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科學發聲技巧
歌唱發聲
發聲是產生嗓音音響的行動過程,它起著建立音高、提供基本音質的作用。發聲不是一個獨立的結構,它包含很多要素—— 氣息、聲帶、共鳴等。發聲時必須在完美的平衡狀態下全面協調,這樣參與發聲行動的每一種要素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也可以說,必須使構成發聲的各個部位彼此產生一定的位置上的聯系;否則?就不可能巧妙地進行調整與控制,更談不上發出符合音質、音域要求的音響效果。所以在歌唱訓練一開始,學習者就需要對發聲器官和所在部位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從而將歌唱的樂器建造起來。
發聲技巧的運用
聲音自喉發出后是通過口腔傳到體外的,人們把口腔看作是鑄音的“模型”,同時是一個可以調節的共鳴器官,它的上腭與鼻腔隔開并且與喉密切相連,互相調節。在發聲的過程中對口腔的恰當控制是一種重要的技巧,它對聲音的性質、共鳴的運用,以及咬字、吐字等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適度打開口腔
歌唱發聲根據需要適度打開口腔,對與發聲有關的舌、牙、唇、頰、腭等進行準確有效的調節與控制。
(1)舌:從發聲生理解剖圖上看,發聲時舌根和舌的中段應該是自由地、柔軟地由口腔轉到咽腔下部。但是,發聲時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那樣會造成舌根緊張,甚至壓舌根。只要你能正確地打開喉咽腔(想象喝東西前后或打哈欠時的感覺,喉咽腔都會被打開),舌位自然會靠前放低,并且有最大的可塑性和自由行動的靈活性,這是因為舌骨上與喉頭相通、下與咽腔相連的緣故。
(2)腭:腭分上腭(口蓋)和下顎。上腭后部的軟口蓋是硬口蓋的伸延,上腭的高度與喉頭位置密切相關,上腭抬高時相應喉頭會自然下放,到了高音軟腭部位的懸雍垂必然會進一步適度上提,從而擴大喉咽腔體,給聲音以力量,增加聲音的強度。發聲時,下腭的僵硬會導致喉咽肌緊張,如果放松下腭就會有助于舌根放松,由于舌根與喉頭緊密相連,因而也就防止了喉部肌肉的緊張。因此,只要松開連接上、下腭的肌肉,下腭就會自然放松。
(3)唇、頰:發聲時,不僅要控制口腔的器官,而且還要調節與其相鄰的唇、頰,即要托起面頰肌呈微笑面容(主要指高聲部)。這樣不但有助于打開鼻腔、鼻咽腔,還能使唇、齒稍稍分開,從而獲得清晰明亮的聲音效果。