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演講
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演講范文 篇【1】
各位領導、各位教授、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歡迎各位來到我們的廣院,來到中國傳媒大學!你們經過多年的拼搏,戰勝無數的競爭者,成為這個校園的新主人。今天我有幸作為兩千多名教師的代表在這里發言,非常高興。首先,對20xx級本科、碩士、博士新同學表示衷心的祝賀和熱烈的歡迎!
30多年前,我和你們一樣,幸運地成為北京廣播學院的一名新生。所以,此刻,我能真切地體會到你們心中的那種喜悅和激動。我想我和大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向往傳媒大學、敬仰傳媒大學、熱愛傳媒大學,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你們來了,定福莊這個不大的校園增添了生龍活虎的新成員,我們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作為一枚血統純正的“資深廣院控”,在這樣一個隆重的場合,我想跟年輕的你們分享幾句話,同時與大家共勉。
第一,不忘初心,堅持理想
我們是一所以傳媒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我想說,大家以優異的考試成績進入了傳媒大學,是十分睿智的選擇。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傳媒事業與人類如影隨形。我們的祖先最初是在巖石上作畫傳遞信息,后來在絹帛紙張上書寫傳播文化,接著又發明廣播電視,給傳媒插上了電翅膀,讓古人“千里眼”“順風耳”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近些年又從無遠弗屆的電子媒介發展到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傳播平臺——然而,不論傳媒的介質、渠道如何變化,它造福人類的特質都不會變。我們傳媒大學培養的學生未來從事的就是這樣一種為人民服務的工作,責任重大,非常光榮,而且,不會下崗。近幾年,隨著傳媒業界一些人的離開,當下對初心的銘記和對夢想的堅守,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因此,我們要力爭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人文情懷的媒體人,為推動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第二,刻苦讀書,勤于思考
沒有思想的媒體是蒼白無力的,更談不上傳播力和影響力。優質的媒體需要有思想、有深度、有高度、有溫度、有速度的傳媒人來打造。高考成功之后,考研考博成功之后,你們即將在心儀的廣院開始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你會看到很多高顏值的同學,也會面臨很多的機會和選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誘惑,你需要先確立一個小目標。不是要掙他一個億,而是需要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需要自己來發現、設計和決定自己的未來,并為此承擔責任,這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課題。無論你在幾年后選擇就業還是繼續深造,從今天開始都要靜下心來,用功讀書,少看手機,獨立思考,熱愛自己的專業并為之不懈奮斗,為將來進入媒體行業做好知識和能力的準備。我和我的同事們也會竭盡所能,將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包括社會資源,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同學們,因為,你們是傳媒業的未來,世界歸根到底是你們的,我們老師將為學生當好鋪路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第三,繼承傳統,共創未來
我們學校雖然只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但“立德、敬業、博學、競先”八個大字不僅鐫刻在校訓石上,更是成為一代又一代廣院人激勵自己、不斷前行的準則和綱領。就拿我所在的新聞傳播學部來說,老一代新聞教育工作者趙玉明教授、曹璐教授、王振業教授等愛崗敬業,淡泊名利,樂于奉獻,業務精湛,擁有金子般的人品,一流的學問,他們給我們晚輩后生樹立了永遠學習的榜樣,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也培養出了以白巖松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傳媒人。在教育部第三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我校“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排名全國第一。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幾代廣院人篳路藍縷的艱辛努力,幾十年的深厚學科積淀。跟我們求學時期的廣播學院相比,現在的傳媒大學擁有更加豐富的學術資源。從海量的圖書文獻資料,到各種精彩紛呈的學術論壇講座;從優秀的師資隊伍,到才華橫溢的同窗好友;我們的學術環境越來越好,在社會上口碑也越來越響亮,我們的校友遍布各級各地各類媒體,成為傳媒界的中流砥柱和領軍人物。老師和學生教學相長,營造出自由、開放、寬容的學術氛圍。在這個美麗的校園學習和成長,度過幾年美好的時光,大家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現在,我們和你們需要做的是,將母校的優秀傳統繼承下去,用今天的拼搏和努力,創造中國傳媒大學更加美好的明天。
傳媒大學是很多人的夢想,祝賀大家今天圓夢“廣院”。我知道,在每一位學子的心中,母校都是最美的。老師現在想說的是,有你們的廣院會更美好。今天,你們從這里起航;未來,母校以你們為榮。
謝謝大家!
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演講范文 篇【2】
各位來賓、各位家長、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20xx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動員大會。首先,我謹代表南京大學全體師生員工,向前來參加典禮的各位來賓、各位家長表示誠摯的問候!向同學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向承擔本次軍訓任務的73211部隊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謝!
從今天起,各位同學將正式開始自己的大學生活。同學們可能會問大學是什么?通過大學教育,我們能獲得什么?中國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英國教育家紐曼認為,大學是一個傳授普遍知識的地方,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訓練,發展人的理性。一句話大學是學習知識,修養心性,完善人格的地方。你們來到南京大學,正是要完成這樣的使命,真正從精神上和學識上走向成熟,成為未來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才。
為了完成這樣的使命,南京大學從本世紀初開始持續進行了一場引起國內外矚目的本科教學改革,提出了“學科建設與本科教學融通、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融通、拓寬基礎與強化實踐融通、學會學習與學會做人融通”的人才培養思路,突出了本科階段全面的科學、人文素質教育與學生個性化成長相結合的理念,實施了“三三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按照大類培養、專業培養、多元培養三個階段和專業學術類、交叉復合類、就業創業類三條發展路徑,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打破院系壁壘,開放課程平臺,探索出一條個性化、多樣化人才培養途徑,在國內獨樹一幟。這一改革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去年獲得了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而且是唯一的一所高校獨立獲得的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
從今年開始南京大學的“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進入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梳理和優化現有課程,建設一批新型課程,提高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質量,真正實現“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的目標,讓同學們盡快的成長、成才。
怎樣才能成才?我覺得在當下的大學校園里特別需要強調“讀書成才”,這是因為社會上的物質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之風正在侵蝕著校園風氣,而手機閱讀、網絡瀏覽等休閑式、快餐式、碎片式的讀書方式以及形形式式的網絡誘惑也在沖擊著長期形成的校園學習習慣,在大學校園里“潛心讀書”和“寧靜致遠”已變得不那么容易。大學校園里的讀書存在著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比如“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許多人讀書的目的性太強,功利心過重,讀書時一味貪求立竿見影的收益,一味求快,卻不知讀書最忌諱心浮氣躁,囫圇吞棗。只有虛心靜慮,真正用心靈去感受,去體味,去理解,才能真正從書籍中獲得知識的增長與心靈的滋養。
再如“碎”,東零西碎,零敲碎打。我們常說,這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有海量信息產生,信息的洪流都在沖擊著我們。讀書也變得簡單,例如從微博、微信上,我們隨時隨地都能“讀”到某一本書的某些段落。但這些信息大都是碎片化的,用只言片語去理解作品無異于盲人摸象。沒有系統化閱讀的脈絡去支持,這些零碎的知識最終只是無意義的點,無法為你展現出知識、思想的圖景。
還有“窄”,坐井觀天,管窺蠡測。有些同學喜歡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深耕,這固然是專業的需求,然而卻也誤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境地。只有擴寬視野,人文精神與科學素養兼顧,在此基礎上的“專”才能真正成為知識高原上的高峰。
“急”、“碎”、“窄”這三個問題極大影響著我們的閱讀和對知識的獲取。大學生究竟該讀什么書?尤其是該怎么讀書?換句話說,怎樣讀書才能更好的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養推理、辨析、質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維,最終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為了幫助同學們解決這個問題,南京大學在去年推出了“悅讀經典計劃”并用一年的時間精心準備了“南大讀本”,我想同學們已經收到了這兩本書,它是學校贈給大家的見面禮,它承載著學校對你們厚重的希望。
“悅讀經典計劃”是由學校一批教授按照經典性、思想性、知識性、前沿性、可讀性的遴選標準,涵蓋“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文明”、“哲學與宗教”、“經濟與社會”、“自然與生命”、“全球化與領導力”六個知識單元提出的書目清單,經過廣大師生網絡投票選出的60種基本書目和一百多種拓展書目組成的。這一計劃也是南京大學實施“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五年來在通識教育領域向前邁進的又一步。旨在通過引導廣大學子深度閱讀經典,促進學生融會中外,貫通古今,兼備國際視野、中國靈魂和現代意識,在學識文化、道德倫理、人格氣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悅讀經典計劃”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悅讀”,希望同學們以一種愉悅的心態來面對書籍,在美妙的閱讀中求學益智,明理增慧;二是“經典”,希望同學們通過閱讀經典,與偉大的思想對話,感受波瀾壯闊的精神歷險,從歷久彌新的經典中洞悉世界,認識自我。我特別欣賞20世紀四十年代,因推廣閱讀經典原著而聞名世界并影響至今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關于讀經典的觀點,他說最好的教育應是引導人們普遍向善的教育;世界的事物、知識本來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由于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才把它人為地分成學科;解決這一難題的辦法就是必要的通識教育,而經典書籍是指向通識教育最有希望的路徑,因為這些書籍蘊含著“偉大的思想”,其作者也是“偉大的老師”。
希望同學們不要辜負學校和老師們的殷切期望,積極參與到悅讀經典計劃中來,把你們的興趣轉移到讀書上,在讀書的時候做到:
一是苦樂相伴。閱讀是快樂的,也是痛苦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是漫漫求索之路,要有苦讀的決心與勇氣,以愉悅的心態來經歷這一過程。要有“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的執著,以及“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無悔,最終才會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豁然貫通與愉悅。
二是思行并重。“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古人如此總結學習的幾個方面。讀書也要有這樣的思考、篤行的過程。在閱讀中,我們一定要有主動思考。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反思,對經典反思,對自己反思,“盡信書不如無書”,以批判性的眼光去明辨真理,不迷信經典,不盲從權威,以理性判斷,明辨真理,再以此反省自身,增慧明理;二是思考,通過思考將讀到的內容消化,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行也有兩方面,一是通過游學以增益讀書,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是在思考的基礎上,最終將所學落實到實踐中去,從而不至于成為古人所詬病的“腐儒”。
三是博專兼顧。《顏氏家訓》中說,“求學之道,博專兼顧”。讀書也是如此。“博”是要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從各學科、各類型的書籍中增長見識,豐富閱歷,建立起豐滿而扎實的知識體系與認知基礎。“專”則是要在某一特定學科或特定問題系統深入,精益求精,從而建立起精深、獨到的認識。“博”是基礎與前提,“專”則是深入與突破,兩者缺一不可。
四是取舍得當。書海無涯,一個人無法窮盡所有的知識,尤其是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我們尤其要注重對各類書籍的選擇。這要求我們在讀書時一定有所取舍,對于不同類型的書籍區別對待。例如,對于經受過時間考驗的經典著作,或與專業密切相關的書籍,我們可以深入鉆研,字字推敲,用力越多,收獲越大;對于一般書籍,則可以通過泛讀了解內容,擴充視野;而對于毫無價值的書籍則不應浪費時間。
同學們,在我成長的年代,讀書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情,一書難求,一書難舍,每每有機會接觸到一本書,便想方設法用最快的速度去閱讀,去消化,生怕錯過了。今天,擺在你們面前的,不僅僅是這60種著作,也不僅僅是一百多種拓展書目,而是有著百余年藏書歷史和幾百萬冊藏書量的現代化圖書館,還有海量電子圖書資源。更重要的是,這里有著南京大學百年來誠樸的學風與勤學苦讀的文化氛圍。我們還有什么理由錯過這思想的盛宴呢?20xx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寫道:“我一天讀本書,整個生命遂發生變化。”我想,如果同學們每天讀一章,甚至每周讀一章,你們的整個生命也一定會悄然變化。
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而讀書之味,愈久愈濃,現在正是讀書的大好時機,讓我們拿起書本,悅讀經典,將書香灑滿整個校園。習就是成功讀書的典范,有一次我偶然看到讀過的部分書目真讓我吃驚,也更堅定了我對“讀書成才”的認識。看著你們洋溢著青春與自信的臉龐,我感受到你們未來無限的可能性。接下來的四年,你們將和南大攜手同行,走在創造夢想、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在此,我衷心地祝愿同學們能夠有一段快樂、充實而又精彩的南大時光!祝同學們入學快樂,軍訓成功!
大學教授開學典禮演講范文 篇【3】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我很榮幸和全體師生員工一起,歡迎你們加入清華大學——期待你們用蓬勃朝氣,激蕩水木清華的人文日新;見證你們以青春夢想,砥礪百年學府的自強不息。
和去年一樣,我在給新生的邀請信中希望大家獨自來報到。昨天上午,我在迎新現場,看到很多同學都是自己帶著行李來的。新疆的再木然·烏斯曼同學一個人坐了40多個小時的火車;廣西柳州也有四個同學,說服父母,結伴而行。在這里,我要向你們開始學會走向獨立表示贊賞和敬意。
同學們,你們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此時此刻,你們或許仍沉浸在旅途的興奮和成功的喜悅之中,或許還在為終于擺脫應試教育的文山題海而如釋重負;當然,你們更多充滿了對大學生活的忐忑和期盼。今天,我想告訴你們,大學迎接你們的不僅有夢想、榮譽、激情和浪漫,大學生活更重要的是經歷挫折、經歷失敗。第一次班會,你會發現自己思想不深、視野不寬,不再是群體的唯一中心;第一堂課,你會感到節奏太快、難以適應,不再是老師目光的焦點;第一次考試,你可能成績靠后、大失所望,不再是熟悉的第一。于是,你們可能會開始懷疑以往的讀書方式、學習習慣,甚至懷疑自己的專業選擇和能力潛質。同學們,挫敗感是走向虛空沉淪或者迎接成功希望的分水嶺。經歷挫敗,從挫敗中學習,是一個人成長成熟的必經之路,也是大學的必修環節。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懂得反思、學會堅守。長期以來,你們接受的大多是中規中矩、有標準答案的教育,你們習慣于做“聽話”的好孩子。作為知識的傾聽者和接受者,你們無疑是優秀的。但大學是什么?大學是要為你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基礎,為你們走向成熟、走向社會做好準備。大學培養的不僅是已有知識的接受者,而是未知世界的創造者和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大學教給你的不再是唯一的答案,而是教你懂得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懂得甚至有了答案也不意味著成功。面對更多更復雜的選擇和沒有預設答案的探索,你們難免會在前行中跌跌撞撞。懂得反思,就是在挫敗中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他人、認識社會,重新定義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榮譽、什么是價值,不斷追問生命的意義。學會堅守,就是在挫敗中堅定自己的理想追求,在內心深處始終保持對未知的好奇、對真理的渴望,在風險挑戰面前始終堅持做人的原則、崇高的信念和遠大的目標。同學們,只有懂得反思、學會堅守,你才能在挫敗中把握自我、擁抱青春、走向成熟。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尋找自信、挑戰自我。挫敗會讓人迷茫。很多人會在挫敗中喪失自信、迷失自我,來清華之前還是“夢想家”,來清華后,可能會“夢”沒了,只剩“想家”了。特別是看到各種知識、信息、機遇迎面而來,身邊的“學霸”“神人”“大牛”比比皆是,你會更加迷茫和糾結,看不清自己要走的路。大學生活就是一個尋找和發現的過程,只有在挫敗中發現自己的目標、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自信。搜狐CEO張朝陽當初在清華念書時,也對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很有挫敗感,考試不拿第一心情就很糟糕,開始“虐待”自己:冬天在寒冷的水池里游泳,或者每天繞圓明園跑上幾公里。正是經歷了這種挫敗,讓他逐步增強了自信,敢于直面各種挑戰,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同學們,清華園緊張充實的生活會讓你慢慢認識到,成功不取決于你過去的成績和基礎,也不依賴偶然的機緣巧合,而是來自對自我的挑戰,來自挑戰中的成長和成熟。面對挫敗,只有那些不斷壯大自己內心的人,才能戰勝自我、找到自信,從生活的自主走向人生的自立。
從挫敗中學習,就是要挑戰權威、塑造人格。在中學里,面對中考高考的壓力,你們難免養成依賴課本、相信權威、聽從安排的習慣,努力在既定的路線上比別人走得更快、做得更好。到了大學,你們可以聽到很多精彩的講座報告,接觸到很多學術大師。權威值得我們尊重,但尊重不是迷信和盲從。去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來我校演講,介紹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五個實驗。演講的最后,在談到自己不斷取得新成果的體會時,他說:科學就是多數服從少數,只有少數人把多數人的觀念推翻之后,科學才能向前發展。今年5月,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校長本薩森來訪,我們說起猶太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雖然沒有什么著名的宮殿建筑,卻在思想、文學、科學等很多領域創造了不朽的輝煌。猶太人口占世界的0.2%,卻獲得了20%多的諾貝爾獎。交流過程中,談到猶太民族和當今中國教育的區別,我說,在中國流傳這樣一個故事:中國學生回家后,家長一般會問“今天老師問了你什么問題”;而猶太學生回家后,家長會問“今天你問了老師什么問題”。我問他,是不是這樣?本薩森校長說,不僅如此,猶太家長還會問“你問了什么問題老師沒答上來?”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是猶太文化的一個秘密,也是猶太民族保持巨大創造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最重要因素。同學們,你們是未來的創造者,只有勇于質疑,敢于發現前人的局限,才能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形成對世界本質的認知和判斷,拓展理性的精神、塑造獨立的人格;只有打破傳統,敢于挑戰權威的思想和理論,也才能激發新的思想、創造新的范式、建立新的理論,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同學們,挑戰和超越的接力棒現在已經傳到你們手中。希望你們經過四年的學習,畢業時帶走的不止是老師教的知識和方法,更多的是自己未知的問題。祝愿你們在反思中學會批判,在挫敗中經歷成長,在挑戰中贏得未來,在美麗的清華園度過不曾虛度的青春時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