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區晚秋生產及明年小春生產工作會上的講話摘要
一、準確把握今年特大干旱給我區農村、農業和農民帶來損失的嚴峻形勢,統一思想,進一步提高對抓好晚秋及明年小春生產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入春以來,我區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夏旱連伏旱,持續干旱高溫超過100天,是全市10個遭受50年一遇特大干旱的重災區之一。5月13日以來,全區總降水量僅為173.8mm,而蒸發量卻高達573.6mm,極端高溫大于35℃的天數達到19天,大于37℃以上的天數達到4天,最高溫度更是高達39.5℃,是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降水量最少、蒸發量最大、溫度最高、干旱持續時間最長的年份。全區的旱情特別嚴重,旱災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全區30個街道鎮鄉222個村(居委)不同程度受災,截止8月20日,全區農經作物受旱面積達44.88萬畝,絕收面積高達8.21萬畝。更為嚴重的是,特大旱災造成全區19.6萬人、19.5萬頭牲畜飲水困難。有64個村(居委)、6.7萬人嚴重缺水,其中7個鎮鄉20個村(居委)、1.25萬人有一個多月時間完全靠車輛送水吃。初步估計,旱災造成糧經作物的直接經濟損失近1.5億元,全區農民人均損失達350元以上。如新華從5月8日開始,僅下過一場雨,糧經作物大面積絕收,烤煙嚴重缺水假熟,煙葉質量下降,可以說是部分地方的農民群眾受到的是“傷元氣”性的損失。
對于這場特大旱災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一定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要有一種危機感和責任感。我區是山區,本來能排能灌的耕地就不多,人均占有量就不大,近年來城市、公路、鐵路等建設用地卻在大幅度增加,耕地在逐年減少,全區生產出的糧食也就只能大體保持供求基本平衡;同時由于近幾年來天氣總體比較風調雨順,農業生產連年獲得豐收,農民群眾儲備糧食的習慣也隨之發生改變,多數農民采取留足基本口糧后,就將多余的糧食賣了或加工成飼料發展養殖業了,多數家庭余糧不多。而這場災害使大面積的農民減產減收,特別是水稻、玉米等大春糧食作物減產嚴重。可以推斷:第一,因為這場干旱,有少數農戶由于大春收不上、家里沒有余糧,馬上就可能要鬧秋荒了;第二,今年農村的冬餓程度將遠遠高于往年,量大而面廣,完全靠政府的常規救濟肯定是不行的;第三,明年的春荒將會加重,對XX年的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不穩定因素;第四,今年的減產減收會造成部分越溫人口返貧,將會加大扶貧攻堅、整村推進的難度;第五,從長遠看,還將影響我區規劃的實施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貧困群眾、部分災民的吃飯問題,也就是一個糧食問題,總理曾經指出:糧食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閃失。陳光國副市長在全市農業工作會上指出:今年的晚秋生產一仗是非打不可,而且是非打好不可,我們必須守住晚秋生產這一道防線。學普書記在抗旱救災緊急工作會上和8月21日區委常委會上多次指出,要抓好晚秋糧食和小春糧食生產,并要求迅速召開會議,集中安排部署,旱災損失晚秋、小春補。因此,全區各級各相關部門務必引起高度重視,按8月10日全區抗旱救災工作緊急會上提出的“三保三防”要求,在抓好保人畜飲水和防森林火災工作的同時,緊急動員起來,把抗旱救災的重點轉向生產自救,把大種晚秋、大種小春作為當前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重點工作,抓緊、抓實、抓好。以達到“大種晚秋緩解冬餓救濟壓力和早抓小春減輕春荒救濟壓力”的目的,從根本上保證XX年農業農村工作開好局,起好步,確保大災之后無大荒,促進農村人心安定,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