒波動:他興奮,狂躁,平靜或悲傷中帶著無奈·····都能隱約表達在紙上。美術為視覺的滿足提供一系列條件,高檔次的'美術更可以引發視覺沖擊。美術是立體藝術與平面藝術,還能在平面內表現立體。它可以夸張放肆,豪邁且富有想象力。
比如《蒙娜麗莎》的畫像,梵高的《向日葵》等全是工匠的“結晶”,后無來者的驕傲。為什么著名畫家一直流傳于世?因為他們有種對人生,對自己,對藝術的執著;他們滿懷希望與熱情,哪怕失望亦不會絕望。畫家們不光堅持,更重要的是有一顆開放自由的心。心自由了,看他們作品的人才不會感覺一潭死水,而是感到胸襟開闊,走入這個世界之外的境地享受。
我所說“工匠”精神包括:文學家贈予讀者的修養品質,心理的改變和撫慰。作家是文學的“工匠”,他們把每種感情、思想筑成文壇的殿堂,其中飽含豐富的知識內涵,有這些東西陪伴,靈魂不再寂寞空虛。所以說作家和文學家是人心的“工匠”,他們給世人陳述愛和底線。
在這世俗紛擾的年代,許多人一味追求物質與外在,卻忽略追求精神的高貴。無論是文學家還是美術家,靈魂共同存在著執著和專注。
大國工匠5分鐘演講稿 篇2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很高興與大家分享我的見解。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態度奠基礎,細節筑高樓》。若將生活比作建一座大樓,那么我們在建樓時態度所奠定的基礎決定了我們筑樓的高度。
《荀子》有言:“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其強調的,正是態度的重要性。
相信大家都知道“佛系青年”,有時我們亦會拿這個詞自嘲。其實它本是指那些因懼怕生活帶來的困難而選擇以看似看破紅塵的態度來面對生活的一群人。他們因失敗抱怨不公,因挫折喪失信心。但其實,他們在以“佛系”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坎坷時便注定了最終的失敗,如同決斗之前自己主動交出了武器,何談亮劍?
而力克·胡哲便是個相反的'例子。他一出生便是殘疾,沒有手腳,幾乎是一個廢人,但他選擇了以樂觀,積板的態度去面對上帝的不公,他學習計算機,學習演,學習打高爾夫,甚至學習滑雪與沖浪。試想若當時他也選擇佛系逃避生活、哪里還有這樣多姿多彩、令人敬佩的胡哲?
態度是筑樓的基礎,而細節所代表的磚塊、鉚釘才是筑成高樓的保證。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出自《韓非子》的這八個字可謂深入人心。但真正關注那一毫一末的人卻少之又少。決定成敗的細節常常被忽略。我想,《厲害了,我的國》里,那一位位大國工匠正是我們應當學習的榜。削鐵,精準到零點零一毫米;火藥裝埋,誤差不會超過零點零二微克;航天飛機,十幾萬個零件一一檢查、無一漏檢,他們工作的精細成就了一件又一件大國重器。飽含專注與細節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與他們相比,包括我自己在內,那些常常把加號抄成減號人真的是無地自容。
態度奠基礎,細節筑高樓。與其選擇做一名佛系青年,毛毛糙糙應付人生,不如以積極昂楊的態度去做好每一個細節,并且一以貫之。惟其如此,我們方能真正筑好人生中的高樓。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謝謝大家,我的發言完畢。
大國工匠5分鐘演講稿 篇3
尊敬的領導,同仁們:
大家好!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工人數量眾多,但能被稱為工匠的卻屈指可數。從表面看起來,工人和工匠之間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卻有天壤之別。當前,一些貼有“中國制造”的商品在國外成為了粗制濫造的代名詞,只能在地攤上去銷售。就是因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種熱愛學習的職業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樣的是,工匠的學習不單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從中獲得快樂。這也是很少有工匠會去改變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原因。這些工匠都能夠耐得住清貧和寂寞,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去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他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為此,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高鳳林卻不為所動,都一一拒絕。理由很簡單,用高鳳林的`話說,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后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能夠被稱之為工匠,其手藝自然得到社會公認。但工匠對于自己制造的產品,卻永遠不會滿足。在他們的心目中,制作出來的產品應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費時40余年,先后造了五臺航海鐘,最后一個鐘,創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 秒的記錄,從而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而我國的工匠們同樣毫不遜色,他們中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準,令人嘆服。而這沒有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因此,“大國工匠”詮釋出的“工匠精神”應該成為“中國制造”的內在支撐,這樣才能讓我們國家制造的產品釋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