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幫扶企業心得體會演講稿(精選3篇)
干部幫扶企業心得體會演講稿 篇1
20xx年9月,我有幸作為全市1000名機關黨務工作者選派到蜀山區非公企業幫扶黨建工作。我幫扶聯系的是政務區國聯大酒店,這是一個典型的餐飲企業,從業人員較多,流動性較強。近100名職工中黨團員較少,其中黨員3名(目前已經有1名黨員離職),團員30多名。半年來,在街道的大力支持下,爭取到了企業管理層的支持,目前已經成立了黨團組織。近半年的工作,積極籌備黨團組織的過程中,也注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同時指導企業組織開展了部分文藝活動,這些選派幫扶實踐中,我積累了一些心得和體會。
做好幫扶工作,要多一點信心,始終保持持續推進的動力。應該說,信心是基于對客觀情況的了解和對未來發展的科學研判。非公企業經濟的發展和黨和國家為民營經濟騰飛營造良好的環境,讓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開展奠定了深厚的土壤。全市非公企業黨建的理論和實踐的成果,也為我們選派干部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模板。這些是我們的信心之源。但是,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具體到一個企業,還是會出現各種困難和困惑。國聯大酒店成立于20xx年,企業的經營一直比較穩定,也可以說是沒有得到很大的起色。這幾年,周邊餐飲業的發展,讓區域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管理層也幾經變動。當我第一次登門拜訪時,其總經理謝長樹也是剛到任不足2個月,并且還負責籌備新店。就在擬成立的前期,企業管理層換人,讓我一時有種前功盡棄的感覺。我感到非公企業黨建必須要快刀斬亂麻,先把組織搭建起來,負責人和工作再慢慢培養。新負責人一到任,我和街道同志立即拜訪,一方面多次溝通,為企業經營和企業定位建言獻策,幫助管理層聯系參觀其他酒店的管理,積極推進黨團組織為企業經營的服務;另一方面,不斷做思想工作,動員負責人入黨,開展送學習輔導材料,贈送黨章、黨旗、黨報等活動,最終在12月底上報街道成立黨團組織的請示。1月,街道批復成立,給了我做好工作的信心。非公企業黨建工作要有信心,要保持開展活動的動力,真正與業主、經營者做朋友,宣傳好黨的政策,積極引導企業健康發展,力所能及地幫助企業解決困難。
做好幫扶工作,要多一點耐心,把培養鍛煉黨團活動骨干做為著力點。應該說,非公企業黨建工作,不僅在環境上的弱項,更多的是在黨務工作者骨干的缺失上。我幫扶的企業做好黨建工作,更多的是培養企業自己的黨務工作者,讓企業黨團組織增強自轉能力,促進企業黨團組織的造血功能。國聯職工普遍的文化學歷不高,對黨的活動、團的活動不了解,做方案、做活動都要手把手的從頭開始學習、培養。一是就是要耐心的做好黨員發展工作,找準苗子,把優秀的企業管理中層和表現優秀的員工作為重點人群。我在對企業職工的了解前提下,考慮到業務上對口、年齡合適、工作努力,我把黨團組織的聯絡人定在了人力資源部主管上。在多次的交流談心中,鼓勵她多承擔黨團活動,這樣有利于其個人的能力提升,鼓勵其積極申請入黨。同時,在活動中培養干部。鼓勵其結合企業的人事管理工作,組織開展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要求在企業年終的聯誼活動中,打出黨旗、團旗,體現黨團的身影;在黨團活動中,加強宣傳,留存圖片,潛移默化地讓職工感受到黨團組織的存在。目前,企業的活動還是小而簡,目前還沒有黨團活動室,一些活動學習只能在大廳內開展。限于條件,非公企業黨團活動注重形式、更好注重內容,要注重優秀員工和黨團員立足崗位創先爭優的結合,在服務中貼近職工心里、爭取企業主滿意,逐步增多、逐步規范活動。
做好幫扶工作,要多一點責任心,把選派工作作為密切聯系群眾的途徑。干部的成熟成長,需要加強自身修煉,也需要尊重干部成長規律,需要多崗位鍛煉,需要多重實踐積累,多一個崗位就多一份歷練,多一份積淀,多一點提高。基層是服務群眾的最前沿,是鍛煉培養的最好平臺。國聯大酒店的青年職工,是一群最普通的青年人,大多數還是外地來肥打工的青年,跟他們接觸、交流,最能讓我感受到普通青年人的所思所想,他們的工作、他們的交流的話題,也讓我感受到了樸實的人做著樸實的事,勞動書寫光榮的真諦。我想,作為選派干部,雖然一個月在企業只要幫扶3天,只是做一些指導工作,但是也要多一點責任心去關心普通的員工,也要搭建一個企業管理層和職工雙向溝通的平臺,讓我們能夠反映他們的問題、關心職工的成長,真正切切的為他們作一些小事、實事。為此,我也建議企業意見箱,收集和整理職工對管理、生活中的各項問題,并對有建設性意見進行獎勵。
半年的選派幫扶工作,應該說,工作才剛剛起色,下一步,我將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做到先易后難、分層推進。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爭取做到七個一:即:培育一個黨建亮點;為黨員上一次黨課;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為職工做一件好事;為企業發展出一個點子;完成一份非公企業黨建調研報告。
干部幫扶企業心得體會演講稿 篇2
通過在x鎮半年的掛職鍛煉,使我學到了寶貴的基層經驗,提高了駕馭難題的能力,更加理解了“同心”思想的內涵,堅定了“同心”的信念。可以說,半年的掛職鍛煉使我獲益良多,受益非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鄉鎮工作有了新認識。我雖然從農村走出來,但自從進入學校、參加工作后就再也沒有在農村待過,對農村和鄉鎮工作經驗可謂一窮二白,經歷了這幾個月的掛職,我發現鄉鎮工作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的多,艱苦的多。主要表現為財政緊張、職能弱化、歷史遺留問題多等。農村稅費改革后,農民切實得到了實惠,但相應的對“三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鄉鎮來說,財政更顯捉襟見肘,造成鄉鎮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各項公益事業開展困難。同時諸如計生問題、土地問題、干群關系問題等等,處理起來都比較棘手,鄉鎮一級已成為維穩主體。
二是在鄉鎮學到了工作新方法。x鎮原黨委政府班子工作扎實、責任心強,大家能夠以誠相待,團結協作,齊心協力為x的發展努力,在這樣的一個集體里工作開心愉快,能學到很多農村工作的方式方法,半年的掛職實踐,使我增長了閱歷,積累了基層工作的經驗,處理問題能力明顯提高,可以說,半年的學習鍛煉將使我終身受益。
三是對實踐鍛煉基地有了新認識。去x掛職以前,就聽說過黨外實踐鍛煉基地,但總是認為就為培養黨外干部而設,和普通干部掛職點沒什么兩樣,但到了才明白,這里和想象中的掛職鍛煉完全不一樣,自始至終體現著黨外特色,x特色、x特色。首先,培訓的形式新。掛職培訓實行領導帶教制度,書記鎮長各帶教一名掛職干部,我由福清書記親自帶教,在帶教過程中,曹書記利用一切機會傳授鄉鎮工作經驗,處事方法,為我快速適應鄉鎮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市委統戰部領導重視掛職干部的鍛煉工作,不定期到x看望掛職干部,了解工作學習鍛煉情況,對每一位掛職干部的成長傾心盡力。其次,基地建設形式新。x鎮黨外干部實踐鍛煉基地不僅是市委統戰部、組織部和x鎮共建,同時全市各民主黨派也參與其中,不僅是黨外掛職干部的鍛煉基地,也是各民主黨派和其他民主人士的活動基地。基地組織了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使x鎮成為宣傳“同心”思想、傳播“同心”理念、部署“同心”行動的“同心”品牌推廣地。
半年的掛職鍛煉使我考慮問題、處理問題更加全面;通過到基礎掛職體會到基層工作的艱難,更加理解了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工作中做到了更加為企業、為基礎著想。
干部幫扶企業心得體會演講稿 篇3
一場突如其來、態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陰影籠罩荊楚大地,并迅速蔓延波及全國。面對戰“疫”,全國人民站在一起、心手相連、同舟共濟、共同堅守、全力應對。在這場看不見硝煙但生死攸關的激烈戰斗中,許多90后、甚至00后挺身而出,勇做“逆行者”,當好“守門人”,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踐行著“青春擔當”。
20歲大學生志愿者:“不讓青春留遺憾!”
疫情發生后,許多剛進入象牙塔、平均年齡20歲的大學生,挺身而出、沖鋒在前,勇敢逆行點亮“志愿紅”。他們身著紅馬甲,佩戴紅袖章,穿梭在每一個小區樓棟,奔走在每一條公路干道,活躍在城鄉的每一個角落,防疫檢查、信息登記、體溫測量、知識宣傳、物資派發、心理疏導,他們有的是追隨父母長輩的步伐,有的是兄弟姐妹同戰“疫”,有的是朋友同學齊上陣。摘下口罩,他們是青春洋溢、稚氣未脫的在校學生;戴上口罩,他們用逆行者的身姿詮釋著“小戰士”的勇敢與堅毅,彰顯出青年一代的使命與擔當。
24歲護士請戰:“我是汶川人呀!”
“這幾天的新聞,讓我想到了汶川地震的場景,我覺得我應該去。”“因為我和其他護士不一樣,我是汶川人呀!”今年24歲的佘沙是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同時也是20__年汶川地震幸存者。疫情爆發后,她連續兩次報名請戰馳援武漢,終于如愿。20__年的汶川地震,年幼的佘沙見證了全國各地對災區人民無私的援助。12年后,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在疫情防控的緊急時刻,她不懼風險、不忘恩情、義無反顧、奔赴一線,用飽含深厚情誼的行動詮釋著感恩奮進的時代內涵。
27歲博士:“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擔當。”
疫情發生后,電子科大“90后”博士黃山第一時間聯系政府,希望可以提供幫助。作為“網紅”羽毛球機器人的研發者,黃山及其團隊成員根據防疫實際,投運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在醫院門診大廳、隔離病區進行24小時的防疫宣教、物資配送和便民服務工作,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緩解了一線醫務人員工作強度。“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擔當,我們到了這個年齡,處在這個崗位,現在正是我們上的時候。”在全民抗“疫”中,許許多多如黃山一樣的青年人才,勇于擔當、各顯所長,用專業力量筑牢疫情防控鋼鐵屏障。
29歲醫生:“推遲婚禮,請戰一線。”
如果沒有這場疫情,“正月初八應該是彭銀華醫生最值得期盼的日子,辦公桌抽屜里還沒來得及分發的請柬,是對未過門妻子最大的愧疚!”面對疫情,彭銀華與妻子約定“疫情不散,婚期延遲”,他主動請纓留在醫院,與時間賽跑、與死神對決。然而,婚禮未辦,彭銀華卻不幸感染,因病情惡化,經搶救無效去世。他還沒來得及將請柬發出,還沒來得及擁抱等待婚禮的妻子,還沒來得及看看即將出生的孩子,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用醫者仁心在抗疫最前線交出了自己29年的人生答卷。
哪有什么“超級英雄”?只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守護大家。他們是誰的兒女?又是誰的父母?是誰的妻子?又是誰的丈夫?他們很普通卻不平凡。疫情面前,一頁頁摁滿紅手印的“請戰書”,一聲聲不計回報的“宣誓詞”,一張張奔赴一線的“背影照”,青年一代用血肉之軀筑起長城堡壘,用實際行動彰顯出時代擔當。
魯迅先生曾說,“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正是有千千萬萬中國青年,如螢火一般,緊握“最初的夢想”、揮動“隱形的翅膀”,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在狂風暴雨中,在艱難險阻中,用稚嫩的肩膀驅散疫情陰霾,扛起了希望,照亮了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