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師五四青年節演講稿(精選3篇)
關于老師五四青年節演講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同事們 :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一校興衰,我的責任》,聽到這個題目,我們一定會想到:責任,主人。是的,從我們在新校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成了他的主人,我們是學校的主人,是我們許許多多的一校人組成了這個大家庭。為了這個家的生存發展,為了這個家的繁榮幸福,一批批的教師讓青春在這里閃光,一批批的教師讓汗水在這里盡情揮灑,從幼稚到成熟,從青絲變白發,這里讓我們付出了太多的情,太多的愛,因為這里有我們熱愛的事業,有我們人生的追求,身為一校人,我們自豪,因為我有一個充滿活力,銳意創新,不斷進取的領導班子,我們有一批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聰明,可親可敬的教師隊伍,我們有一群陽光可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們。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家長給我們的那份厚重的信任。
咱們是美好的,由于咱們是一校人,咱們在享受著一校帶給咱們的榮耀,一起咱們也是自豪的,由于咱們在這里更分擔著一校的職責。“天下興亡,責無旁貸”,‘一校興衰,咱們每位一校人的職責’。說起職責,有人會覺得嚴厲,會覺得沉重。翻開典我得到了職責最準確的描繪:職責是分內應該做的作業,也就是承當應該承當的任務,完結應當完結的任務,做好應當做好的作業。這里出現了幾個“應當”,咱們教師的“應當”是什么?咱們都知道教師的作業是一分良知活,是自己的良知和喚醒別人良知相得益彰的作業,“校園無小事,處處皆教育”, “教師無末節,事事皆榜樣”咱們的職責充盈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反應在校園的每一個學生的身上:學生行為規范,學生的思維質量,學生的學習習氣,校園的環境衛生,校園的文化建設等等,哪一樣不與職責相連,哪一樣與職責無關?幸虧的是:咱們勇于把這些職責承當。你看,我校領導率先垂范,聯合進取,具向心力,有凝聚力。我校的教師愛崗敬業,嚴于律已,受學生愛戴,得到家長的信賴,我校學生結業成績突出,在市區等大型活動中體現卓越,為校園爭得許多榮譽……全部的全部,都證明著咱們在承當著自己的職責,盡著自己應盡的責任。
親愛的同事們,隨著教育的改革,面對著我們學校客觀條件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們學校現在面臨著許多發展的危機,但我們一定要堅信,只要大家同心協力,發揚團結拼搏的精神,積極主動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我們一校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謝謝大家!
關于老師五四青年節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你們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未來屬于我們—90后。首先說一下我對90后的看法:其實我是很討厭用幾0后來劃分人與人的。有一群人,莫名其妙的被貼上了“幾0后”的標簽。“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而我們這些中學生、大學生就是所謂的“90”后。關于90后,評論可真是不少。報紙上,網絡上,新聞里,到處都充斥著“90后”的字眼。負面評價很多:“垮掉的一代”“草莓一族”“我們的花朵怎么了”“墮落的90后”……反擊的話語也很多:“我們這個年齡最燦爛”“我們有我們的個性”“你們不理解90后”……總之,哪里出現“90后”哪里就會發生一場唇槍舌戰。說到這,大家是否想起了當初人們對80后的指責與贊揚呢?按這樣發展下去,不久后我們的“接班人”又該是那些00后的小弟弟小妹妹們了。所以我說,用幾零后來劃分年齡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
可無論這種行為愚不愚蠢,90后還是橫空出世了并鬧的風風火火。無論90后到底墮不墮落,頹不頹廢,中國的未來,世界的未來總是會輪到我們90后去承擔,社會總是需要我們90后去面對。無論怎樣---未來,終究是要屬于我們90后的。
我出生于1997年,是一個地地道道的“90后”。我總能聽見家長,老師們的抱怨聲:
“現在的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啊,讓他干什么他不干什么,總是和我對著干!我們小時候的時候可聽話了,老師說什么我們就做什么。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啊!”
我認為此言差矣!首先我來反駁“我們小時候可聽話了”這句話。有一門學問叫心理學,調查顯示,當一個人對一件事物不滿意時(事物可以是一個人,一件事),他就會想當然的認為自己和那個事物是相反的,他會給自己心理暗示。而“我們小時候可聽話了”也不過是自己的心理暗示,很可能不是真的。隊以這一點我是有證據的。我曾經看過媽媽的初中日記,那時候她初二。我媽媽日記里關于對老師和學校的不滿情緒一點也不少,抱怨的話非常之多。至于她們小時候多么聽話,恐怕她們自己也記不清了。有一點是必須承認的:當一個人處于青春期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長大了的感覺,什么事情不想再依賴父母和老師,自己有主見了,自己的事情總想自己做,不讓父母和老師插手。大人們給他們的意見他們也不再信服,而是什么都想自己去探索。這種心理是非常正常的,只要是人類,就一定會有這種心理,無論是70后還是60后。可為什么90后的叛逆就被那么的夸大和加重呢?因為信息發達了,網絡,新聞,報紙,無時無刻不再傳遞著新的信息。現在又是一個較為以前更民主的社會,所以90后的叛逆就被無限的夸大。結果往往是這樣:你越說我叛逆,我越叛逆。你越說我墮落,我偏要喜歡非主流。你越說我不懂事,我偏追星。你越說我做作,我越做作!
大可不必這樣。現在,就讓我替90后們說幾句話。
我們和你們不一樣,你們是伴著玻璃球和皮筋長大,我們是伴著電腦和現代科技長大的;你們生活的年代中國還很窮,對外也沒什么來往;我們生活的年代經濟發達,我們向往國外的自由與奔放,我們不拘泥于一格;你們推崇的偶像是費翔,而我們聽著流行音樂長大,喜歡的是邁克爾杰克遜和布蘭妮;你們看的書是小人書聰明的一休,我們看的是日本動漫火影,海賊王和柯南。我們有我們的觀點,我們有我們的看法,請不要將你們的思想強加到我們身上。如果你們將一株幼梅彎成你喜歡的姿勢,固然很美,可是卻找不到一絲自然的神韻。難道這不是一種悲劇嗎?不要以為我們只會哈韓哈日,我們一樣是愛國的。當我們看到汶川大地震,我們同樣留下了感動與揪心的淚水!不要以為我們只喜歡看小說,我們一樣熱愛中國古典文學,我們一樣癡迷于紅樓夢,一樣癡迷于三國。我們是年輕的一代,未來屬于我們90后,請老師和家長理解!
接下來我也要替我們的家長,老師,社會評論家們說幾句話。
我們是聰明的,但我們也是幼稚的。我們還沒有完全正確認識社會,辨別是非的能力。多少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下場慘烈?多少青少年看了一些什么青春文學的就早戀,結果陷入痛苦的深淵?多少青少年盲目崇拜社會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早早學會了抽煙,酗酒甚至打架斗毆,傷亡慘重?我們涉世不深,有些事情自己認為是好的,是對的,很“酷”很有“個性”,而盲目去喜愛,去崇拜,然而它就是錯的,是庸俗的。我曾經和一個網絡游戲上癮者聊過天。我問他,網游是虛擬的,沒有任何意義,你為什么還要去沉迷,去做一件沒有任何意義的事?他說,因為好玩。我說,好玩的東西有的是,你還沒嘗試過,為什么非去喜歡網絡游戲?他又說,因為很多人都喜歡。看吧,這就是90后沉迷于網游的原因:好玩,很多人都喜歡。我們幼稚的以為,流行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就非主流憂傷,青春文學,還有90后們一度崇拜的“悲傷逆流成河”的郭敬明還的青春疼痛系列。如果我們去細細品味了魯迅,老舍等大家的文章,就會發現這種內容空洞,華麗的虛偽,只有做作的漂亮文字的文章是多么不值得一看!什么憂傷,什么疼痛,這不是我們應該能感受到的。那些已經在社會打拼了多少年的成功與失敗的人士,像那些偉大的作家們,冰心,顧城,林海音,魯迅,畢淑敏,他們經歷過那么多的挫折還沒有說什么憂傷和疼痛,我們中學生為什么要去喜歡那種虛偽做作的文字呢?我們要真實,要樂觀,不要沉迷于那些虛擬的,虛偽的東西,更不要把其稱之為“酷”“有個性”。什么叫個性?能堅持自己的人生態度,自己的為人處事原則,不盲從,這才叫個性。我們要做真正有個性的90后,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稱為“草莓一族”,這樣我們才擔當的起出屬于我們的未來。
永遠不要逃避,像魯迅一樣去面對現實吧。你永遠不可能成為陶淵明,所以遇到困難要去面對!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我們已經褪去了幼稚浮華的外衣,取而代之的是發自內心的成熟。等到有一天,我們能夠微笑著去面對生活,讓當初對我們90后不屑的人驚訝,我們就可以擔當起社會的重任了。我們永遠要記住:未來,是屬于我們的,是屬于我們90后的!
謝謝大家。
關于老師五四青年節演講稿 篇3
各位同仁:
1919年5月4日,為了驅趕黑暗爭取光明,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一群意氣風發的青年用熱血和對祖國的拳拳赤子之情譜寫了一曲最壯麗的青春之歌,繪就了一幅最宏偉的青春圖畫。然而,“五四”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歷史事件,它是一種愛國、科學、民主、進步的精神,是青年人為報效祖國前赴后繼、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今天我就用五四精神來詮釋一下對自己職業的理解:選擇了教育,我今生無悔。
光陰荏苒,流年似水,轉眼間我已從教13年。在這四千七百多個日日夜夜里,我每日都重復著這樣一句話:既然你選擇了教育,那么你就要把整個身心交給她。十三年來,我做過教師、大隊輔導員、語文教研員……我也對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有人說老師是燃燒的紅燭, 有人說老師是辛苦的園丁,有人說老師是高級保姆,無論別人對我們怎樣評價,我都深深的知道,自己肩負的責任有多重大。現在,我想鄭重地喊出我心中的誓言:選擇了教育,我今生無悔!
還記得年少時那個執拗的我,只肯在中考志愿表上填上師范學校,母親焦急萬分:考不上怎么辦?我很堅定: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反正我要當老師!三年的師范生活太短暫,懵懂的我還來不及品味,新的人生篇章就開始了。孩提時老師是我心中的神;年少時,老師是我心中的夢;上班后,老師是我心中的責任;我對自己說:我要做一名優秀的老師!
帶著滿腔的熱忱我走進了一所農村小學,走近了我的第一批學生。怎能忘記第一次站在講臺上,看到的那51雙閃亮的眼睛,充滿著仰慕,充滿著信任,一如兒時的我。我的心被這目光盈潤著,如果說兒時對老師的敬仰促使我選擇了這個職業,那么天生對孩子的喜歡則讓我把心交給了教育這項偉大的事業。
喜歡讓學生們和我一起學、一起樂、一起“瘋”,喜歡聽孩子問:“老師,您喜歡我嗎?”當然喜歡,每個孩子都是我的寶貝。慢慢地,孩子們長大了;漸漸地,我也長大了,彼此間的感情更濃了。我們是師生,也更像是朋友。他們會對我的新發型指指點點;他們會跑到我家中,吃光我的零食;會跑到我辦公室里去偷偷聞一聞男朋友送來的鮮花;他們也會在我生氣時跑來哄我。他們會對我笑,也會對我吼,可我們卻還是朋友。
在默默地耕耘中,我體驗到了人生的幸福。去年冬天,收到了已經是一家電腦公司經理的我的學生信,他在信中寫道:xx老師,我知道你的手每年都會生凍瘡,今年你可要保護好呀,沒事兒多搓搓,生了凍瘡批作業可疼了。我哭了,任淚水恣意流淌……我有一個寶盒,那里面全是我的寶貝:孩子們送給我的卡片,寫給我的信,畫給我的畫,一句句,一聲聲,打動著我的心,我無法抑制心底的聲音:我選擇了教育,今生無悔。
到教委工作之后,一個以前的同事對我說:“你的教育有問題,你教出來的孩子只愛你一個老師……”沒辦法,天性所至。
“真水無香,真愛無言”,我們手中托著生命的天平,用心作犁鏵,播種智慧的種子,傳承民族的美德。其實,奉獻對于任何一個人都不苛刻,不能長成參天大樹做棟梁之材,不妨做一棵小草為青春獻上一絲新綠;不能像海洋用寬闊的胸懷擁抱百川,又怎么不可以是一條小溪為孕育我們的土地捧上甘露。既然把教師作為終身的職業,就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的奉獻給這莊嚴的選擇吧。
20xx年的暑假以來,連續四年,在xx縣的一所學校里,我帶領xx區38名優秀的青年教師參加骨干教師集訓,和來自全市各個縣區的300多名教師一起,在流火的七月,我們早上6點開始晨讀,晚上十點還在大教室里研討教案……老師們住得是八人一間的高低床學生宿舍,吃的是學生食堂里五毛錢一份的豆芽菜。
老師們把這個培訓班稱為“魔鬼訓練營”,但是走出訓練營的時候,年輕的教師們帶著沉甸甸的收獲又微笑著滿懷激情地走進了新的學期,因為他們在這個“魔鬼訓練營”里收獲的不僅僅是能夠運用于教學的知識技能和理念,他們收獲更多的則是那一份份感動和激情,是他們對教育的摯愛和忠誠,今年的7月23日,我們將再一次參加為期15天的集訓,大家不僅沒有任何的怨言,而且非常的期待。相信他們一定會和我一樣在心中吶喊:選擇了教育,我今生無悔!
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當代青年教師的責任,這是祖國對我們的呼喚,這是人民對我們的期望。就讓我們拿出行動來,一起唱響最壯麗的青春之歌,用行動踐行誓言,用熱血澆灌人生。讓我們一起高舉“五四”精神的大旗,將五四精神代代相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