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與學生如何快樂的溝通(精選3篇)
老師與學生如何快樂的溝通 篇1
一、愛心是基礎
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我非常欣賞這句名言,在教育工作中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而且還關心他 們的生活,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心能驅使教師以最大的耐心和韌勁克服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挖掘自身的潛能,教師的愛,對學生 的發展也是一種巨大的動力,有了這種愛,師生之間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和仰慕心理,從而把這種情感遷移到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上。
二、師生溝通中的口語藝術
語言是人類交往、溝通的工具。師生溝通的藝術實際上也就是師生間的語言交流藝術。為了適應師生溝通中的不同情景和學生的各種差異,教師除了要重視語言的表達內容外,還要重視表達語言的技巧。
(1)幽默
幽默是人際關系中必不可少的“潤滑劑”。人們都喜歡幽默的交談和幽默的話語。具有幽默的教師一走進學生中間,學生就會感到快樂,溝通也就通暢了。
(2)委婉
在師生的溝通中,教師的話雖然完全正確,但學生卻因為礙于情感而感到難以接受,這時直言不諱效果一般就不好了。如果把話語磨去一些“棱角”,使對方在聽話時仍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許就能既從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老師的意見了。
(3)含蓄
如一位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介紹一位因犯錯誤逃學剛來報到的學生時說:“由于大家都知道原因,某同學終于在今天回到了自己班級……”這種說法既不傷同學的面子也沒有被全班同學誤解為包庇,還可以采用“反語”,“模糊”,“沉默”等說話藝術。
三、積極聆聽
聽學生講話時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師生溝通失敗的重要原因。良好的溝通,需要耐心的聆聽對方,了解他心中的感受。教師對學生的積極聆聽的態 度,可以使學生覺得受到重視并肯定自己的價值,要避免當學生在講話時,急于表達自己的反應,后注意力不集中在對方的講話上,打斷學生的講話等。然而在教學 實踐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例子:學生:數學對我而言太難了。老師:數學并不難學,你的問題是,第一次遇到困難你就放棄努力了,現在再試試看。這是教師 與學生在溝通時不愿意先聆聽,急于將學生本來自己需要去解決的問題歸結到自己馬上要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答案上,這就導致了師生溝通的敗筆。
四、教師體態語的應用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無意識的做著體態語的溝通,而平時大部分的時間教師與學生交往接觸瞬時,他們的體態語也是無意識的。一個年輕的女教師容貌秀美, 聲音柔和,會增強她對學生的親和力;而身材高大,留著小平頭的中青年男教師很容易讓學生畏懼;一些白發蒼蒼的老教師也許受到學生更大的敬重。當然教師的體 貌特征主要是天生的,教師博得學生的信任和愛戴最根本的一點還于內在的學識修養。在體態語的應用中,最常用的是眼神的運用和面部表情。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導者,是思想的啟迪者,是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是情感、意志、 信念的塑造師。教師不僅要傳授什么知識,而且還要知道怎樣傳授,知道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正確處理師生關系,有技巧性、藝術性的師生溝通方 式,是每位教師所必須具備的。
老師與學生如何快樂的溝通 篇2
(一)用愛心接納每個孩子
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先天遺傳與后天環境都不同,他們在學校里的表現自然也會有很大的差異。為人師者應深切體認這一點,用心接納每一個孩子,不管他是 聰明,駑鈍,整潔,邋遢,乖巧或淘氣,他都是一個真真實實的個體,需要被接納,也唯有老師用心接納,孩子才能把上課當成一種享受,而樂意留在里面學習。
(二)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
學生感到最痛苦莫過于誤解;最快樂的莫過于充分的了解;尤其新生的一代,從小在呵護中長大,有主見,敢發表,挫折的忍受力卻顯的偏低;一遇到困難, 自我壓力甚大,不知如何自處。因此培養學生積極開朗的情緒,掃除內心的陰霾,建立自信心,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極為重要。學生努力著手于善后的處理時,最好 在一旁默默關注,等到確實需要幫助時解決,再即時伸出援手。
(三)用誠心贊美鼓勵
花草樹木大都向陽生長,人也一樣,喜歡被贊美,被鼓勵。老師若能真心誠意欣賞孩子的純真,善良,可愛,必能找到很多值得贊美的行為。若發現孩子有值 得贊美的行為時,更要把握時機,不管用語言,肢體,眼神,動作,表情,評語,只要是真心誠意的,孩子必然感受深刻,例如:一個原本不怎么突出的孩子,老師 若天天真心誠意的對他說:“你上課滿專心的,成績應該會越來越進步才對”適度的期許,會產生鼓舞振奮的力量,這也是希望孩子成功的有效方法之一。
(四)專心傾聽
單憑表面的舉止是無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的,做一位最好的聽眾,有耐心的傾聽學生們表達意見;當他們情緒困擾時,給與適度的支持;學生是獨立的個體,過分的為他們設想,容易產生反效果,而且當學生說完,別急著給建議。
(五)潛移默化的作用
其實,教師日常的種種行為,學生都看在眼里。言教不如身教,教師的行為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經常對學生敷衍了事,學生也可能養成推卸責任的惡習。在 潛移默化中,學生會承續教師的缺點與優點,不要以為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應為這時期他們是敏感且學習力甚高,因此建立明確的教師形象,實有助 于學生的成長與學習。
如果教師和學生溝通無障礙,如果老師和學生共同學習是一間愉快的事,如果教室里充滿笑聲,如果每一個孩子在教室都被尊重,都有歸屬感,讓學生上起課 來,有如沐春風,如沐春雨的感覺,學生自然會視上學為樂事,且視上課為不得放棄的權利,那么教室必然春意盎然,學生必然春風滿面。
老師與學生如何快樂的溝通 篇3
化批評為支持——贏得更多同盟
當我們興致勃勃地提出一個自己很得意的設想、計劃、方案時,旁邊忽然有人來一句:“別做夢了!”或“這個想法根本不現實!”感覺真是有如當頭被澆了一盆冷水。這個時候,如果一味對抗,試圖說服對方,往往只是平白消耗自己的力量。
其實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以化批評為支持,那就是找到批評中的正面動機。當我們看到對方正面動機,往往比較容易達成共識。找到共同點后,就會贏得更多同盟和支持。
■方法
1、從批評的言辭中找到對方的正面動機。比如 “這個想法不現實”的正面動機很可能是“希望你考慮事情更具操作性一些”。
2、就正面動機做“如何、怎樣”式的提問。比如,對于“這個想法根本不現實”,可以回應:“謝謝提醒。那怎么樣讓這個方案更現實、更可操作,您有什么具體建議?”
如果對方提出很好的意見、建議,就使批評者變成了顧問,要感謝對方;如果對方沒什么好的想法,只不過是發泄自己的情緒,那么你會知道,那批評其實與自己無關,不必理會。
直接表達——給情感增添動力
情情緒低落時,一句貼心的話語會讓我們覺得十分溫暖。相反,如果親友、伴侶未能提供合適的情感撫慰,往往會讓我們覺得不被理解,甚至心生怨恨。憤怒和怨恨,正是代表我們內心對愛的饑渴。
我們往往以為,對方如果愛我們,自然就會知道我們的需求。然而事實卻是,我們是不同的個體,內心的感受如果不表達出來,再相愛的人也很難猜到對方的需要。如果養成直接表達感受和需求的習慣,就能在溝通中學會互相照顧,從而增進親密感。
我們要突破一些錯誤理念,比如:人只能堅強,不能脆弱;靠自己搞定才算強者,找人幫忙會被人看不起,等等。
■ 方法
1、如果需要情感撫慰,就直接說明感受(累了、委屈、難過、覺得脆弱等),說明對方如能怎么做(比如耐心傾聽、陪伴一段時間、擁抱、讓自己在他/她懷里痛哭一場等)自己會感覺較好、恢復較快。在對方做了之后表示感謝。
2、要注意這是提出請求,而非命令。真誠的請求容易贏得支持援助。
3、提請求要明確,讓對方知道如何操作。比如“我很委屈,想大哭一場,你能不能抱著我,讓我盡情哭?你不要勸我別哭了,也不要問我為什么,我哭出來就會好很多。”
4、如果需要傾訴,注意兩點:一是說到真實感受和情感需求(需要被愛、被肯定或需要安慰等)的傾訴更易見效,而只停留在抱怨的方式不是傾訴,而是控訴。
最后,務必要找到比自己狀態佳、情緒穩定性好、內心力量更強的人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