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冬至的演講稿(精選3篇)
小學生冬至的演講稿 篇1
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可想而知,每個地方的冬至節(jié)的風俗都不同。今天是冬至,我就來說說南北方的習俗吧。
北方有個冬至小傳說:冬至節(jié)如果不吃面食,耳朵就會掉。所以現(xiàn)在人們看到的餃子大多數(shù)都做成耳朵的形狀。冬至時,屋外寒風凜冽,北方人會在炕上放上張小桌子,炕下點著柴火,一家人坐在熱騰騰的炕上,吃著熱乎乎的餃子,興致來了,還會從門框上摘下一顆紅辣椒嚼一嚼,在寒冷的冬天再也沒有比這更溫馨的事了。
在我們南方,尤其是臺州,冬至圓,卻是臺州百姓的首選。
餃子和冬至圓,兩者的味道不同。餃子,咸而鮮美,而冬至圓是甜甜的,稠稠的。我想這應該是和兩地的氣候有關系。北方很冷,天天下著鵝毛大雪,到處一片雪白,那些生機勃勃的東西都到雪底下去了,就像餃子,外面的皮白白的,最鮮美的東西都躲在皮里面。南方相對熱一點,大冬天的也有太陽照,冬至圓也就被曬“黑”了,所以冬至圓是橘黃色的。
餃子和冬至圓的形狀不同,一彎一圓,顏色不同,一白一黃,味道不同,一咸一甜,自然做法也不同。餃子是在餃皮里包上一些豬肉、冬筍等,然后把皮捏起來,放進鍋里煮幾分鐘,才能消滅這“月牙兒”。冬至圓,是將面粉做成一個個大團子,在團子里嵌上一些豆沙,補圓,最后燒熟撈起,在豆黃粉上滾幾下,即可入口。
朋友,冬至節(jié)是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你那邊是吃什么的呢?請與我們大家一起分享吧。
謝謝大家!
小學生冬至的演講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安全記心間,快樂過冬天》。隨著氣溫的下降,寒冷的冬至又來臨了。由于天氣寒冷,氣候的變化,是和人身傷害事故的多發(fā)季節(jié)。為了確保同學們的人身安全,防止各類事故的發(fā)生,過一個健康安全的冬天,請同學們注意以下幾點:
一、近期天氣降溫,路面有時會出現(xiàn)濕滑的情況,還伴有大霧天氣,能見度較低,因此平時在上、下學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步行走人行道,在沒有人行道的地方靠右邊行走;不搶機動車道;通過路口或者橫過馬路時要減速慢行。
二、在校內(nèi)上體育課、課間活動時也要注意安全,不做危險的游戲,不追逐打鬧。上下樓梯及跑步鍛煉時不將手插在口袋里,不推擠其他同學。
三、冬春季節(jié)是流行性腮腺炎、風疹、麻疹、水痘、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現(xiàn)已進入冬至,呼吸道傳染病不斷出現(xiàn)。為了保障同學們的身體健康,同學們要做好個人衛(wèi)生,勤洗手、勤通風,不去或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同學在咳嗽和打噴嚏的時候請用紙巾捂住口鼻,并及時洗手。
四、天氣寒冷,同學們要注意及時增添衣物,以免影響課程,平時多喝熱水,注意飲食安全,不要購買、食用生冷的食品以及三無食品。
五、進入冬至以來,大家更要關注消防安全,自覺做到:不玩煙花、爆竹等易燃物品,以免發(fā)生意外,自覺愛護校園內(nèi)的各種消防設施和電器設備。放學后,要記得隨手關燈。
另外:如果有同學的衣服、水杯或者鑰匙等物品丟失,請到德育處認領。
最后,愿我們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同學,平平安安、快快樂樂渡過每一天。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到此結(jié)束!
小學生冬至的演講稿 篇3
尊敬老師、同學們:
接近年底,各種東西方節(jié)日紛紛到來。
今天是陽歷12月22日,也是我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冬至”,它是一個內(nèi)容豐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早在周代,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了。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定出的一個,其節(jié)日傳承已近3000年,是重要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冬至這天,夜最長,晝最短,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最寒冷的階段,相信這幾天有關全國各地氣溫驟降的新聞報道,大家都有所關注;而在我們安慶,每年嚴寒天氣的代表——下霜,其時間也往往在冬至前后。
既然冬至意味著難熬的嚴冬的到來,人們?yōu)楹斡忠蠹討c祝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東西方在這個問題上有著驚人一致的智慧。在西方,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在東方,老子說——物極必反,哀極必興,否極泰來。是啊,人生的拐點往往在最低點開始攀升,只要我們牢記最可寶貴的希望,就如過了夜最長,晝最短的冬至,盡管氣溫日降,但畢竟晝漸長,夜?jié)u短,終將春回大地。圣誕節(jié)本是個洋節(jié)日,這些年在中國也大為流行,圣誕未至,圣誕的味道已早早在眾多商家蔓延開來。也不追崇圣誕節(jié),但我尊重圣誕節(jié)的慶典,因為耶穌是西方文化中悲天憫人情懷的代表,就如東方的孔子,印度的佛陀。相信不少同學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經(jīng)典文學名著中,最為偉大動人的情懷就是悲天憫人的情懷,如屈原之于《離騷》,司馬遷之于《史記》,曹雪芹之于《紅樓夢》,雨果之于《巴黎圣母院》,托爾斯泰之于《安娜·卡列寧娜》,乃至現(xiàn)代的魯迅、沈從文等眾多大師巨著莫不如是。
有人說,人生來就是要受苦的,你看,人臉上的兩道眉毛是“草字頭”,眼睛、鼻梁構(gòu)成個“十”字,下面再加上一個“口”,那不就是個“苦”字嗎?所以人都是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但有些人離開這個世界時,他們?yōu)槭澜鐪p少了痛苦:有的人為世界減少了水災,如上古的大禹;有的人為世界消除了狂犬病,如法國的巴斯德;有的人為世界減少了饑餓,如當代的袁隆平······身處苦難,心憂世人,這份悲憫情懷是值得我們深思與尊敬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不管是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是洋節(jié)日,都可以用寬廣的胸懷去面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