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經典發言稿(精選3篇)
鄉村振興經典發言稿 篇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中國,是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這兒有悠久的歷史,富饒的土地,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人民!我為自己是個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我愛我的祖國!可誰又能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近代史上一段段刻骨銘心的屈辱史!同學們還記得《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吧,若不是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會化成一片灰燼嗎?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1973年7月1日,日本讓你帝國主義以士兵失蹤為借口,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走上了艱難的抗戰征程。
淪海桑田,風雨坎坷,偉大的祖國歷經磨難,印證了一個不變的真理——落后就要挨打!經過先輩們不懈的奮斗,終于,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門的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香港、澳門相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神舟飛船成功發射!舉世目睹的奧運會圓滿落幕!
此時,一個富強、文明、民主的中國已巍然屹立于時間東方!少年興則興,少年強則強。雖然現在我們雙肩稚嫩,不能做什么,但我們可以讀書,報效祖國。我們深信:祖國,我深愛的祖國,在我們自強不息的奮斗中,將更加美好、燦爛!我們小學生要擔當起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不忘國恥,振興中華!"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
鄉村振興經典發言稿 篇2
實現鄉村振興,保護和保持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是條件。鄉村文化是熟人社會的文化,崇尚鄰里互助、關系和諧、誠實取信,它是鄉村社會得以延續的核心,是農村社會的穩定器。在人們的記憶中,不但有鄉村的青山綠水,更有鄉村社會的睦鄰關系、祭祀活動、鄉風民俗和宗族姻親關系等,這些關系、儀式和活動將鄉村生活的居民凝聚在一起,構成了鄉村社會。這其中不但包含著豐富的物資文化資源,還潛藏著深沉的文化資源,它們在穩定農村社會、凝聚百姓民心、維系鄉村和諧方面起側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鄉村文化的振興。
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加速器
鄉村文化包括物資層面和層面的內容,就物資層面而言,鄉村的青山綠水,山環水繞,鳥語花香,古老建筑,阡陌農田,既是農民生活的安居之所,也是一種自然生活狀態,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形。就層面而言,鄉村承載著本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道德氣力,鄉村文化通過當地的民風民俗、風土人情、社交禮儀、傳統衣飾等展現出農民的信仰、社會生活、交往方式等具有獨特的價值觀念,是農村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進行情感交換的紐帶,具有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共謀發展的'內在動力。
鄉村文化是農民的伊甸園
鄉村的核心是人,鄉村振興的目的也是為了人,實現鄉村振興,關鍵也在于“人”。鄉村文化賦予農村生活以價值與意義,鄉村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同時又超出了個體,是鄉村文化將這些個體連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當農民對自己的故鄉非常眷戀、對生擅長斯的鄉村文化心有所系、魂有所牽,他們才能對鄉村從內心里生發一份酷愛、對鄉村的振興發展有一份擔當。
鄉村振興經典發言稿 篇3
各位領導:
非常榮幸能夠參加全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座談會,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我們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落實者和鄉村建設者,我們也親身經歷了鄉村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發生的巨變,下面我結合實際,就如何全面深入推進鄉村振興談談幾點認識:
一、做優特色農業,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農業、農村、農民是鄉村振興永遠繞不開的主題,要堅持以鄉村振興統攬“三農”工作,創造經濟發展強動力。
首先就是要全面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在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特色產業的基礎上,以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堅持錯位發展,避免同質競爭;培育一批特色、優質、安全的企業品牌和農產品品牌。
其次要堅持需求導向,深入挖掘和精準把握市場需求,拓展市場渠道,強化品牌建設和市場營銷,形成市場細分、訂單引領、渠道通暢、生產高效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對特色農產品的分揀、分級、冷藏、冷鏈、包裝、加工、銷售等后端進行全產業鏈開發,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價值鏈,同時借助“互聯網+”挖掘特色農產品潛在市場價值。
第三要培育農業轉型發展新支柱,構建共享新營銷生態體。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體系,推廣先進管護技術,提升農業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推動農業從規模擴張轉向單產提高,從產量增長轉向質量提升,走出一條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的特色化產業振興道路。同時要加快農業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推進智慧農業建設,才能取得數字鄉村實質性突破。
二、發展鄉村旅游,點燃鄉村振興引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選擇具有持續增長力、綜合帶動力和廣泛包容性的'產業作為突破口和長期支撐。很顯然,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唯有旅游業能高效擔當此任。通過實踐表明,鄉村旅游不僅可以脫貧,也可以致富。發展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徑、重要引擎,不僅可以為鄉村創造物質財富,可以吸引城市群里的消費與投資,而且可以增強鄉村自信,從根本上實現城鄉均衡。
一要加大政策投入,釋放發展紅利。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建立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合理增長的長效保障機制,組建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和發展投融資平臺,同時整合部門惠農資金,集中用于鄉村旅游重大項目及其配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建議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村民以其承包土地使用權,采取入股、聯營等形式,與其他單位、個人共同開辦旅游企業的鼓勵扶持政策。如: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投資鄉村旅游重大項目的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土地使用權取得方式與價格優惠、規費減免等政策。通過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打出鄉村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天地。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通過進行整體規劃、土地流轉、動員村民置換搬遷等舉措,已初步實現了“村”+“企業”的聯動和雙贏,目前,xx年平均接待達xx人次,達到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二要強化鄉村對文化資源的保護能力和開發能力。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資源,推動民風民俗等資源活化,深度轉化為產業振興的產品資源、鄉風文明的文化資源,傳承古村農耕文明,依托特有的人文環境拓展精品民宿、特色田園、養老康養等新型功能空間,把現代文明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把現代設施與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把服務農民與提升鄉村結合起來,留下一個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鄉村,才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才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才能真正達到產村相諧的新鄉村空間。
三、壯大人才隊伍,凝聚鄉村振興力量。
鄉村不缺資源,關鍵缺乏懂經營、能干又會干的人才。
鄉村振興需要人的參與,人才隊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當前,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老齡化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難題。因此,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一要盤活人才“存量”。持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鄉村干部、科技人才、鄉土人才等現有各類人才技能提升工程,發掘和培養各領域能工巧匠、民間藝人等鄉土人才,實施定向培養計劃,開展精細化培訓,發揮各級各類創業創業孵化基地等平臺作用,增強鄉土人才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發揮鄉土人才在發揮其在技藝傳承、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帶動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存量”人才潛能。
二要優化人才“增量”。優化鄉村人才培養、選拔、使用和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農村優秀青年和致富能手進入基層組織和集體經營組織,建立城鄉之間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機制,鼓勵大學生、退伍軍人、在外務工經商等本土人才返鄉擔任村干部和創新創業,引導各類智力服務機構聚焦農村、服務農村。設立特殊人才崗位和人才計劃,加強對重點崗位人才的針對性培養,發揮科技特派員引領作用,引導更多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才投身鄉村振興,集聚更多的產業發展環境現代化要素。
三要激活人才“能量”。堅持引育并重,強化鄉村人才支撐,增強人才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施高素質人才培育計劃,面向鄉村“領頭雁”、產業帶頭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各類經營主體就農業生產和服務技能、經營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開展全產業鏈培訓,提升培訓的科學性,實效性和針對性。同時注重實踐培育,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勞動力的創業就業能力,激活勞動力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