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通用5篇)
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 篇1
尊敬的__:
大家好!
人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及貢獻。新時代,新征程,吾輩新青年更應肩負起時代的責任與使命:為時代揚帆,為國家筑夢。方能不負青春,不負此生芳華。
回往歷史的波瀾壯闊,我們不禁憶起那一位位為國家擔當?shù)挠兄厩嗄辏鹑玳W耀在時代中的星火,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爭霸,社會動蕩,一位位思想家敢于向時代發(fā)聲,“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那動蕩年代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猶如一粒火種,在中華文明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無數(shù)的遠方和人們,都與我有關”,時代的重任肩負在以筆為劍、深刺黑暗胸膛的魯迅先生手中;肩負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成功的周總理身上:“吾輩生于積弱不振之中國,安忍坐視不一救耶?”總理向時代發(fā)問,向青年號召,要將民族復興的責任與使命,牢記心中。
動蕩年代的責任意識彌足珍貴,而和平年代的家國情懷也同樣值得贊頌與敬佩,“時代楷模”程開甲,隱姓埋名十數(shù)載,為國鑄重劍;“人民的生物學家”鐘揚,將生命獻給種子,在高原上綻放生命;“耶魯大學”高材生齊玥飛腳踏泥濘俯身躬行,在棘刺和田壟中拓荒,埋下的是種子,收獲的是理想;為貧困人民脫貧,他始終奔赴在攻艱前線;為邊疆和平奉獻,守望在時代前線的駐邊戰(zhàn)士;不辭勞苦把責任和細致融入生產(chǎn)、融入生命,他們是無私奉獻,具有責任和擔當?shù)拇髧そ场?/p>
一代代青年將責任牢牢握緊,把握時代的航舵;一代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責任宛如時代的星火在空中閃耀。
回望改革初期,在那個改革大幕初啟,中國奮力追趕世界的時代,激蕩夢想,四十年已過,中華大地轉瞬已是滄海桑田,可新時代新青年更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馳空想,不騖虛聲,以自身的力量為時代發(fā)聲;改革開放天地寬,砥礪奮進正當時。
新時代的追夢人,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團結起來。為時代揚帆,為國家筑夢!
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我先念一首兒歌給大家聽:“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兒歌里說的是什么節(jié)日嗎?對,是端午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也就是星期六是端午節(jié),,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關于端午節(jié)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歷史上的這天,人們會通過賽龍舟、包粽子等形式來紀念一顆不朽的靈魂——屈原。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nóng)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船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便把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據(jù)說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后來,為了防止飯團被蛟龍吃掉,人們便提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的辦法,這便是粽子的原型。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fā)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習俗。
和屈原不同,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一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學會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話送給所有的同學“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黃而不毀其節(jié)。”,希望我們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勵,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做一個奮發(fā)圖強,能為祖國建設貢獻心智的人。最后,預祝大家過一個快樂的端午節(jié)!謝謝!
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 篇3
家,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溫馨的字眼。對于戲耍的孩子,家是黃昏的炊煙、遮雨的屋檐,是噴香的菜飯、是爸爸慈愛的笑臉媽媽懷抱的溫暖;對于離家的人兒,家就是漂泊后的歸宿,疲累后的港灣,是游子心底的歸依,是白發(fā)人葉落歸根的夙愿。
隨著歲月的遷移,伴著成長的腳步,走出家門,媽媽是家的牽掛;走出國門,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長江黃河泰山昆侖,家是相同的血脈,是傳承的文化,是五十六個民族,是我們的大中華;而縱觀歷史的變遷生民的轉換環(huán)境的演變,地球天下宇宙又何嘗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
家是永遠的牽掛。李白仗劍天涯,飄逸瀟灑,仍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王灣《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把對價的思念托付給北歸的大雁;“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家是杜甫顛簸流離、骨肉離散的思念。
然而遭遇離騷的屈原,在放逐的過程中,無論遭遇多少苦難,他都可以戴高冠,佩長劍,行吟“九歌”。而一旦郢都被攻陷,國破家亡之時,生命便無從附著。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誰能懂得辛棄疾這個游子那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的愁思,也只是悲劇詞帝“李煜”對南唐故土一席的懷念。
有國才有家,國泰然后民安。國家是皮,家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翻閱中國的近代史,回望我們的昨天,我們曾經(jīng)歷過那么多的苦難和考驗,百年屈辱,八年抗戰(zhàn),洪水,非典,雪災,還有20xx,5,12大地震的汶川……我們一次次被*在地,然而更一次次挺起腰桿,明天我們或許會面臨著更多的苦難、更大的考驗,然而背靠960萬平方土地的祖國,面前是13億雙手的溫暖,我們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度過?
作為我們,新時代的驕子,應該怎樣成長,才能無愧于“未來中國的脊梁”?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講究修身、治國、平天下。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從自我出發(fā),飽讀詩書,站在文化的前列,站在世界的高度,然后我們才能一步步走出小家,心懷祖國,放眼天下。
今天終將成為歷史的昨天。我相信,只要我們在心中長久地懷有這份厚重的家國情懷,他日回望,生命定能書寫出最輝煌的篇章,我們一定無愧于中國的脊梁!
請讓我用幾句歌詞來結束我的演講,題目是:《用愛寫的家》:
誰說識字憂患起偏偏是世代書香人家
博古通今以明志淡泊寧靜自高雅
滿屋的經(jīng)史哲論一張口家國天下
指點江山五千年激揚文字論華夏
并非采菊東籬下不過是尋常百姓人家
燕子飛過屋檐下炊煙裊裊映丹霞
少不了家長里短說不盡酸甜苦辣
心中明月清風坐看風云變化
都是一樣的路啊一樣的雨雪風霜
一樣的世事冷暖一樣的春秋冬夏
都是一樣的情啊一樣的真真假假
一樣的悲歡離合一樣用心寫的愛
用愛寫的家
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 篇4
尊敬的同學們,老師: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馬上我們迎來的就是端午節(jié),聽到這個節(jié)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但我還是要為大家介紹介紹!
端午節(jié)是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也是六月十二日,端午節(jié)也被稱為端陽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天等。
你們知道端午節(jié)的來歷吧!歸納起來,大概有幾點吧:
一,紀念屈原,屈原是楚國詩人,他在這天汩羅江殉國。
二,迎接伍子胥,當時人們把伍子胥視為河神。
三,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她只有十四歲,每日每夜沿江痛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她父親的尸體。
四,迎濤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為濤神,后來人們把伍子胥的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節(jié)我們會吃粽子,都是用艾葉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樂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種很多,有蛋黃粽,有肉粽,還有蜜棗粽等。我們還會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劃龍舟,劃龍舟是為了祭祀屈原,曹娥。劃龍舟不是一個人在劃,而是十幾個人一起劃,有一個人在前面擊鼓。龍舟的樣子更是美輪美奐,非常精致,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們都是精雕細琢。我們還會看到街上的婦女都帶著艾虎,人們認為艾虎可以驅邪,小孩子們還會戴著香囊,可以驅避毒蟲。今天就講到這里了,端午節(jié)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紹嘍!
在此
敬禮!
姓名:__
時間:20__年__月__日
爭做新時代的好青年家國情懷演講稿 篇5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jié),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jīng)端午節(jié)上最熱鬧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外來文化的大舉入侵,中國人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是將目光轉向了“圣誕節(jié)”“愚人節(jié)”這樣的'節(jié)日,面對這種現(xiàn)狀,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發(fā)出“端午節(jié)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jié)吃粽子,清明節(jié)吃青團,元宵節(jié)吃湯圓,中秋節(jié)吃月餅,春節(jié)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nóng)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結果是傳統(tǒng)手工業(yè)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tǒng)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fā)展。就拿端午節(jié)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jié)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chuàng)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tǒng)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xiàn)時的洋節(jié)興盛與傳統(tǒng)節(jié)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tǒng)節(jié)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huán)境如今都面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現(xiàn)代化的挑戰(zhàn)。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fā)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生態(tài)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chuàng)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